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皙寅
編輯 | 施智梁
網約車行業的競争從未停止過。
從靠補貼搶用戶,到創新服務搞差異化,經過若幹次的并購整合,出行公司進入了一超多強若幹地域性小巨頭的奇妙結構;在這樣的競争體系下,以地圖爲主營業務切入的聚合平 台成爲新入局的對手。
到了 2023 年,網約車司機也開始變 得 " 卷 " 了起來。更長的工作時長、更少的單量和時薪,使得網約車這個曾經的就業蓄水池變成了一座圍城。盡管如此,由于相對的空間和時間自由,許多新人加入其中。
或許是涉及人的體量和規模越來 越大,所以相關的監管也在變得更加精細。一直處于身份未定論的聚合平台正面臨着越來越精細的監管,以确保司乘雙方的需求得到匹配。
顯著增多的司機,創新轉型的出行公司,以及面臨強化監管的聚合平台,使得網約車産業面臨着外部競争與内部提升的雙向挑戰。
01 滴滴回歸,重振山河
2023 年 1 月,滴滴恢複上架。
在過去的一年半裏,出行公司和聚合平台的競争對手們占據了市場超過 20% 的份額。
圈内常識,網約車消費者普遍缺乏品牌忠誠,隻會跟着價格走。在這個背景下,滴滴依靠着獨立品牌花小豬來應對競争格局;此外,滴滴新推出了一系列市場服務,旨在兩個方面:一是擴大單量,二是留住核心運力。
目前來看,效果還成。2023 年第二季度,滴滴核心平台的總單量達到了 33 億單,同比增長了 45.2%。中國出行的單量爲 26.74 億單,同比增長 47.7%;國際業務的訂單量爲 6.26 億單,同比增長 35.2%。自從滴滴出行 App 上架以來,中國出行訂單量持續增長,二季度日均訂單量達到 2940 萬單,而在 6 月,日均訂單量已經突破 3000 萬單。
一方面是讓網約車企業重振旗鼓,另一方面是調整未來産業的布局。
圍繞大出行市場,滴滴新推出了快送、租車等新業務,都是聚焦于和行業玩家合作,主打一個平台效應,采用的是輕資産模式,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2023 年 4 月,滴滴自動駕駛在開放日活動上分享了多條關于自動駕駛的信息,以及對行業的思考。在未來出行上,發布了首個自動駕駛運維中心、首款載人服務概念車 DiDi Neuron。
在《中國自動駕駛市場與未來出行市場展望》的報告中,咨詢機構 IHS Markit 預測,到 2030 年,中國共享出行總市場規模将達到 2.25 萬億元,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占比将達到 60%,規模爲 1.3 萬億元。
圖源 /IC
無論是載人還是載貨,自動駕駛技術都離不開硬核的底座。在開放日活動中,滴滴自動駕駛首次發布了兩款自動駕駛核心硬件,分别是 " 北曜 Beta" 激光雷達和三域融合計算平台 "Orca 虎鲸 "。
目前,滴滴自動駕駛正在結合新能源整車企業的能力,共同定義和量産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我們已經在 Robotaxi 産品定義、車型平台選擇以及座艙與智駕系統開發等方面展開了合作。首款車型将于 2025 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實現全天候、規模化的混合派單服務。
在載貨方面,滴滴自動駕駛貨運 KargoBot 也于此次正式亮相。目前,KargoBot 擁有超過 100 台自動駕駛卡車,這些卡車已經在天津和内蒙之間開始了常态化的試運營。
" 混合派單的共享出行網絡,是自動駕駛技術走進人們生活的最佳路徑。" 滴滴出行 CTO(首席技術官)兼滴滴自動駕駛 CEO(首席執行官)張博在開放日活動上表示,滴滴自動駕駛希望爲用戶打造更好的自動駕駛服務網絡,提高出行體驗。
2023 年 9 月,滴滴二季度财報顯示,總收入達到 488 億元,同比增長 52.6%;二季度滴滴中國出行(包括中國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總收入達到 445 億元,同比增長 57%。國際業務總收入爲 19 億元,同比增長 35.3%。其他業務總收入爲 25 億元,同比增長 8.6%。
02 造車?曹操和滴滴做出了兩種選擇
一位網約車行業早期入局的行業高管曾對财經汽車(ID:caijingqiche)透露,主機廠不做出行市場,眼睛是瞎的。在他看來,隻有更廣泛地接觸終端消費者,才能獲取消費者反饋,升級叠代車型;如果能夠将自動駕駛技術應用于網約車領域,就能夠收集更多的數據,更好地升級智駕系統。
2023 年 3 月,曹操出行推出了共享出行定制車品牌——曹操汽車,并發布了其品牌首款車型——曹操 60。曹操汽車由吉利集團負責整車開發,而曹操出行則負責産品定義和智能開發的新品牌。
