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是一年中秋到。
作爲象征着大團圓的月餅,自然必不可少。時至今日,月餅已不僅僅是一種佳節美食,每年層出不窮的 " 奇葩口味 ",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臭豆腐、螺蛳粉、小龍蝦、韭菜雞蛋 …… 誰買到的月餅無厘頭,誰赢。
由于今年中秋節基本與國慶節同期,月餅市場迎來大年,銷售預熱早在兩三個月前就已經開始。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月餅相關企業有 2.1 萬餘家,新品牌不斷湧入,市場趨向内卷化。
此外,還有越來越多其他行業的品牌參與聯名、跨界,靠短期賣月餅來分一杯羹。比如光明乳業聯手泸州老窖推出 " 酒香冰淇淋月餅 ",可口可樂官方推出月餅禮盒,各大博物館也紛紛推出文創月餅,從工藝、口味到包裝,各方勢力都在摩拳擦掌,硝煙滾滾。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月餅的競争如此激烈,銷售周期又短,爲什麽仍然有那麽多商家去争這個市場?答案很簡單,能讓人不懼對手勇往直前的原因,當然是因爲 " 賺錢 ",而且堪稱暴利。
以上市公司廣州酒家爲例,2017 年~2022 年,廣酒月餅業務營收分别爲 8.98 億元、10.38 億元、11.92 億元、13.78 億元、15.21 億元、15.19 億元。其月餅系列産品毛利率最高爲 63.22%,最低爲 56.46%,占公司總營收的近四成。
也就是說,廣州酒家隻用 2~3 個月,就幫上市公司賺了一年 40% 的錢,裏面的油水程度,可見一斑。
而且,現下月餅的銷售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渠道和形式,甚至在部分數字藏品交易平台,還出現了價格高達幾萬的 " 數字月餅 "。
如此看來,小小一塊月餅背後的 " 江湖 ",水可比想象的要深多了。
越發 " 魔幻 " 的月餅,背後藏有多少玄機?
不得不說,月餅的 " 進化史 ",如今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
回想多年前的月餅界,還是五仁、棗泥、蓮蓉的天下,月餅中的 " 青紅絲 " 讓愛者爲之癡狂,憎者避之不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代替被 " 聲讨 " 的五仁和青紅絲,廣式蛋黃月餅、流心月餅、雲貴滇的雲腿月餅,以及冰皮月餅、榴蓮月餅相繼登場,成了人們的 " 新寵 "。
這時候的月餅畫風還很正常,但不知從何時起,事态漸漸不可控起來,沒有最離奇,隻有更離奇。2021 年中秋節前夕," 宛平南路 600 号 " 月餅一夜爆紅,成爲上海消費市場的硬通貨。
這款鼎鼎大名的月餅,其實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爲了犒勞内部員工,由食堂做出來的月餅,單看設計并不出挑。口味上倒是既有傳統的廣式豆沙、鮮肉月餅,也有創新推出的牛奶芝士、青蘋青梅、咖啡巧克力、蜜桃鐵觀音、荔浦香芋和黃金紫薯 6 種口味,内部售價爲 78 元。
誰能想到,在 " 吃完這種餅,整個人都精神 " 的段子傳播下,一時間,無數網友聞風而動。最終,在網購平台上,這份 78 元的月餅被炒到了 4 位數的天價。
這還沒完,互聯網巨頭知乎也不甘示弱,在同年的中秋前夕給優質用戶贈送月餅,但不少人食用後出現腹瀉症狀。這是因爲知乎月餅爲追求低糖,把原本占月餅總重約 20% 的糖分全都換成了糖醇,不耐受的人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知乎的 " 噴射戰士 " 月餅反而因此出圈了。
肯德基、必勝客、奈雪的茶、哈根達斯 …… 當越來越多八竿子打不着的跨界玩家出現後,絞盡腦汁比拼月餅創意蔚然成風,狠人頻出,在 " 包一切 " 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去年,傳說中的 " 辣條月餅 " 憑借一己之力殺出重圍,印象中甜甜的月餅外皮,配上辣辣的餡料,喜歡辣條的和喜歡月餅的都沉默了。
仿佛打開了異世界的大門,奇葩口味一個接着一個。泡菜蘿蔔絲月餅、韭菜雞蛋月餅、" 巧克力 + 香辣牛肉 " 月餅、香菜月餅、酸菜牛蛙月餅、臭豆腐、螺蛳粉、腐乳餡的月餅,甚至還有二鍋頭月餅 …… 隻有不敢想的月餅餡,沒有廠商不敢做的味道。
更有甚至," 别出心裁 " 地動起了美容養生的心思。燕窩月餅、玻尿酸月餅、益生菌月餅層出不窮,還有動真格的專利信息。
比拼到最後,内餡不夠,顔值來湊。能用箱子不用紙盒;能用金屬制品不用籃子;能用浮雕工藝不用紙張工藝;能聯名不單打獨鬥," 逼格 " 之高,讓人歎爲觀止。
而當把 " 過度包裝 " 玩到王炸級别,消費者們被炫的暈頭轉向,也就是價格水漲船高之時。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成本最後還得算在消費者的頭上。
生産兩月躺平一年,月餅生意有多暴利?
