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 Author 夏驚鳴
第二期華夏基石數智時代領導力特訓營熱招中!
報名即送十月管理論壇參會名額 1 個,價值 12800 元!
作者 | 夏驚鳴華夏基石産業領袖學堂導師,集團副總裁、首席戰略與組織專家
來源 |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圖片來源于 pixabay
新質生産力這個概念提出來,它的本質是什麽?
我講三個方面:第一,新質生産力這個概念提出來,它的本質是什麽?第二,在新質生産力這個概念下,我們會有哪些變化,和過去不一樣的地方在哪兒?第三,如果把新質生産力落地的話,核心點在哪裏?
新質生産力的本質是新的增長結構
如果以常識來理解經濟發展規律,是在一定的生産力水平之下應該有理論飽和量。比如說這一杯水我們要放鹽,放 50 克就放不進去了,這 50 克就是經濟的飽和量。
以我們現在的技術水平,我們達到 300 萬億的 GDP,再往上升就不太可能了,這是打個比方。在一定的生産力水平之下,應該有一個理論的飽和量。
到了這個理論飽和量之後,發展是停滞的。不斷上升的新的結構,比如說 300-500 萬億,到 1000 萬億,它是跟生産力水平有關系。這背後的核心是技術水平。
生産力是三個方面,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工具代表着技術,勞動者既是消費者也是勞動者,勞動對象是被改造的。經濟發展往往不是均衡的,它一定是先邁一條腿,所以它一定有一些引擎帶動經濟發展,你看中國這麽多年來,剛開始的時候靠出口、OEM、" 三來一補 " 帶動了輕工業,第二個階段是基礎設施投資帶動了中國經濟建設,第三個階段是進入 WTO,産業轉移、城鎮化發展帶動了中國經濟建設。
這些引擎的帶動理論上有一個飽和量,但它不是一種很完美的實現這種理論的飽和量,一定是有一個引擎帶動起來的。所以這往往都會導緻透支。爲什麽産業會過剩呢?是因爲它一直在增長,大家始終以過去的眼光看未來,增長、增長、增長,所以投資、投資、投資,這樣就會過剩,過剩以後就會透支。
所以現在的經濟難題本質上是透支。要解決透支的問題一定要升級到一種新的增長結構,這種新的增長結構本質上是技術水平所決定的。
所以我理解新質生産力的本質是經濟要上升到一個新的增長結構才能夠消化透支,才能夠進入又一個上升通道。
這個概念的作用很大,會把大家的注意力往這方面引,但我們要規避把這個概念變成一種政治運動,被概念所綁架,總以爲是一個什麽新奇的東西。搞成運動式的話,既會産生浪費又會耽誤時間,實際上啥也沒變,規律都是一樣的。但是用一個概念很好,有了概念之後會把注意力集中,會有一個引導,但是一定要避免把概念運動化、神秘化。
經濟新結構與企業轉型升級新優勢
在新的增長結構之下,中國的經濟或者企業需要有哪些轉型升級?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
1. 新的技術周期。
2014、2015 年我就提出中國已經面臨着新的技術周期的來臨,全球也是這樣。我們看一下汽車産業,全球的 GDP 是 20 幾萬億美金,如果再加上智能化的汽車,未來有可能還不止。
比如說 VR 實現之後,将來你的電視會變,會議會變,手機有可能還會變,教室也會變,這可能也是幾十萬億美金的市場。還有人形機器人,如果每家都配一個家庭醫生,配一個人形機器人的保姆,人形機器人的家庭醫生,甚至是人形機器人的廚師等等,甚至還有人形機器人的男女朋友,這可能又是幾十萬億美金的市場。
再加上生物醫藥的突破,比如說人對健康、對長壽的需求是無止境的。藥上的突破又會帶來很大的突破。所以本身的新質生産力背後最本質還是新技術,新技術一定會帶來新的機會,所以新質生産力怎麽落地,我們要看到新技術帶來的機會,大家還是把資源、創新放在這個方向上。
新技術周期确實是實實在在的來了,2014 年的時候新能源汽車還沒有真正的突破,光伏也沒有真正的突破,光伏是 2019 年實現了平價上網,新能源汽車真正發展起來是 2022 年,2022 年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總量是前面那麽多年的總和,其實新能源汽車還沒有真正突破,還沒有真正到來,因爲電池技術還沒有真正突破,包括七、八年之後不能用的電池到底怎麽回收,這些都是問題。
但是能源方式的改變也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很多的變化,比如說手機能夠移動,跟能源也有關系,如果沒有電池,這些移動的設備也不能産生。所以技術的突破會帶來很多我們想象不到的空間的出現。
未來技術高度發達了,共産主義會不會實現?如果按馬克思的說法,經濟高度發達了,共産主義就實現了,我想有可能還是不會實現。
