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邱曉芬
編輯丨蘇建勳
決意造車之後,小米組織架構調整頻繁。小米近期發布的一項内部調整顯示,小米集團合夥人、大家電部門總裁張峰将于 12 月離職。
這是近三年,繼王翔、周受資之後,離開小米的第三位合夥人級别高管。
張峰離職之後,小米對他所管轄的大家電部門做出調整——把原先的電視業務單獨拎出來,并進了手機部門,原電視部總經理潘俊轉向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彙報;
而大家電業務所剩下空調、冰箱、洗衣機等業務,則由單聯瑜(此前爲小米集團大家電空調部總經理)擔任大部門總經理,向集團總裁盧偉冰彙報。
成立四年來,大家電部門是小米内部人事變化較多的部門之一。
2019 年,把家電列爲戰略重點之後,小米成立了大家電部,由小米合夥人王川帶隊,電視業務随後交由李肖爽負責。但此後,大家電部總經理、電視業務經理的人選,四年内變了三次:
在小米密集引進外部空降高管組成 " 複仇者聯盟 " 的節點,2020 年,小米電視一度交由原暴風 TV CEO 劉耀平來負責,李肖爽則接替王川升任爲大家電部的總經理;
2022 年,随着小米戰略重心的偏移,小米核心高管要向造車業務支援,李肖爽離開大家電部門加入汽車業務部,由張峰暫接任大家電。不過,一位内部人士稱,大家電并非張峰的個人側重點。
張峰之于小米,一直扮演着 " 江湖救急 " 的角色——最早加入是爲了負責解決手機供應鏈問題,随後又帶頭創辦紫米,開辟小米生态鏈模式,還解決過小米筆記本電腦産品問題、以及代管懸而未決的大家電部。
多位内部人士向 36 氪稱,張峰離開确實是因爲個人原因,"沒有内鬥,短期内會休息一段時間,或退休或創業"。
在其離職之後,小米需要找到更穩妥的方案保持大家電業務的穩定運行。而小米在造車之後持續發生的架構調整,也釋放出一系列組織架構精簡、集中業務重點的強烈訊号。
解綁電視,大家電集中火力
電視一直是小米最重要的品類之一,也一直與大家電部門緊密結合。
從此前的組織架構安排、财報都可見一斑——小米大家電部一般分爲兩大業務塊:電視和其他;而在小米的财報中,IoT 業務這一細項,也被整體切割爲電視、筆記本電腦和其他。
在傾注大量資源之後,小米電視曾經确實用價格戰收割了國内最大的電視市場。但如今,這一情況出現變化。
小米 2023 第二季度的财報顯示,在宏觀市場影響下,電視業務營收出現 10% 的下滑,而小米 IoT 業務 Q2 的營收盡管卻增長了 12%,支撐起業務增長的是冰箱在内的其他大家電業務。财報提到,冰箱的出貨量更是創下了曆史新高。
與此同時,電視業務在整體的營收占比也在持續下滑,從去年同期的 26% 持續下降到了 21%。
随着電視市場整體的增速放緩,小米急需扶持電視之外的其他核心品類起勢。
而小米确實也在收縮火力,集中研發資源,比如,近期小米還專門将掃地機列爲重點項目,單獨爲其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在大家電這邊,小米近幾年的空調、冰箱品類的推新速度也加快了不少,也在配合整體的高端戰略、新零售戰略,推進價位段更高 / 利潤空間更大的産品。
對于大家電部門來說,将電視這一重點業務拆走後,部門更純粹精簡了,也能騰出更多研發資源,探索電視之外新的 IoT 增長點。
手機部門 " 虹吸 "
小米近來幾次的架構調整,也釋放出另外一個信号:小米在逐漸建立以手機爲核心的深度研發體系。
36 氪了解到,小米架構總體上是:手機部、中國區、國際部三個S 級部門共同構成了手機業務的核心框架,分别由曾學忠、王曉雁、盧偉冰來統管;
另外設立大家電部、生态鏈部門、互聯網部門,分别由張峰、陳波、馬骥來負責,這三個是獨立作戰的一級部門。
但同時伴随着此次大家電部調整的是,互聯網部的總負責人選也出現了變化。此前負責統領互聯網部的馬骥,被調到了中國區負責新零售業務。36 氪獲悉,馬骥負責的互聯網部,目前已交到負責手機大部的曾學忠手中。
這也意味着,有手機背景的高管逐漸走向台前,原先獨立作戰的一級部門,未來與手機 S 級部門的聯動或将更深入。
能夠佐證的是,這次小米将大家電部門下設的電視業務拆到手機部,也不是小米第一次出現類似的做法。
最近三年,小米同樣将筆記本業務、平闆業務先後分拆,并入了手機部門;另據多位内部人士稱,小米 2020 年才成立的穿戴部門,此前也被歸到了手機部研發體系内。
不難理解這種組織架構的變化。手機廠商本身涉獵 IoT、互聯網業務,不僅僅是看中這些領域短期内的增長,更多是出于增加手機應用場景、解決手機低頻購買率的考慮。
電視、平闆、筆記本、穿戴這些品類是小米的優勢品類、是與手機重度連接核心戰略入口。逐漸收編到手機部門,也有利于小米精簡研發線,由手機大部門整合資源,做好重點 IoT 品類與手機鏈接的體驗,去反向拉動手機的業務。
可以說," 在手機 × IoT 戰略中,手機是 1,其他都是後面的 0。" 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在當下手機市場,作戰部隊效率的調整,顯得尤爲重要。對于小米自身來說,在孤注一擲選擇造車之後,組織邏輯也同樣需要爲大汽車戰略鋪路。更重的業務模式,需要更簡約的架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