IT 之家 10 月 12 日消息,據西南科技大學官方消息,該校在放射性廢物處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一台中低放廢物玻璃固化實驗室電熔爐在這裏誕生,并成功通過試驗生産出模拟核廢物玻璃固化産品,這标志着,我國中低水平放射性廢物玻璃固化技術與工藝研究實現了零的突破。
據介紹,西南科技大學核廢物與環境安全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王孝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研制出了具有結構緊湊特點和應用鼓泡攪拌加速轉化效率、響應快速可控的氣提溢流出料等創新技術的實驗室電熔爐試驗平台。
經過多次研究、反複論證和驗證,這台結構緊湊,流場、電場、溫場配置高效合理的陶瓷電熔爐試制成功,熔化率最高 121kg / d,産出的模拟廢物玻璃均勻、緻密,無結晶,無氣泡,安全穩定性高,中低放廢物氧化物包容率高達 26.0%,可有效實現廢物最小化,完全可用于我國乏燃料大後處理廠對中低放廢物玻璃固化的處理需求,其可加工性和産品性能可與國際最先進的低活性廢物玻璃産品相媲美。
IT 之家注:玻璃固化是将放射性廢物與玻璃體混合的過程,因爲它具有高度的耐腐蝕性和穩定性,長期以來一直被國際核監管機構視爲放射性廢物的理想處理方法。在 1000 ℃或更高溫度下,将放射性廢物和玻璃原料進行混合熔融,冷卻後形成玻璃體,從而實現放射性核素和有害化學物質的有效安全固定。
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組織專家對試驗技術成果進行了驗收。驗收組表示,該成果突破了實驗室電熔爐以及玻璃固化配方的技術難題,系統運行穩定,安全可靠,有力保障了中低放廢物玻璃固化研究項目的進一步工程化研究。9 月 27 日,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邀請核工業領域内相關專家對這台中低放廢物玻璃固化實驗室電熔爐及玻璃固化配方進行指導,進一步推進該項目的完善提升和應用推廣。
目前,實驗室及項目團隊已經與相關企業建立了對接意向,有望在不久的将來推進中試,以及進一步投入産業化應用,打開我國中低放廢物安全處理和處置新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