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姑蘇區梵門橋弄,有一家擁有近 70 年曆史的老工廠,廠區内建築多爲紅磚瓦房和水泥樓房,廠房的外立面上布滿了爬山虎,歲月的痕迹與時代的烙印,使得這裏看起來極具年代感。若非門口挂着的廠牌,很難讓人把這裏和全省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産基地聯系起來——光二胡就年産 8 萬把,占到蘇州地區二胡産量的 7 成。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走進隐匿在古城小巷中的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看 " 蘇作樂器 " 是如何傳承至今、創新發展的。
△蘇州民族樂器一廠
一把二胡需經 160 多道工序,定制産品數年後才能提貨
還未進入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的生産車間,切削聲和敲打聲已經傳來。複古氣息十足的車間内,幾名師傅正坐在各自的工位上低頭忙碌,打磨琴杆琴筒、燙制琴孔、去脂蒙皮。他們分工明确各司其職,現場聲音嘈雜卻井然有序。
△工廠生産車間
當天天氣悶熱,車間内幾台落地風扇呼呼吹着。燈光下,來自鹽城的周師傅手持毛刷,進行着俗稱 " 粘肚皮 " 的工序,這是一種将兩塊木片用膠水粘連至部件上的工作,周師傅的操作台上已經整齊碼放了一排排組件。周師傅告訴記者,當天他會一口氣制作上百件這樣的組件,待它們晾幹成型後備用。
盡管是個 "80 後 ",但周師傅已有 20 年的二胡制作經驗,不過在廠裏甚至說在這個車間裏,他還屬于 " 小字輩 "。坐在周師傅後面、正打磨着二胡琴杆的劉師傅,20 世紀 90 年代初就來到了廠裏,擁有 40 多年經驗的他,手法更加沉穩老練,在回應采訪時,節奏也未有絲毫變化," 完整的杆,每個月我能制作 200 柄左右。"
△工匠正在制作二胡
該廠總經理易慧銀介紹,廠内目前共有工匠數十人,不少人已年過六旬,他們每人或多或少都掌握着制作方法并精熟幾項工序。由于制作一把二胡需要多達 160 多道工序,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後,他們便會将 " 接力棒 " 傳給下一名同事,故一把手工二胡所需工時不短,高檔定制産品更是要下單後數年才能提貨。" 單單是能拿來做二胡的木料,通常就要經過三年的自然風幹。若是産品最後檢測有瑕疵,還得從頭再來。"
△工匠正在制作二胡
易慧銀表示,二胡制作入門容易學精難做,選材、工藝加工、造型、蒙皮等各個環節都十分講究,特别是蒙皮環節,皮的厚薄、膠的使用量,對發音影響很大。特别是蘇式二胡,向來以音色甜美,南北 " 通吃 " 而著稱。經過了聽音選料、精挑細磨、琴筒試音,到反複打磨、上弦、風幹等多道工序的打磨,每一把蘇式二胡就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聲線,往往學八年十年的,技藝可能還停留在 " 入門級 ",技藝掌握較難。
" 蘇笛 "" 蘇箫 "" 蘇鑼 "" 蘇鼓 "…… 中國民族樂器衆多,以 " 蘇 " 字命名的不在少數,蘇州的民族樂器不論從造型還是音色上看都是行業翹楚。據悉,始建于 1954 年的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是江蘇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産基地,二胡年産量 8 萬把,占江蘇一多半、蘇州地區的 7 成,箜篌每年銷量也在千架以上。其拳頭産品 " 虎丘牌 " 二胡更是有着 " 全國二胡看蘇州,蘇州二胡看‘虎丘’ " 的美譽,奠定了蘇式二胡在國内業界的領先地位。除此之外,該廠生産的箜篌、琵琶、笙等樂器也是行銷全國,北京、浙江、四川等多地的知名音樂學院也是該廠的常客。
△博物館裏展出的 " 蘇作樂器 "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還開設了蘇州首家民族樂器專業博物館——蘇州民族樂器博物館。1000 多平方米的博物館展廳裏,陳列着全部由該廠研制的包括拉弦、打擊、彈撥三大類在内的 300 餘件 " 蘇作樂器 ",包括二胡、琵琶、古筝以及編鍾,其中的 " 鎮館之寶 " 則是一台由複原了 600 年前失傳技藝、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過的箜篌。
△博物館内展出的箜篌
年營業額超 3000 萬元,7 成銷量來自線上
蘇州樂器制作據傳起源于唐代,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如今的蘇州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已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蘇州民族樂器一廠也于 2008 年成爲了傳承、保護責任單位。如果說産品質量和品牌口碑是一家現代企業的生命線,那運營銷售層面的革故鼎新就是一座傳統工廠煥發新活力的起點。
近年來,爲推動民族樂器制造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蘇州民族樂器的知名度與聲量,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在生産、繼承傳統生産工藝基礎上,利用直播媒介創新宣傳推廣模式,助力傳統民族樂器的高質量發展。
△工匠在制作樂器
每周一至周五,每天兩次,該廠直播團隊會準時在多個電商平台開啓直播帶貨。易慧銀介紹,如今在線上購買過他們産品的客戶有近千人,爲此廠裏也單獨成立了微信群,以維護這些老客戶。民族樂器在線上展示、銷售,一方面具有品牌曆史和産品質量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文化故事和專業知識可講。" 傳播方式的創新也在不斷促進我們銷售模式的叠代升級,将蘇州民族樂器文化更好地傳播給客戶。"
現代快報記者在該廠直播空間内看到,一名年輕的女主播,正使用一款二胡熟練地進行演奏。在演奏結束後,主播又介紹起了手中二胡的制作工藝和材質,最後給出了相應的優惠信息。開播時長不久,已有觀衆下單購買。制作工匠與帶貨主播在同一個空間共存,碰撞出了傳統企業發展的 " 新和弦 "。
除了常規的電商運營外,該廠還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文化與資源優勢。以二胡爲例,結合古代傳說,推出 " 十二花神 " 系列産品;與二胡名家合作推出聯名款産品;推出跨界朋克風格的民樂産品。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年營業額超 3000 萬元,産品 7 成銷量來自線上。
" 作爲蘇州民族樂器制作行業的标杆企業,我們一直在打造這一具有蘇州地方傳統文化特點的産業基地。以産業爲基礎、文化爲依托,努力擔負起弘揚傳統文化,普及和推廣民族樂器,傳承并發展民族樂器這一曆史重任。" 易慧銀說,讓傳統民族樂器制造業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煥發新的光彩,是他們廠所承載的莊嚴使命," 我們會努力讓蘇州傳統樂器的聲音傳遍世界。"
現代快報 + 記者 高達 文 / 攝
(校對 張紅霞 編輯 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