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尤其在異國,更是存在着許多,在我們看來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
下面,把時間倒回至 2016 年的美國。
在飓風之夜,一個女孩突然渾身劇烈疼痛,她嘶喊着,大哭着。
父親聽到後,立刻将她送到最近的一家兒童醫院。
這邊,醫院的醫生們忙前忙後,對應症狀嘗試多種治療手法。
那邊,孩子母親,對當前的治療方案表示不滿,她要求給女兒用 " 氯胺酮 " 等等。
廠長查閱資料發現,氯胺酮是一種具有鎮定、麻醉的藥物,靜脈注射後,病人并不會入睡,但痛覺會消失。
乍一看,母親想減輕女兒的痛苦,一切沒毛病。
但,問題出在她要求加大劑量,超過正常用量的幾十倍。
換句話說,這就跟給女兒注射 "K 粉 " 沒什麽區别。
如此一來,迷惑的一幕出現了——
醫院方,以母親虐待的名義把女孩 " 強制 " 監護起來;
家屬方,含淚控告醫院," 綁架 " 女兒。
孰是孰非?
外界一時之間難以判斷。
至于身處矛盾中心的女孩,她則孤身在病房裏,無時無刻不感到恐慌和害怕 ......
《好好照顧瑪雅:虐兒案羅生門》
看完開頭,你是不是以爲這是哪部電影 / 電視劇?
整個劇情走向好抓馬!好狗血!
其實不然。
這是一部紀錄片,片中出現的畫面皆是監控或錄影,接受采訪的人物正是事件的當事人。
看似奇葩,實則正在現實中發生。
幸福的四口之家
真相從女孩的母親開始說起。
貝亞特,一個從小就執行力滿分、不接受否定的女人。
小時候,她因爲是移民,被老師嘲諷連英語都說不好,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的。
結果嘞。
她不僅幾個月内攻克英語,還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成爲了一名出色的心髒科護士。
當她遇到想共度餘生的愛人,又毅然回歸家庭。
從此,貝亞特把經營家庭當成一份事業,每一樣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她想要孩子,就立刻計劃好房間的模樣。
對待孩子的成長,也是從其出生一刻開始,後續每個階段,貝亞特都确保孩子擁有最好的。
在她的筆記裏,甚至記錄了關于他們成長的每一點每一滴,小到孩子去哪裏上的鋼琴課。
貝亞特的丈夫接受采訪時說到,托妻子的福,自己擁有了一兒一女,四口之家過得非常幸福美滿。
直到 2015 年早春,女兒瑪雅出現了狀況 ......
災難降臨
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活潑可愛的瑪雅,突然變了。
她精神不振,時常昏昏欲睡,後續還出現了胸悶氣短,視力模糊,吐黃綠色的痰。
起初,全家人都沒有在意。
誰知,短時間内,她的症狀愈發嚴重。
上天好像打開了瑪雅的疼痛開關,使得她的皮膚像是在灼燒,雙腳着地像是有萬箭穿心的痛。
不僅無法下地,她的關節也嚴重變形,胳膊最高擡不到頭部。
瑪雅到底生了什麽病?
爲了搞清楚,貝亞特和丈夫帶着女兒,去了一家又一家的醫院,拜訪了一位又一位的醫生。
可惜,診斷沒有定論,方法試了很多,卻絲毫沒有減輕瑪雅的痛苦。
正所謂母女連心,看着女兒痛到徹夜難眠,貝亞特也一夜一夜地無法入睡。
在無數個夜晚,她獨自坐在電腦前,像無頭蒼蠅一樣翻閱論壇,查找相關的疑難雜症病例。
終于,她找到了柯帕裏克醫生。
這位醫生在面診瑪雅後,當即給出結論——複雜性區域疼痛綜合症。
這種病在 9 到 11 歲發生概率很高,高發人群是女孩。
發病時,患者會全身肌無力,關節疼痛,皮膚異常敏感。
打個比方,一片羽毛落在瑪雅皮膚上,就相當于一把刀刺向了她。
講真,外人單聽了就背脊發涼。
令人窒息的是,當今的醫療手段隻能夠從某種程度上減輕病症,無法根治,會伴随患者一生,不定時複發。
而根據瑪雅的表現來看,病程已經進入晚期。
普通的藥劑用量,不再起作用,但想要用更多的劑量,考慮到安全因素,在當地是不被允許的。
就這樣,經醫生推薦,貝亞特帶着瑪雅前往墨西哥。
或許是瑪雅繼承了貝亞特的堅韌吧,她扛過了大劑量氯胺酮的副作用,順利從 " 昏迷治療 " 中蘇醒。
瑪雅的痛感雖然還有,但明顯減弱。
她的下肢依然不能動彈,但上肢通過康複訓練可以像正常人一樣。
在貝亞特的鼓勵下,瑪雅學習遊泳,重回學校,過上了普通孩子的生活。
但,複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就像是個定時炸彈,不知何時就會爆發?!