爲什麽?因爲到那個時候其實我們對生活的定義又變了,比如說還是有富人和窮人,未來的窮人可以過上王健林的生活,每個人都有直升機,但是未來的富人可能有宇宙飛船,他可以到火星上去,甚至可以星際旅行,這個社會以現在的眼光去想共産主義會實現,但真的發展到那一步的時候還是不平衡,還是有富人和窮人。這是第一個變化。
2. 新空間。
新空間就是全球化,現在是 " 出海熱 ",這也是上次演講談到的話題。打個比方,我們的供應鏈轉移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短期看是壞事,因爲畢竟很多 GDP 也被轉移出去了。但是長期來看它是一個好事。
爲什麽?整個金融量在增長。過去美國、日本、韓國、香港、台灣轉移到大陸來,轉移過來帶動了整個大陸的新的增長空間,帶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實際上這裏面有很多新的機會。但是這次轉移對我們來講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過去的轉移,美國的産業、日本的産業向大陸轉移是主動轉移,确實是把一些低端的轉移過來了。
美國的低端産業轉移出去了,往更高階走了,而更高階的機會能夠滿足他的就業。但是我們的産業轉移出去之後,高階的生産力還不夠充分。實際上我們是被替代了,被越南、印尼、墨西哥替代了,但是總的來講還是好事,也會倒逼我們要成長,要有新的增長空間。
去年我去了印尼,我跟身邊的人講,你們想創業可以到印尼來,印尼相當于中國 2000 年的發展水平,我們現在是 2022 年,假設我們 2000 年的時候有 1 萬種商業模式也好,或者 1 萬個企業也好,到 2022 年我們有 10 萬個企業,或者 10 萬個商業模式,這中間差了 9 萬個都是發展機會。
所以供應鏈轉移之後給别的國家帶來了發展機會,他們的經濟在發展,另外不僅是供應鏈轉移出去了,他們的生産力、經濟水平在上升的時候就會産生很多新的機會。
中國有一個優勢是什麽?盡管我們在底層技術創新上不行,但是我們在應用的創新、産品的創新、服務經濟的創新上我認爲還是全球領先的。所以我們也可以利用全球化供應鏈轉移帶來的經濟上升中的新機會,中國人可以利用這個優勢。
現在全球化 " 出海熱 " 還是要注意風險,千萬不能以國内做企業的思維去做海外的企業,因爲畢竟政治制度不一樣,文化不一樣,氛圍不一樣。今年我去意大利的時候,意大利華商招人的時候,第一最喜歡招的是東南亞、非洲來的人,本地人是不願意招的,華人也不願意招,華人還貴,因爲華人出去都想做老闆,不是貶低華人,華人幹幾年就想自己出去創業,是不穩定的。
由于意大利這種福利社會,動不動就請假,你還不能扣工資,工資不斷地上調,你還不能随便開除。績效考核在那兒根本就不管用。所以還是有很多風險,所以我們出去要的是什麽?确确實實要爲當地創造增量,當然也會替代,因爲華人非常勤奮,所以去了就是片甲不留,就是把别人替代了,我們做替代做的非常好。
這也是剛才劉輝會長講的跟随創新。我們替代做的很好,但是我們更多的還是要創造增量,隻有創造了增量才能夠真正地在全球化當中立足,深耕。如果不能創造增量,隻是替代的話一定會受排擠。
所以一個是注意風險,這個風險是實實在在的好事;第二該替代也要替代,但是要盡量去創造增量,這樣才能爲整個全球經濟帶來增長。
3. 差異化。
現在國内有一個很熱的詞叫卷。各行各業都在卷,消費領域在卷,現在的 " 新三樣 ",光伏領域也卷,新能源車也卷,有幾個賺錢的?" 新三樣 " 的毛利率都不怎麽高,都很卷,我認爲 " 新三樣 " 的卷是一個過程,最終還是要慢慢走向寡頭壟斷。大産業一開始是資本在推動,同時政府也在推動,所以本來是 " 新三樣 ",但是這麽快就過剩了,這也是很稀奇古怪的事。
這是一種資源浪費。卷的背後的本質是什麽?一定是同質化。所以現在各行各業唯一的出路要考慮差異化的問題。那些新興的企業在你想象不到的一個傳統、古老的飲料行業,寡頭企業、領軍企業,像娃哈哈實力雄厚,誰能想到一個元氣森林會殺出來呢?這就是差異化。
包括小米,極緻低成本也是一種差異化,包括互聯網,當年認爲有了阿裏、百度、騰訊,其他人根本就沒有活口,但是拼多多也起來了,TikTok(抖音)也起來了,這就是差異化。卷的背後是同質化,同質化的背後是差異化,永遠不存在沒有創新空間。
差異化的背後實際上是在存量當中找到增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護膚,你要抹臉,要做護理,這是一個存量市場,但無論是什麽皮膚的特質都是一種,我可以分類,長痘痘的皮膚,敏感的皮膚不一樣,差異化中就有了增量,它不是存量,有早霜、晚霜。差異化不僅僅是規避,實際上是在存量中創造了增量。這是卷的問題。
4. 中國企業一定要有領先思維。
領先即生存之道。尤其在現在的惡劣環境之下,面臨着全球競争,一定要有領先思維,爲什麽說領先是生存之道呢?因爲唯有數一數二才能活的更好,數一數二不就是領先嗎?
