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科事件還在發酵。
Sir 看到今天有兵協人士證實張繼科已退役,還有不少專業人士科普相關的法律知識。
不斷有媒體和個人參與到公共話題中,是值得欣慰的,而這些信息也能幫助大衆拼湊事件全貌。
但風暴中心仍飄蕩着烏雲。
比如 Sir 昨天談到了事件中,可能因爲篇幅比較短,從留言看還有不少讀者沒有完全理解核心觀點(也可能是不想理解)。
不否認,事件目前仍有模糊的地方,像是記者爆料的真實性,爆料之外的細枝末節,以及張繼科本人的态度,都有待調查、回應。
然而。
其中也有許多清晰的,不容置疑的界線,等待更多人看見。
這不是男運動員與女明星之間隐秘的八卦。
它事關我們每個人。
01
公與私
昨天留言裏,許多讀者将原罪歸于那段 " 視頻 "。
爲什麽要拍?
爲什麽要同意這個渣男拍?
或者。
拍這個的,能是正經人嗎?
正經人拍這個幹嗎 ?
這是許多人面對事件的第一反應——" 隐私 "。
隐私權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
拍不拍視頻,怎麽拍,和誰拍,在不影響他人情況下都是受法律保護的自由。
而任何人未經本人允許公開、傳播這些信息,都可能構成犯罪。
最重要是。
隐私權屬于" 人格權 "的一部分。
即,它是每個公民所享有的權利,不因性别、身份、地位而有所區别。
女性的隐私部位是隐私,男性的隐私部位也是隐私。
因此,它保障的是我們最基礎的平等。
但許多與隐私權相關的公共事件,受害人往往承擔着某種更大的不平等。
正在熱映的電影《不止不休》裏,就描述過調查記者爲 " 一億乙肝患者 " 發聲的真實事件。
最終通過國家立法,乙肝患者也享有了隐私權的保護。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
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乙肝病人仍然很難跨過那道名爲 " 歧視 " 的高牆。
張繼科事件同樣。
假設爆料屬實,事情确實始于一段 " 視頻 "。
但,受害人受到侵害的起點,不是他倆談戀愛了,他倆拍視頻了,更不是他倆的視頻被發給别人了。
而是——
發視頻的人,收視頻的人,甚至受害者本人。
同時默認這條私密視頻有可能成爲毀掉一個人的籌碼的那一刻。
這不再是單純的隐私問題。
因爲此刻。
小部分人的惡意與恐懼,便已經跨過私人領域,與一場更盛大,更長久的共謀完成會和。
02
羞與恥
可能有人會問,人都羞于暴露自己的私生活,拿錢買回來不是很正常?
這也是 Sir 希望厘清的兩個概念:
害羞與羞恥。
害羞,是一種人類正常的情緒,中性的反應,當中包含着對某種未知事物的好奇與忐忑,比如性。
羞恥呢?
心理學上,羞恥是個體因爲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與行爲方面和社會常态不一緻,而産生的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
百度百科
一個是個體的,一個是個體與集體交錯後産生的。
女性從害羞到羞恥的滑坡,才是籌碼不斷加重的過程。
比如一個私密視頻是在什麽時候,可以價值 500 萬、2200 萬、再到還價後的 1700 萬的?
人類天然有窺視欲,越隐秘,越刺激;越有噱頭,價值越高。
但這隻是 " 籌碼 " 的一半。
另一半,是對于女性在 " 性 " 上的社會道德與約束。
昨天 Sir 在文章中提到《大紅燈籠高高挂》,張藝謀便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馴化,濃縮在了一雙腳。
女學生嫁進老爺家,便覺得這是恥辱。
直到她接觸到一個新奇的儀式:捶腳。
開始,鞏俐的表情是拘謹的,捶腳讓她舒服,她卻不知道爲什麽。
後來,當她知道捶腳意味着被寵幸,便覺得腳 " 癢 "。
再後來,捶腳變成一種炫耀和示威。
性的恥感看似 " 消失 " 了。
因爲性已經被壓縮成一件依附權力的工具。
社會在進步,電影裏的社會離我們遠去。
但東亞文化中,長久對女性規訓仍未完全熄滅。
銀幕上的女演員常是受害者。
湯唯在《色 · 戒》之後,談論最多的,是否 " 假戲真做 ",以及随之而來的 " 封殺 " 令。
湯唯,得爲自己公然 " 放蕩 ",付出代價。
也是在這一年,豔照門爆出,鍾欣潼備受牽連,在記者招待會上,她又一次因爲自己的照片,而道歉 " 好傻好天真。"
之後複出在《梅豔芳》裏扮演梅蘭芳夫人福芝芳一角,遭到梅家後人反對,戲份就此全部被删。
她又錯在哪裏呢?
一次采訪中,有人問柳岩,你爲何不成爲那種很婊的人,将自己的性感就如此坦蕩地流露出來?
現在看似乎一個很 " 正常 " 的問題。
可柳岩的表态,依然透露出不得已的謹慎:
物化女性 男權社會
我們現在是在一個什麽樣的時代
我們允許女性 女女藝人做到什麽樣的程度
我們允許大家可以婊嗎
尤其是藝人
特别是女藝人
允許女藝人婊嗎?
