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齡增長,不少朋友陷入了一個怪圈:每天都覺得很累,晚上回到家也提不起精神;一對照易内耗的表現,發現自己全中!更是隻想靜靜癱着了 ...
易内耗的表現:
給自己列很多計劃,卻經常拖延;
明明什麽都沒有做,卻覺得很累;
選擇猶豫,在各種選擇中糾結、逃避;
自我要求嚴格,經常自我責備;
無論大事小事,大腦裏總是有兩個聲音在打架;
常常反思過去擔憂未來,無法享受當下。
今天春雨君邀請到了 天津市安定醫院 精神科 主治醫師 龐繼松醫生和我們聊聊人爲什麽會内耗以及如何擺脫内耗導緻的焦慮與疲勞:
容易産生内耗的原因
思慮過載
很多人從睡醒就開始擔心接下來一天的生活,在大腦中模拟未發生的事和不好的結果;這樣容易造成思維負荷;太多的思維負荷,會造成認知資源占據,這就叫做思慮過載(Cognitive load)。
如何應對這種現象呢?一種思維方式是:變被動爲主動,自己去決定「我要做什麽」,重新找回「自主性」。具體而言,可以這樣做:
1)前一天晚上做好安排:可以睡前安排好第二天的任務清單,巧用手賬形式;寫的時候在腦中拆解詳細步驟、注意事項和時間安排。
2)留出一定的寬裕度:列清事物的優先級,優先完成高優事項後;給自己留下富裕、可自有支配的時間;切勿陷入盲目忙碌中。
3)聚焦在長期價值上:如果每天的事物都很繁忙,你不妨設置一套 SOP;從長期來看更具價值的,把它們作爲你每天「最重要的事項」,想辦法讓自己能夠從重複性事物中抽身出來。
被壓榨感
什麽是被壓榨感?
它是指:自己一直在勞動和付出,但卻始終得不到反饋、認可和肯定,仿佛自己的付出都是無價值的。
被壓榨感跟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也跟幸福感密切相關:過度感到「被壓榨」,會降低對自我價值的評價,從而導緻缺乏幸福感。如何應對這種現象呢?一種思維方式是:去發現生活中微小的幸福感。具體來說:
1)5 分鍾給予:有什麽需要的東西,其他人及時伸出援手;有什麽問題,及時給予鼓勵和回答;發現了好東西,分享給大家 ... 這對于給予和接受雙方,都是一種有效的情感獎勵。
2)記錄幸福感,保持每天的小确幸:每天去觀察生活中有意思、有趣的事情,并記錄下來。
決策疲勞
無論決策大小,它都是一種權衡的過程,而這會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認知資源。因此,作出決策這個行爲,會導緻我們産生「精神耗竭」。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煩躁。
如何應對決策疲勞呢?一個思維方式是:簡化自己需要做出的決策,即對于不重要的小事,随機決策。
外在打擾
當我們沉浸式工作 / 學習時,總會不可避免的被一些事項打擾;有些人覺得可以多線條處理是一種高效的表現,但這其實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不同狀态、任務、軟件間切換,一方面會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沒做完的事情會存在「契可尼效應」,繼續駐留在我們的後台資源中,幹擾着我們的思考和認知。如何應對外在打擾呢?可以嘗試這種方式:建立你的「第二大腦」,把思維外部化。也可以理解爲工作中的 SOP,用固化的流程來輔助我們的大腦進行高效思考。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要讓它去記憶。
最後,再重提幾點生理上的建議:
一定要睡好;
多散步;
适當的運動,保持每周 150 分鍾一定強度的運動;
停止内耗的方法
把人和事分開
敏感的人常常會擔心,這件事沒做好,别人會怎麽看自己。跟他人對方案時,據理力争,隻要他人說自己的方案哪裏不好,就會覺得他人在否定自己。這種情況,一定要學會把人和事分開來看,告訴自己,這件事并代表不了什麽,不要想多了。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能真正愛上自己。
避免自我懷疑,行動起來
有想法請趕緊去執行,無論你最後這件事做的夠不夠好,是不是非常完美,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已經行動了。
改變自己的這個過程,比起内耗本身,沒有那麽痛苦。而且經過了這個過程,會發現一個全新的更好的自己。行動起來吧,你一定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沒有什麽比身體更重要,請好好善待它。
圖源:壹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