領先不僅是一種目的,實際上是一種生存,所以你不以領先來要求自己不斷地去創造新的機會,不斷地去積累自己的核心競争力,你走着走着,越走越吃力,最後越來越平庸,這個公司最後很快就走向滅亡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會領先,各行各業,各個細分領域,哪怕你可以在這個行業中細分,再細分,你一定會在某個領域領先,這個領先背後不是銷售額的問題,而是你強大的競争力,是你未來能夠活的更好的一個核心。各行各業,各個企業都要确立一種領先思維,它是生存之道。
5. 現在已經領軍的企業,像華爲、海爾這些企業,過去講要有産業鏈競争思維,現在一定要有産業生态競争思維。
在全球的經濟競争當中,中國企業能發展起來,是因爲融入到這些發達國家領軍企業的産業鏈當中了。我們給這些産業鏈做配套,像蘋果的産業鏈,沃爾瑪的零售産業鏈,汽車的産業鏈等。所以如果我們再往後面發展,我們要成爲一個真正的強國,一定要在大的産業當中有領軍企業,當然這種領軍企業一定會帶動整個産業生态的進步,整個産業生态的創新。
以前這些領軍企業都是壓榨上遊供應商,過去是靠價格戰,但是再往後發展整個産業生态的毛利率要提升,如果毛利率不提升大家拿什麽東西來創新呢?爲什麽中國的股市質量不高?都是風口型企業,很少有持續積累的創新能力,因爲少,質量就不高,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都是毛利率很高的企業。
所以一個領軍企業的責任是要帶動整個産業生态的進步,帶動産業生态的創新,不能去壓榨上下遊供應商。當然這背後還是技術,技術不領先不可能實現高毛利率。尤其是在未來的全球競争中,我們一定要在一些引擎型産業有全球領先的領軍企業經營着整個産業生态,是在主動地位,不是在被動地位。美國爲什麽要打壓華爲?背後也是這樣一個邏輯。
另外一個産業生态思維是什麽?制高點。你不見得要做一個領軍企業,比如說汽車産業的豐田、福特、通用、大衆,我們要在産業生态裏盡量占據制高點的位置,形成競争力,比如說有些材料,關鍵零部件,日本的企業盡管前些年不斷地往中國大陸轉移,但是材料、關鍵零部件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面,有一次日本打擊韓國就是核心零部件不供給你,你就傻眼了。
所以産業生态競争一方面是領軍企業要承擔起産業生态進步的責任,另外一方面就是要站在制高點上。這是新質生産力下面的幾個轉型。
6. 新質生産力概念是好概念,千萬不要讓它運動化、神招化、神秘化,不知所以然。其實無非就是兩個東西,第一是新技術牽引出來新機會,所有的企業首先要看給你帶來什麽機會,如果這個技術沒有市場機會就毫無價值,所以所謂的新質生産力下定義的一定是新機會,技術牽引機會,要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才能落地。
什麽秘招?首先要看給你帶來什麽機會。第二要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争力,能形成強大的壁壘。通過技術的創新,盡管機會還是原有的機會,但是能夠在競争優勢上,在競争壁壘上不斷地強化。落地一定是基于這兩點去思考。
(本文根據作者在華夏基石 3+1 論壇上講話整理,未經作者本人審閱,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