從獵奇口味,到奢華包裝,廠家們之所以 " 絞盡腦汁 ",卷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根本上還是因爲,月餅是一款能賺的盆滿缽滿的産品。
并且,月餅企業雖然趨于飽和,但消費市場潛力仍然巨大。數據顯示,2015-2021 年,中國月餅銷售額呈上升趨勢,從 131.8 億元增長到 218.1 億元,增長了 65.4%,且還将繼續保持昂揚勢頭。
月餅生意到底有多賺錢呢?以廣式月餅中的佼佼者 " 廣州酒家 " 爲例,從 2017 年開始,廣州酒店月餅銷量連年攀升,僅 2020 年就賣出了 1.46 萬噸的月餅,如果一塊月餅按 100g 來算,夠全國人民一人分一塊了。
而根據廣酒招股書顯示,廣酒月餅系列産品單價約爲 80 元 /kg。廣州酒家比較暢銷的雙黃純白蓮蓉月餅對外售價爲 228 元,特價後爲 199 元,規格顯示爲 720g,由此可以粗略推斷出,廣酒月餅終端零售價是出廠價的 3.45 倍。
再看更直觀的毛利率,廣州酒家近五年的毛利率水平接近 60%,相當于一盒 300 元的月餅,歸企業的利潤就有 180 元,如此高的毛利率水平,恐怕也隻有白酒行業能與之并肩。
▲圖 / 網易文創
再看另一月餅龍頭 " 元祖股份 ",2019 年時月餅禮盒收入就達到 8.29 億元,毛利率爲 65.85%。到 2020 年,由于月餅合并到了一個闆塊裏,雖然無法得知具體數字,但中西式糕點禮盒總收入達 13.9 億元,毛利率爲 55.96%,這還是在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
▲元祖股份 2020 年年報
按其生産量 4000 萬個計算,平均到每個禮盒的成本僅 35 元左右,但在線上購物平台,一盒至少要賣到 150 元,月餅的 " 鈔能力 " 可不是蓋的。
更何況,月餅的本身制作門檻并不高,在制作工藝、銷售渠道等方面都沒有很深的壁壘。月餅皮的主要原料包括面粉、油、糖、雞蛋等;餡料包括鹹蛋黃、火腿、堅果、豆沙等,而這些東西的批發價格均不超過 9 元 / 公斤。
小紅書上也有博主計算過,自制豆沙月餅單枚的成本僅需 1 元。成本較高的蓮蓉蛋黃月餅,單枚的材料價格在 1-3 元左右,根據用料質量有所浮動。
有烘焙商家透露,即使是目前市面上較火的乳酪冰皮、流心奶黃等用料相對複雜的網紅月餅,成本也可以控制在 3 元上下。再者,哪怕是加了鮑魚、燕窩等食材,由于單個月餅克數本就少,相比其他餡料,成本也就增加 2 元左右。
" 高溢價 " 的秘訣還得靠包裝,對于包裝精美的月餅,包裝材料的成本,要遠遠高過月餅本身原材料的成本。月餅本身的好壞,無法決定月餅禮盒的售價,包裝盒的檔次才是決定性因素。
爲了凸顯價格,月餅禮盒還會搭售一些非月餅的東西,如紅酒、人參、珍珠、鍍金刀叉等,服務 " 高端送禮 " 的場合,身價自然暴漲,上千元乃至萬元,也依然不愁賣。
蒙在鼓裏的消費者可能做夢也沒想到,一塊月餅也有這麽多的彎彎繞繞,細思極恐的是,這還不是全貌。
不吃反而用來 " 炒 ",月餅淪爲投機工具
爲了遏制 " 歪風邪氣 ",國家在政策層面出手了。
2022 年 6 月,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文,對單價超過 500 元的盒裝月餅進行重點檢測;到了 8 月,四部門明确要求經營者銷售盒裝月餅,不得以任何形式搭售或者混合銷售其他商品。
