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奧運冠軍塌房,是近日以來最令人錯愕的新聞。
這事發酵多日,也被從各種角度讨論了個遍。
那位無辜的受害者就不提了。
三斂其口的張繼科,全程隐身的 S 先生,掀起風波的李記者,都已相繼成爲口誅筆伐的對象。
純純的一出名利場醜聞,對吧?
但在這一池污水中,我還意外照見了不同的東西——
身處圈外的我們。
最值得一提的,在圍觀的人群當中,有最美好的一群女孩。
我就在這站崗
我看誰敢犯賤
在事件受害者的評論區,她們自發地圍護住同胞。
堵截惡評,拒絕羞辱,反擊施暴者。
用實際行動上演 girls help girls。
如此嚴防死守,自然是出于對人性的熟知——人群的另一邊,正有一群不知廉恥的渣滓在蠕動。
在一場無妄之災中,女孩們的相互保護是難得叫人心頭一暖的場景。
這位受害人自是勇敢的,她在最弱勢的處境下選擇了報警,哪怕置身危機也要訴諸正義。
這對廣大女性是巨大的鼓舞。
而衆多姑娘們也沒辜負她的表率,願意牽起手來與她共同面對。
要知道,如果退到十年前,這種畫面無異于一個童話。
如曾經轟動娛樂圈的 " 豔照門 "。
當然,與這次事件不同,陳冠希也是醜聞的受害者。彼時他最大的問題是心太大,送修電腦時對裏面的隐私毫無警覺性。
但不可否認,事件中最受創傷還是幾位女性當事人,說這些照片摧毀了她們整個事業也毫不爲過。
哪怕如今有機會重新回到舞台上,也無法彌補當年錯失的時光了。
當年,阿嬌是第一個被推到鏡頭前面對大衆的。她吃了半片鎮靜劑,在晃到眼盲的閃光燈前留下了那句臭名昭著的 " 很傻很天真 "。
諷刺的是,明明她自己也不認爲拍豔照有什麽錯,隻自責錯付感情,連累隊友。但作爲一個女星,尤其還是人們心中的所謂的 " 玉女 " 定位時。
她突然就有了罪,變成了該站出來負責的人。
15 年後的今天,人們再面對類似的處境,才終于意識到錯的始終不是女孩。
如今的張繼科事件,這情形也有了反轉。
受害者不再是被苛責的那個,相反,她能夠奮起反擊。
與此同時,落井下石的大衆也逐漸不再是大多數。如今這個女孩不單不用再承受阿嬌類似的負擔,還能得到很多人的聲援與保護。
這不僅是一出娛樂圈、體育界的花邊新聞。
" 豔照門 " 這樣的古老陳述未免太娛樂化,我們要看到,這是一起嚴肅的社會事件。
而在氣憤中聊有慰藉的是,我們看到了一些改變和進步。
可以預見,日後遇到相似危機的弱勢者,或許不會再和阿嬌那樣,被窺探的閃光燈晃到看不到前路。
女孩們已經爲彼此的未來撐起了一把傘。
當然,我們離真正理想的狀态還差很遠,畢竟這一事件發生的基礎依舊是社會環境對女性的不公和壓迫。且,很多人似乎沒注意到一個核心邏輯——
把受害者的私密視頻作爲籌碼交易的施害者,固然是雜種一樣的存在,可真正讓這種視頻變成商品的是誰?
或者我們這麽問,真正對這類内容有消費需求的是誰?
