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醫美行業來一場更有力度、指向更清晰的行業治理,應當提上日程了
享有專利技術,隻需要打一針,就能豐胸美體?據央視報道,消費者蘭蘭反映,自己花費了 54 萬隆胸,結果術後出現異常,甚至填充物中被查出駱駝、蝙蝠、黑猩猩等物種源的相關蛋白。消息一出,也再次讓黑醫美的話題躍入輿論視野。
蘭蘭選擇的産品名爲 "CRT 自體膠原蛋白再生專利技術豐胸 ",号稱不用開刀,不用填充假體,隻需要抽取隆胸者自己的血液組織進行培養,20 分鍾就能讓胸部變大。從名字到療效,聽着就讓人 " 不明覺厲 "。在言詞誘惑之下,盡管手術費用昂貴,蘭蘭還是産生了嘗試的沖動。
起初的效果似乎确實不錯,但漸漸就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從宣稱自體再生,到被發現有假體顯示,再到匹配出相關動物源的蛋白物質,這一系列遭遇讓蘭蘭如遭晴天霹靂。爲維護自身權益,蘭蘭與美容整形機構打起了官司,雖然勝訴,但因爲對方倒閉,負責人消失,她的損失并未挽回。
事實上,該美容整形機構 " 專利 " 申請早已被國家專利部門駁回,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黑醫美騙局,無論是産品本身還是之後的 " 卷款跑路 ",都透着一股濃濃的草台班子作風。但是從市場現狀看,她的遭遇并不罕見。
這或許與近些年國内醫美行業爆發性發展有關,有機構預計 2023 年市場增速可達 20% 左右,之後四年将保持 15% 左右的年複合增長。快速膨脹的市場,事實上也就湧入了一些非正規的機構和服務,給消費者埋下種種明雷暗坑。
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 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合法合規開展醫美項目的機構僅占行業 12%," 黑機構 " 數量超 8 萬;合法合規醫師僅占 24%,非法從業者多達 10 萬之衆。另外,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等機構發布的《國内醫美維權輿情研究報告(2023)》也顯示,僅 2023 年 1-5 月醫美行業維權輿情總計 90769 條。這些數字部分反映了當前醫美行業現狀,消費者碰到各種不靠譜的機構和醫師實在是幾率不低。
近些年,醫美已經被視爲一種新型消費形态,有輿論稱之爲 " 悅己消費 "。但顯然,這種時髦的、帶有技術特征的消費形态,其市場基本面不該是混亂、原始、粗糙的,更何況醫美還直接作用于人體,也更容易釀成各種意外的人身事故。因此,醫美行業确實需要經曆一次更爲系統的整頓,以起到淨化市場的效果。
2023 年市場監管總局等 11 部門曾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确醫療美容服務屬于醫療活動,未依法取得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發放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者 " 診所備案憑證 ",不得開展醫療美容服務。
但事實上,目前不正規診療現象依然存在,就像蘭蘭的遭遇,事後追責時才發現,操刀的醫生 " 違反了醫生多點執業必須具備多機構從業備案信息的相關規定 "。這也說明,哪怕有明确規定,也依然需要強有力的市場監管,才有可能真正地改變行業生态。
而每次發生類似的案件,似乎一條颠撲不破的建議是 " 消費者應當擦亮雙眼 ",消費者應當去核實機構、産品和醫生的相關資質。但消費者終究不是行業專家,當診療被 "CRT" 之類高大上的詞彙一包裝,消費者想要分辨并不容易。
所以,對醫美行業來一場更有力度、指向更清晰的行業治理,應當提上日程了。像上文提到的案例裏,蘭蘭的遭遇非常值得同情,技術是騙局,醫生不合規,打赢了官司機構卻跑路了。這恰恰也暴露了,這一過程中的多個關口失守,商品宣傳、執業審核、企業備案等都存有問題,對于消費者的保障又從何談起?
這種狀況不應該再持續了,對于黑醫美應當提高治理力度,那些打進身體裏的針、開在身上的刀,不應該再不明不白、随心所欲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