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崩了。
這次癱瘓時間持續近 12 個小時,有可能創造滴滴曆次故障之最。對于平台型産品,不穩定性極大的影響用戶體驗。
很快," 滴滴崩了 "、" 滴滴打車打不到 "、" 青桔害我遲到 "、" 部分滴滴司機開始提現 " 等話題相繼登上熱搜,引發熱議,還有好事者梳理出:滴滴崩潰簡史。
28 日早間,滴滴官方回應,網約車等服務陸續恢複正常。對于本輪系統故障的原因,不少分析認爲,滴滴系統半夜遭遇黑客攻擊,滴滴 App、共享單車都崩了,說明更底層的基礎設施出問題;
還有不少人認爲,結合此前的阿裏雲故障,目前精細化管理,降本增效成爲互聯網公司主流。多番調整,受沖擊最大的是公司的中層骨幹,也就是幹活的那幫人,活水轉崗或者是裁員跳槽,最終反噬到經營管理。網友說的更直白,調侃稱,這是開 " 猿 " 截流,降本增 " 笑 "——字面意思,不難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11 月 12 日,阿裏雲剛剛經曆了一次大規模故障,共持續超過一個小時。當時有用戶反映,滴滴産品也出現服務不穩定的情況。
更加巧合的是,27 日,從早上 9 點 16 分開始,阿裏雲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以及美東、美西等多個地域,多個數據庫産品(RDS、PolarDB、Redis 等)的控制台和 OpenAPI 訪問出現異常,直到 10 點 58 分恢複。
這不免讓外界把此次故障原因與阿裏雲聯系到一起。28 日晚間,滴滴對外釋放信息,截止當日晚 20:00,一些滴滴司機師傅表示,已經回到了日常接單的忙碌狀态,平台也發放了獎勵。有滴滴内部人士透露,網約車整體呼叫成功率已恢複至上周同期 100% 的水平。
還有滴滴内部員工對媒體表示,服務系統崩潰時滴滴内網也處于崩潰狀态,員工無法正常使用内網相關服務。在 11 月 28 日下午,滴滴内網完成修複。結合來看,此次故障原因沒有外界臆測的那麽複雜,可能就很簡單,或者說很低級,即是自身業務調整引發故障。
相比以往,這次滴滴的宕機故障造成的影響更加負面,傳播範圍更廣。單從經濟損失上看,有媒體預測,根據滴滴出行此前公布的 2023 年第三季度财報數據,單季度中國出行業務總交易額爲 725 億元,日均單量達到 3130 萬單,而以此次 " 崩了 " 的故障時長計算,估計将會讓滴滴損失過千萬的訂單量和超 4 億的交易額。
但對滴滴來說,賬面上的财務損失容易找補,但程維的損失可不止這 4 個小目标。
首先是對滴滴業務能力信心的打擊。澎湃的采訪報道提到,司機端 App 也崩潰,司機付師傅表示,司機個人損失不多,但當天滴滴平台上,可能出現擠兌的情況,不少司機都在提現,怕系統出問題自己的賬戶出問題或者被注銷。他還提到,系統提現也有問題," 我可以提現,好久了一直沒有到賬。不過群裏有幾個說到賬的了,時間還都不一樣。"
這條新聞,完整的标題是《滴滴崩潰 12 小時:乘客下不了單,司機休息避險,出了什麽故障》,客觀的記錄了滴滴崩潰 12 小時的影響。但到第一财經,選擇性的截取其中一段,核心信息就變成 " 部分滴滴司機開始提現 ",虎嗅等重要平台跟進轉載,話題迅速被推上熱搜。
事件真相未明之前,部分事實或者說個體情況的轉述,隻會讓普通司機、不明覺厲的群衆産生恐慌。正如網友在微博吐槽:" 司機不懂,怕最後不能提現,所以着急,這個我能理解。但是你一個大媒體把這事兒做成話題發出來,就有故意制造緊張氛圍的嫌疑了。擱這揣着明白裝糊塗? "
在這個話題下,不少網友發表類似的感慨 " 想起我的小黃車 99 元押金還沒有退。"這種被流量營造出來的緊張氛圍,傳遞到司機端、出行端就是恐慌。辛苦掙的錢,拿到手裏才算安穩,這是最樸素的訴求。但對平台的負面效用,就是可能産生擠兌,損傷對平台的信任。比如不少觀點就提到," 高德躺着就賺到了 "。