在那兩位男士進行非法交易時,他們的 " 用戶畫像 " 或許還很模糊。
但東窗事發時,一切就很明晰了。
每個在社交平台求資源、在各大群聊玩爛梗、在任何地方傳播哪怕是釣魚信息的人,都是剝削的參與者。
這群人,才是張繼科和 S 先生背後的支柱。
且你會發現,對于這群人," 豔照 " 究竟存不存在都不是要緊問題。隻要有一個由頭,他們甚至能憑空制造髒水,對女性進行無恥的盤剝。
他們擴大傷害,更制造傷害。
就是他們,讓女星的隐私和自尊被任意販賣,讓 " 豔照 " 這麽多年來依舊是緊俏的商品。
而令人喪氣的是,你幾乎沒辦法去改變他們,而隻能用 " 站崗 " 這種強硬的方式去對抗。
這意味着,我們離真正自由還有趨近無限的路要走。
隻要占主流的人性依舊不可靠,我們就無法期待更觸及本質的進步。
去年有這麽一部女性題材電影,《複仇少女組》。
德蕾亞是高中的人氣王,也是拿着獎學金即将錄取名校的高材生。在放假前,男友借口假期見不到她,希望她給自己拍一段視頻排解寂寞。
德蕾亞同意了。
而也就是這個決定,險些讓她一片大好的人生化作煙雲——在将視頻發給男友的第二天,這段短片便傳遍了全校,讓她一夜成爲聲名狼藉的蕩婦。
這部電影原名 "Do Revenge ",直譯是狠辣祈使句:複仇吧。
于是德蕾亞在看到視頻的下一刻,便給了渣男狠狠一拳。
有點小爽對吧。
可《複仇少女組》更深邃的議題并非複仇的爽快,更是複仇的代價。
本來占理的她因施暴遭到處分,還被取消了獎學金。想到用魔法打敗魔法,她又曝光了渣男和全校一大批女生有染的私照。結果不單被渣男同黨用一套 " 感情自由論 " 輕松公關,還傷害了那一大批受害的女生。
可見 " 蕩婦羞恥 " 永遠隻對女生有效。
更可氣的是,渣男和他的支持者還借此事件成立了一個所謂女性主義團體。進一步洗白了自己的名聲,還吸納了更多同僚。
瞧吧。
渣男令人作嘔,而擁趸渣男的鼠輩們也不遑多讓。若某個男的是性剝奪的領頭者,這群後援則是使這迫害得以實現、擴大的根本原因。
我總忘不了,德蕾亞哭着說自己隻不過想要 " 再次變得正常 "。
可在被那些人盯上的瞬間,她已經遠離了正常的軌道。
當然,作爲一部商業電影,你還可以在《複仇少女組》的後半段看到不斷的反轉,再反轉。
慘劇回歸爽劇,渣男被女孩聯盟制裁。
但我并不想再這一點上過多着墨,而甯願留着無助和氣憤的情緒,以時刻提醒自己:我們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真正值得我們記住的其實就兩件事——
其一,堅定地遠離、排斥每一個厭女的參與者。
其二,隻有弱者聯合起來相互保護,才能讓我們離德蕾亞夢想的 " 正常 " 越來越近。
當那個話題中心的始作俑者最終隕落,讨論聲會在片刻間淡去。但這兩件事,是我們在現實中要一直做下去的。
恰如 " 站崗 " 的女孩所實踐的那樣,我們要靠自己來實現改變。
很多時候我們說沒辦法,而唯一的辦法,就是正面硬剛。
我想在本文結束前分享一則真人事迹——
丹麥女孩 Emma Holten 也曾因私照洩露,被上萬名網友窺探騷擾,這曾對她造成了深刻的困擾和傷害。
但在幾年後,Emma 卻突然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曬出了新拍的裸照。
她決定用一種激進的方式對抗蕩婦恥辱,并爲同胞們争取更開放的輿論。
圖片及新聞内容來自 CBC NEWS
這或許不是一個适合效法的策略,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正确的思路。
恰如《複仇少女組》的德蕾亞所說的——
對女生來說
我們的身體、選擇和思想
都是由恥辱感控制的
我們的弱點就是他們的力量
令 " 豔照門 " 中的受害者備受折磨的,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恥辱感。
而我們能夠共同做的,也是祛除這種恥辱感。
既要讓施害者無處遁形,也要讓受害者有重歸 " 正常 " 的希望。
不要讓羞恥感左右我們的人生。
一個女孩本不應該因爲一張照片、一段視頻而賠進半生。
那句紅透 2022 年的歌詞怎麽唱的來着?
我生來赤裸
思想不正的是你
( G ) I-DLE -
中字:網易雲 @derAugenster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