由于監管趨嚴,普通月餅的 " 天價 " 确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整改,但暗流湧動的 " 月餅券 " 期貨市場并未因此罷休,甚至月餅經濟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金融化特征。
何爲 " 月餅券 "?簡單來說就是,某月餅廠家印制票面價格 100 元的月餅券,以 65 元 / 張的價格賣給經銷商,經銷商以 80 元一張賣給了消費者 A,消費者 A 将月餅票送給了消費者 B 後,B 以 40 元一張賣給了黃牛,廠商最後以 50 元一張向黃牛收購。
如此一來,月餅券流轉成了完整利益鏈。沒有生産一塊月餅,廠商就賺了 15 元,經銷商賺了 15 元,A 送了人情,B 賺了 40 元,黃牛賺了 10 元,真是 " 一舉幾得 "。比起生産月餅既要投入生産,還要處理供應鏈、物流、食安等環節,這可太省事了,無異于 " 空手套白狼 "。
發展到後來,月餅早就脫離了作爲實體的 " 基本面 ",變成了一門實實在在的投機生意,月餅背後的戰場又擴散到了 " 元宇宙 ",在這股浪潮下,月餅的價格再次創下新高。
據了解,國内多個 " 元宇宙 " 數字藏品平台都發行了 " 月餅 ",包括阿裏旗下的鲸探、大唐數藝、元核科技、IOART 數字社區、知音數藏、煉元數字藝術等平台。
2021 年中秋節前後,淘寶推出的 NFT 數字月餅活動,限量 50 件,由于發行量稀少,再加上阿裏系大平台加持,被炒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天價,标價爲 3-5 萬元人民币,已經不是 " 月餅刺客 " 能形容的了。順便說一句,這款月餅一開始的定價隻有 1 元。
利益驅動之下,新老玩家都在緊跟入局。去年 7 月,中郵文創、哈根達斯推出聯名月餅冰淇淋禮盒,線上可同步購買聯名月餅獲數字藏品;9 月,廣州酒家和餓了麽零售聯合發行 10000 份 " 中國首款廣式數字月餅 ",行情火爆。
消費者搶 " 數字月餅 ",也隻爲心照不宣地賣出高價。但有轉賣就可能有炒作,有炒作就難免有人被 " 割韭菜 ",上萬元的 " 數字月餅 " 若無人接盤的話,後果可想而知,而因爲私下的場外交易多有存在,既難以監管,也難以維權。
月餅本是積澱中國傳統文化内涵的一種節日美食,如今卻變得面目全非。眼花缭亂的 " 網紅月餅 ",重包裝而輕内涵,讓月餅淪爲了博眼球、賺流量的獵奇工具;無底線的 " 數字月餅 ",則讓月餅變成了 " 藏品 ",徹底失去了中秋團圓的意義。
無論身處哪個時代,月餅承載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傳承,都不容亵渎,讓月餅回歸大衆食品屬性,才是正解。
參考資料:
1. 網易公開課《1699 元一盒的月餅,商家含淚賺了多少?》2. 天眼查《一個月賺一年的錢?月餅生意到底多暴利》3. 藍鲨消費《中秋結束,它或将被飼料廠 1000 元 / 噸回收,月餅是門好生意嗎?》4. 酷玩實驗室《這些奇葩月餅,還能 " 忽悠 " 得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