在曹操 60 車型上,可以看到許多出行公司輸入的定制化需求。比如爲了滿足乘客體驗,在設計上采用高坐姿設計、極大減少 A 柱遮擋面積、500 升超大行李艙容量、能容納八個登機箱、搖一搖手機便找到車輛、防暈車科技等;針對網約車司機的需求,該車型的續航裏程爲 415 公裏,可實現 60 秒換電。此外,該車型還專爲網約車司機定制開發了舒享座椅,配置電動四向調節腰托,并配備司機智能工作台和車機大屏接單熱力地圖。
圖源 /IC
在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共享出行定制車是定制滿足市場需求的車型,在配置與使用上與其他出行品牌的私家車型形成明顯區别。曹操出行背靠吉利,擁有先天優勢。
向左走,向右走。就像幾米漫畫的名字一樣,當曹操下注造車時,滴滴選擇将直接造車的積累交給了造車的合作夥伴——小鵬汽車。
2023 年 8 月,滴滴宣布向小鵬出售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産和研發能力。根據小鵬公告,在首次交割日,滴滴獲得了小鵬汽車 3.25% 的公司股份。
此前,滴滴已經爲此做了不少準備。小鵬汽車副董事長、總裁顧宏地向《财經》記者證實,滴滴在前期已經投入了數十億元人民币來開發新車,并且已經完成了一個準量産 A 級智能電動汽車轎車車型。
這不是一錘子買賣,在交付資産後,雙方還有廣闊的商業合作空間。雙方的合作項目代号爲 "MONA",其核心是一款 A 級智能電動汽車,預計于 2024 年開始量産。
滴滴出行董事長兼 CEO 程維表示,雙方将在多個領域持續深化合作。小鵬将基于滴滴提供的相關技術和團隊,打造一款 15 萬元級的智能電動汽車,預計于 2024 年量産。此外,雙方宣布将在汽車運營、品牌營銷、金融保險服務、充電設施以及國際市場等方面進行合作。
如果說,未來汽車出行的行業終局,就是如諸多機構口中所述——由私人用車轉向普遍共享,由人工駕駛轉向高階自動駕駛。車企打造的産品會發生變化,整個産業鏈的核心點也會發生變化。到時候,核心是關鍵技術的所有權,以及如何運營整個車隊,高效調配滿足消費者需求,這背後是算法和大量的線下運維經驗,這些不僅需要依靠錢,更需要時間來解決。
在這一邏輯上,車企和出行公司的融合協作大概率會越來越多,融合的方式也會越發多元——車企打造自營出行公司,出行公司賦能車企定制車輛,雙方既能内部消化銷量,也能實現更寬廣的合作。
圖源 /IC
03 聚合平台監管精細化
現在,采用網約車聚合平台叫車的人越來越多。在用戶看來,一鍵呼叫多家平台網約車,不用苦守着一個平台,有時候還有專享優惠券,何樂而不爲?對于網約車平台和司機來說,聚合平台巨大的流量,能夠提供更多的單量,看似多赢。
交通運輸部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監管信息交互平台數據顯示,2022 年 7 月,網約車聚合平台訂單量約爲 1.53 億個,占同期網約車總訂單量(6.95 億)的 22%;截至 2023 年 4 月,網約車聚合平台訂單量已經達到了 1.96 億個,占同期網約車總訂單量的比例已經升至 27.8%;2023 年 8 月,聚合平台完成訂單量超過 2.28 億單,行業占比高達 27.7%。
爲網約車提供信息撮合服務的 " 聚合平台 ",通過彙聚多家網約車平台的方式,向用戶提供 " 一鍵全網叫車 " 服務,爲網約車平台導流,因此被稱爲 " 平台的平台 "。
長久以來,業内聚合平台的管理尚未形成統一的标準,更多地将聚合平台界定爲電商平台,屬于電商平台經營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延伸。
伴随體量增大,加上監管層與乘客對于安全和體驗的要求,在一些客訴與安全事件中,聚合平台未定的身份,及未定的責任,讓其在多起糾紛中扮演了一種不尴不尬的角色——乘客覺得在聚合平台打車,就應該由其負責一切,但聚合平台本身卻難以監督入駐的網約車出行公司。
在這種權責真空的背景下,考慮到網約車的特殊性,監管的網正在織密,爲聚合平台的合規經營和健康發展鳴響警鍾。
2023 年 4 月,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關于切實做好網約車聚合平台規範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
該《通知》首次對包括高德打車、花小豬、百度地圖、美團打車、騰訊出行、華爲 Petal 出行等在内的俗稱 " 網約車聚合平台 " 的規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通知強調,要加強對網約車聚合平台經營行爲的監督指導,督促網約車聚合平台對相關網約車平台公司落實核驗責任,未在當地取得網約車經營許可的網約車平台公司不得接入,提供服務的駕駛員和車輛均應辦理相應網約車許可等。