類似的想法很單純。周鴻祎在 2023 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曾表示,如果滴滴的服務器宕掉了,可能你出門就叫不到車了。他表示,互聯網是一個整體,每個人都聯在網上,一旦遭到攻擊後,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會受到巨大影響。
這是周鴻祎做安全業務的職業習慣,或者說本能反饋,互聯網是一個整體,并且成爲新的基礎設施時,任何的動蕩,受益的絕對不是普通老百姓。
其次是對滴滴商業模式、經營能力的質疑。在故障發生前不久,滴滴剛剛發布 2023 年三季度業績報告。數據顯示,三季度滴滴實現總收入 514 億元,同比增長 25%。營收增長的同時,滴滴三季度經調整 EBITA 虧損 3 億元,并未實現盈利。今年前三季度,滴滴累計虧損 14.85 億元。
經曆過一次挂牌即巅峰的流血上市風波,滴滴一直在苦修内功,謀求重啓港股上市。但多方面分析指出,滴滴再次上市的過程不會比過去簡化,業務合規及數據、網絡安全方面審查,仍然是橫在其面前最大的門坎。
回過頭來看,沖過去,摔下來,流血陣痛。這個門坎也是滴滴在 2021 年沖關上市前後,持續保持靜默的根本原因。
還有一個普遍關注的信息是,導緻故障産生可能是雲能力不足。其實,滴滴曾推出過雲服務,2017 年 11 月,滴滴公有雲以 " 爲開發者而生 " 的口号上線。今年 3 月 31 日,滴滴雲方面宣布,由于産品線調整,自當日起不再對外提供公有雲服務。
這次宕機,把滴滴的諸多内部問題,更加真切地暴露,就像一次未經編排的演練,打了程維一個措手不及。
最重要的還是來自輿論的壓力。除了第一财經的 " 蹭流量 " 式報道,澎湃還有一篇評論:《滴滴崩潰 12 小時:重新認識 " 風險社會 "》。評論員指出,這次突發狀況,加深了 " 風險社會 " 概念的注腳。
現代風險社會理論框架下的風險,與過去常規理解的社會風險有幾個重要區别。比如,從影響面來說,風險社會中的風險被稱爲 " 平等主義者 ",它幾乎是同等地指向每個人。
這次滴滴崩了,帶來的影響就是跨地區、跨人群的,具有很強的擴散性和傳導性。這種情形,雖然未必能做到百分百避免,但平台有責任加強防範,保障好系統的運行穩定和運營安全,并建立完善的應急系統,盡可能将負面社會影響降到最低。
正所謂 "" 體量越大,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傳遞到滴滴,就是平台責任、經營壓力的逐級下放,這是鞭策,也是教訓。
實際上,雖然本次故障,直接導緻不少用戶選擇其他出行平台,進行風險對沖。比如 " 滴滴系統崩潰,其他平台爆單 " 的話題登上了熱搜,很多網友表示,因滴滴出行出現故障,第一次用上了高德打車、美團打車和百度打車等。但這對滴滴的整體市場規模不會産生太大影響,這是典型的馬太效應,也是滴滴的底層能力。
這在媒體報道裏有所反映,滴滴在網約車領域仍占據 " 一超 " 地位。根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統計,10 月份共收到訂單信息 8.09 億單,環比上升 2.1%,其中,以高德、百度、美團等爲代表的 " 聚合平台 ",完成 2.23 億單,環比上升 2.1%,占據了市場約 27.56% 的份額。 滴滴出行過去市占率最高約爲 9 成,降到目前的 7 成左右,形成 " 滴滴出行 + 聚合平台 + 運力公司 " 的格局。
由此也能看到,過去一段時間,互聯網企業轉向的負面效應也逐漸顯現。這次是崩潰的是滴滴、阿裏雲,下一次會是誰?不得而知。
就在此時,收到滴滴最新緻歉:初步确定,這起事故的起因是底層系統軟件發生故障,并非網傳的 " 遭受攻擊 ",後續公司将深入開展技術風險隐患排查和升級工作,全面保障服務穩定性,盡最大努力避免類似事故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