争議背後的利益熏心
是的,看了文章開頭我們知道,炸彈已經爆了。
但,好好的治療爲何會發展成一出鬧劇?
廠長認爲,是規章制度的鍋,更是人禍造成的。
比如醫院爲何要檢舉,指控貝亞特虐待瑪雅?
不可否認,貝亞特當時的表現确實激動,整個人有點兒像是抓狂的感覺。
可從情理上,是可以理解的。
關鍵點在于,貝亞特不自覺地 " 淩駕于 " 醫院之上。
醫院在向有關機關說明情況的時候,從醫生到護士,語氣中皆帶着輕蔑和不滿。
在他們的叙述中,貝亞特蠻橫無理,且自大。
她無視醫療建議像是一個指揮家,在病房裏下達指令,讓他們用什麽藥物,用多大的劑量。
她憑什麽?
于是,他們開始惡意揣測。
認爲瑪雅是在僞裝,有 " 代理性佯病症 "。
認爲貝亞特給孩子用違法劑量的藥物,是一種虐待行爲。
并質疑之前醫生的醫療行爲是否合法。
他們私自下定論,爲 " 确保 " 瑪雅安全,聯系了兒童保護服務機構,強制将瑪雅監護起來。
且,剝奪了貝亞特的探視權。
????
聽起來像是兒戲,實際上一切都合規合法。
據貝亞特的律師說,在當地(佛羅裏達州)兒童福利體系是私有化的," 過度保護 " 賦予了機構更大的權力。
俗話說,錢、權不分家。
很多事情追溯到底,都牽扯着各方的關系和利益。
醫院診斷不出疾病原因,便把責任推給父母,謊稱其過度醫療,将孩子轉交給兒童福利機構。
兒童福利機構剝奪父母的探視權,父母則隻能通過法律解決。
而到了法庭,法官冷漠再加上被前兩者 " 買通 ",不配合調查,故意拖延時間。
孩子在機構哭鬧不止:
父母在外面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隻有承認醫院的指控,簽署協議,保證改正,才能換回孩子。
由此一來,一方面醫院無能的一面被隐藏,對孩子的健康沒了責任;另一方面,醫院背地裏依然用瑪雅患病的名義,報銷了治療費用,大賺一筆。
可以說,從醫院到法官,從醫生到護工,乃至整個體制,都是穿一條褲子。
沒有人在意瑪雅的健康是否惡化,更沒有人在意她在病房裏哭鬧,想要回到媽媽的身邊。
也沒有理會貝亞特的訴求,她在法庭上提出想要和女兒見一面,擁抱一下,都被冷冷地拒絕。
當理智的應對無效,事情便走向了失控。
貝亞特沒有向對方妥協,而是選擇用生命,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庭審結束後不久,她便在自家的車庫裏上吊自殺了。
唉,真是悲哀。
然而,瑪雅的事情不是個例,還有很多。
随手舉例就有,一位父親帶孩子看病,短短 10 分鍾就被醫生判定有暴力傾向,被帶走。
在監獄待了足足 300 多天。
包括蔣雯麗主演的《刮痧》,講述的就是女主因爲用中醫治療孩子,被美國兒童福利機構強迫孩子與父母隔離的故事。
直到今天,瑪雅和父親沒有簽署 " 和解書 ",依然在和體制鬥争。
哪怕換來的是法官一次又一次的推遲庭審的通知,仍舊沒有放棄,因爲瑪雅知道,換做是母親貝亞特,一定也會是相同的選擇。
可以說,他們爲的不僅僅是自己,也爲了離開的亞貝特,更爲了有相同遭遇的數百個家庭。
即使再難,他們也要叫醒這群裝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