2023 年 8 月,中國消費者協會宣布就規範管理網約車聚合平台開展社會監督,強調聚合平台應尊重消費者安全權、公平交易權,并保護用戶信息安全。
作爲連接供需兩端的平台型經濟體,網約車聚合平台與網約車平台存在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直接面向當地市民或乘客提供出行叫車服務,并直接接受地方管理部門的監管。
因此,在監管體系設計上,《通知》對網約車聚合平台沿用了網約車 "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 " 的管理理念。一方面,《通知》對各地依法做好此類網約車聚合平台經營行爲監管提供了方向指引,另一方面,更鼓勵各地 " 因地制宜 " 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監管政策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3 年 9 月,河北定州出台了《定州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确将網約車聚合平台納入網約車平台公司管理,這是全國首個将網約車聚合平台納入網約車經營者範疇進行管理的地方落地政策。
如果按照這一标準,将聚合平台納入網約車平台管理,意味着聚合平台也需要辦理網約車平台證。然而,在很多地方,這一經營資質已經不再新增。這将會卡住聚合性平台發展的咽喉。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認爲,網約車聚合平台作爲 " 新業态中的新模式 ",仍處于快速發展變化中,如何更好地 " 聚 " 起規範發展,更好地保障消費者和駕駛員的合法權益,更好地融入當地出租汽車監管體系,還需要各地更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
04 老司機的圍城,新司機的避風港
" 這就是一場圍城,我想出去但不舍,外面的人想進來總得搶破頭。" 王師傅是天津人,在北京開了六年網約車,見證了補貼大戰,長久以來他都選擇在同一家網約車公司開車。正因爲如此,在出行公司的評分體系中,他得分很高,這使得他能接到一些長途的好單。
圖源 /IC
出行公司的排名是一種排序機制,需要開滿足夠的時長、單量,還要保持服務,以免維持住自己較前的排名。王師傅有自己的煩惱,現在進入的新司機實在是太多了,如上的這套機制就變得十分内卷,這讓他感覺這幾年開車實在是越來越累。但相比上班,他又覺得 " 實在不想開就歇一會,尚存了對生活的掌控感,又不用考慮複雜的人際關系 ",加上相對還能接受的收入情況,這讓他選擇在北京繼續堅守。
但每當有人向他咨詢入行時,他都會選擇勸退,因爲賺不了多少錢。因爲新來的人太多了。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2022 年初,網約車駕駛員證的發放數量爲 398.8 萬本。到了 2023 年 8 月,這一數字已經上漲到 605.9 萬本,漲幅高達 51.9%,新增了 207 名司機。
自 2023 年 4 月以來,網約車司機的數量環比增長了超過 3%;僅在 6 月,就有超過 20 萬名新司機加入了這個行業。
相比之下,訂單量仍處于下滑趨勢。在網約車司機大幅增加的同時,去年 12 月,網約車單月訂單量比起年初下降了 2 億單。
今年以來,網約車訂單量逐漸回升,8 月網約車單月訂單量達到了 8.24 億單。盡管總訂單量在逐漸增多,但網約車司機的數量增加得更多,與 2022 年 1 月相比,網約車司機單月的接單量下降了 23.3%,從 176 單降至 135 單。
随着網約車司機數量的飽和,許多城市都發出了預警信号。例如,三亞、溫州、濟南等地的 " 提醒信息 " 顯示,當地網約車日均接單量不足十單。
剛剛從外地畢業返滬的小李感覺到最近的網約車司機有些 " 暴躁 ",路不太熟、車開得也比較兇,看了看訂單,司機訂單數量不算多,一問得知剛從家鄉過來開車時間不久。提起工作體驗,大多都是抱怨,因爲路況複雜、容易違章;工作辛苦、收入也遠遠不及預期。
除此之外,在交談中小李得知,網約車司機最不開心的是自己踩了坑。爲了能開網約車,他特地租了一輛有營運資質的車,最近開車不順,他準備提前退車,但一問才得知自己簽訂的合作協議有坑,大概率拿不回押金。在網約車司機群裏一問,發現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裏外裏算了算,如果提前回家,不僅錢賺不到,可能還要賠。
責編: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