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是資管新規落地元年。這一年裡,上市公司在變動中尋找新的成長路徑,資管行業也在震蕩中探索新的發展方向。面向未來,企業如何适應新規,為客戶創造穩健、優質、長久的回報?行業又如何構建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12 月 30 日,由經觀主辦的 "2022 财資管理高質量發展論壇 " 在線上舉辦,特邀來自銀行、銀行理财子公司、保險、證券、基金等業内嘉賓共聚一堂,探讨政策導向、行業變化與未來方向,助推中國資管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論壇期間,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餘棟,分享了中國資管市場發展五大趨勢——權益投資進入 γ 時代、個人養老金成第三支柱、公募基金穩健發展、金融行業協同融合、資本市場出現更多 " 科技牛 "。
第一,全球波動率上升,權益投資進入 γ 時代。當前,全球市場波動率上升,标普 500 随着美聯儲加息也跌去 30%。權益投資的 β(跟随市場波動的收益)相應減少,而 α(不跟随市場波動的收益)不易找到,γ 時代開啟,對機構宏觀抉擇提出了更高要求。
" 躺赢 " 時代結束,機構需要對權益市場、股票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包括個股、行業以及周期輪動,主動尋找優質公司進行價值投資,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等待風口。
第二,個人養老金有望成為第三支柱。2022 年 4 月 21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明确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 12000 元;11 月 25 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宣布,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
随着老齡化加劇,中國養老第一支柱産業(基本養老保險)入不敷出,第二支柱(企業職業補充養老金)滲透率不夠。因此,政府可以嘗試推出中國版的 " 李斯特計劃 ",把個人養老金作為第三支柱舒緩當前壓力。
(李斯特計劃于 2001 年推出,包括财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經過二十年的改革,德國養老金體系改變了過去第一支柱獨大的局面,社保養老金的支付壓力有所緩解。)
估算來看,中國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人群月薪在 8000 元左右,人數約為 3000 萬 -5000 萬人,能夠起到的作用有限。中國不能把養老第三支柱做成中産階層專屬,而是要擴大到廣大普通人群,特别是中低收入者,争取讓 10 億居民參與進來。
第三,在證監會指導下,公募基金發展穩健。公募基金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支柱之一,目前總市值為 26 萬億,權益類基金規模接近 10 萬億。在地産、基建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機構應多關注硬核科技,這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周小川行長說過一句名言:" 資金進入股市也能支持實體經濟 "。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就像一枚硬币的兩面,公募基金在其中則起到了很大作用。通過居民投資公募、公募投資資本市場,助推實體經濟得到發展。基金行業在證監會的指導下,整體發展比較穩健,特别是主動權益類基金成長迅速。
第四,保險、理财、券商與公募協同融合。首先,公募行業具有強大的投研體系,在權益上更有優勢,有助于其他資管行業的融合;其次,随着國家信用風險、區域風險以及行業風險上升,信用債權不再 " 躺赢 ",需要公募産品來投資一些地區。公募行業可以幫助其他資管行業做信用挖掘工作;此外,公募基金可以分散、減緩信用風險,提供流動性,是中國資管生态圈 " 抱團取暖 " 的底倉之一。
第五,伴随寬松貨币政策、注冊制推行,資本市場會出現更多 " 科技牛 "。中國到 2035 年的遠景目标是成為中等收入發達國家,這就要求十四五期間 GDP 保持 5% 的增速,目前看來也是可行的。中國的财政政策還有空間,貨币政策也有手段,加上全面注冊制即将推行,資本市場會有越來越多的 " 科技牛 ",出現一些優質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