轉眼看看,這滿是 " 少女感 ",寥寥無幾 " 性感 " 的娛樂圈,已然明确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當然,這種恥感并不隻投射在藝人身上。
現實裏,以 " 性 " 出發的羞恥,還會不斷蔓延——
身材羞恥;
生育羞恥;
月經羞恥 ……
《黑暗榮耀》,借孫明悟之手視奸文東恩。
此時他的眼神宛如一把劍,刺穿了東恩。
這種下流的凝視,在女孩子青春期,以緻于成年後,都是被迫承擔的羞恥感。
《82 年生的金智英》,母親帶娃來到咖啡店。
不小心撒了咖啡,影響後面的人夠買咖啡。
一群人便脫口而出:
" 媽蟲 "。
還有前不久。
網絡上吵開了 " 高鐵能不能賣衛生巾 " 的事。
因爲它用在私密部位,有人會認爲這是肮髒的,不可公開出現在大衆目光之内的,并且,還有人認爲,經期的不穩定就是與私生活混亂有關 ……
這種羞恥感可怕的地方,并不因爲它關于 " 性 "。
而在于以 " 性 " 爲名的控制。
03
菊與刀
并不是所有私密視頻都會成爲 " 兇器 "。
許多人提到了,好萊塢也發生過一次 " 豔照門 "。
2014 年 9 月,黑客疑似利用蘋果 iCloud 雲端系統的漏洞,盜取了衆多當紅女星的裸照。受害者涉及上百位女星,從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到童星、歌手、模特、運動員等等,掃射大半個好萊塢。
直到 2017 年,三個黑客才相繼落網。
當時好萊塢女明星們什麽反應?
比如當年僅 24 歲,被暴露上百張裸照的大表姐詹妮弗 · 勞倫斯。
她率先承認照片屬實,随後發言人表明立場:" 這是對隐私權的侵犯,會調查核實後,進行起訴。"
詹妮弗 · 勞倫斯的前男友尼古拉斯 · 霍爾特也站出來表态,認爲發生這種事件 " 令人震驚 ",并批評 " 這很無恥 "。
與被輿論裹挾着道歉的東亞明星不同的是,詹妮弗 · 勞倫斯被問到是否會寫道歉信時,她坦言:" 每當我要開始寫時,我都會覺得憤怒,即使我真的寫了,我也不知道我要爲什麽而道歉。"
△ 詹妮弗 · 勞倫斯
而且,她的生活和星途也未受到太大的影響,事件後詹妮弗 · 勞倫斯還得到了新男友酷玩主唱克裏斯 · 馬丁的支持。
她們面對私密照片的态度是:這是我的隐私,侵犯隐私的人在犯罪,我沒有做錯什麽,我也不爲此感到羞恥。
而事實上,照片也并未毀掉這些明星的事業。
因爲大家都默認——
受害者就是受害者。
與 " 性 " 無關。
這種道德共識上的差異,《菊與刀》的作者魯思 · 本尼迪克特曾提出過兩種感念:
罪感文化 & 恥感文化。
罪感文化是 " 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标準 ,并且依靠其發展人的良心的社會 "。
特征是,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比較強,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他們關注的是人能不能對自己的良心交代,所以罪感文化是對内的。
恥感文化則是 " 公認的道德标準借助于外部強制力來發展人的良心的社會 "。
特征是,這種文化中的人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行爲受外在的社會标準所規範和制約。他們關注的是我的所作所爲符不符合社會标準,所以恥感文化是對外的。
因此,當私密照片和視頻被洩露,這種受害者沒做錯,卻要承受外界打量、非議的眼光的事件發生時,東西方呈現的态度便出現了區别。
西方女性受害者更多的是直面問題,尋求法律幫助,無論社會還是自己,都不會給受害者所遭受的傷害再套上羞恥的外衣。
東方女性受害者則除了要面對罪犯的傷害,還要應對外界對她所謂 " 貞潔 " 的評判,以及她自我的審視和批判。
層層目光的凝視下,對性的羞恥感便成爲了一個牢牢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鎖。
你有沒有想過
以後她怎麽做人
當然,要厘清的是,這隻是文化差異帶來的區别。
在全世界範圍内,在兩性問題上,女性都處于弱勢地位。
那麽,回到正題,女性,尤其是東方女性,該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去呢?
影視劇中曾有很好的示範。
《俗女養成記》,陳嘉玲月經初潮,在那個充滿 " 月經羞恥 " 的文化氛圍中,她的家人成功讓她擺脫了恥感。
無論是阿嫲還是父母,他們從未向陳嘉玲灌輸過月經是 " 不好 " 的觀念,反而是教她如何積極應對。
大環境難以改變,但自己要保持清楚的認知,從善待身邊的人做起。
再回到現實。
如今沸沸揚揚的讨論裏,有一個聲音認爲 " 曝光這件事,對女方不好 "。
作爲一個純粹的受害人,被無端曝光自己不想公之于衆的隐私,當然是不好的事。
但除此不好之外,還有一個聲音認爲,這樣的事被大衆知道了," 女方完了,女方毀了 "。
包括無下限的求資源,以及對女方惡意的猜測,都是籠罩在這個社會上的性恥感在作祟。
萬幸。
三年前被勒索時,她沒有選擇息事甯人,而是選擇面對,報警維護自己的權益。
她是勇敢的。
但,能保證所有人都能勇敢嗎?
如果視頻不是三段,而是三十段。
如果事情不是發生在一個具有完整公關團隊、法律團隊,以及經濟資源的 " 明星 " 身上。
而是一個普通的,年輕的女生身上。
她勇敢的底氣在哪裏?
說到底。
擺正 " 羞恥 ",不僅僅是在保護女性,也是在保護每個有可能在輿論場上成爲弱者的 " 我們 "。
當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成爲一個個體的缺陷,并滑向黨同伐異的工具時。
這一次是性。
下一次,可能是長相,是身材,是疾病 ……
刀,早已懸在你我的頭上。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哆啦 K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