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O 的裁員風波影響到線下店了嗎?」
「目前看影響不大,因爲我們是業績最好的店。」店員回答說。
北京朝陽大悅城地下一層的 PICO 體驗店,來往的人流中依然有不少顧客駐足。店員爲感興趣的顧客提供 PICO4 的免費體驗,即便顧客表達出不會買的意願,也沒有影響店員親自上手提供服務的熱情。
國内虛拟現實先鋒 PICO 大撤退,遊戲新秀朝夕光年大收縮,字節跳動旗下昔日極具想象力的新業務,都在 2023 年 11 月大幅度縮減團隊規模,幅度都從 2000 人縮減到 1000 人左右,這成了虛拟現實與遊戲行業最大的新聞話題。
字節跳動業務收縮目的,是聚焦信息平台和電商這兩個主幹業務,「PICO 此前對行業和市場發展估計得比較樂觀,但實際上沒有預期的那麽快,行業處于非常早期的狀态」,這是 PICO 創始人周宏偉對行業發展的判斷。
如果說,字節跳動實屬個例。那麽如今,XR 行業更趨近現實的共識是什麽?寒冬過去了嗎?春天還有多遠?
對于虛拟現實行業來說,即将在 2024 年年初上市的蘋果頭顯設備 Vision Pro,即便售價不菲,但不少行業分析人士都認爲,蘋果願意全力投入 MR(混合現實技術),這将吸引開發者到平台上開發相關應用,對虛拟現實技術産業的推動有加速發展作用。
「PICO 步子邁得太大,但國内市場不能沒有蘋果平替。」
這是 XR(擴展現實)行業從業者的普遍論調,消費電子行業有周期,但周期性中也有成長屬性。就像 iPhone 給智能手機行業帶來的革命性影響一樣,在中國市場中,以小米爲代表的國産品牌以更低廉的價格,帶動智能手機走入更廣闊的市場。
變動與迷茫中,從業者們告訴「藍洞商業」,目前處于 XR 轉型期,行業共識可以概括爲:緊追蘋果是國内廠商的共同目标;2023 年 XR 行業的寒冬過去了,2024 年的 XR 行業不會比今年更差。
緊追蘋果
「XR 行業沒啥可擔憂的,隻需要看真正龍頭蘋果的動向就可以了,蘋果的體量那還是比 Meta 大不少。」真格基金投資合夥人、貓眼娛樂創始人徐梧告訴「藍洞商業」。
徐梧一直是 XR 行業的堅定支持者,早在蘋果發布頭顯設備 Vision Pro 之前,他就判斷未來五十年,二維信息技術革命要演變成更加精彩的三維信息技術革命,「XR 行業短期看内容和應用,中期看硬件産品的進展,長期看硬科技的進展。」
而蘋果即将在明年年初發售的 Vision Pro,就被定義成爲一款通用的空間計算機,它用「空間計算時代到來」這一口号,更是驗證了徐梧在 2022 年就提出的趨勢判斷。
Vision Pro 上市在即,在美國已經開始邀請各行人士體驗測試,其在人性化的設計和高規格的技術标準上,再次爲 XR 行業的進化指明了方向。從體驗情況看,空間視頻無疑是一個殺手級的應用。
「使用 Vision Pro 拍攝的照片和空間視頻,跟 iPhone15 Pro 一樣出色,可以看作是 2D 内容和完全沉浸的 3D 内容的混合體,體驗就像觀看一個夢,就像《哈利 · 波特》電影中的某種隐形傳送魔法咒語之類的。這種效果讓我想起了史蒂文 · 斯皮爾伯格的《少數派報告》。」有體驗者這樣形容。
科技含量極高的 Vision Pro,能真正引領「空間計算」走向大衆嗎?這将是 2024 年蘋果的發力點之一。而在中國市場,期待平替蘋果頭顯 Vision Pro 的廠商們已經躍躍欲試。
比如 2020 年成立的玩出夢想,就将在 2024 年發布首款 MR 産品。這款産品就是直接對标蘋果的 Vision Pro,在硬件上支持雙目 8K 屏幕,在交互方式上也除了手柄之外,拓展了與蘋果的産品類似的手勢交互算法技術,以及配備眼動追蹤等成熟傳感技術。
成爲中國的蘋果,是玩出夢想科技創始人黃鋒的目标之一。
玩出夢想科技此前發布過兩款 XR 産品,搭載自研頭手 6DoF 系統的 YVR 1 眼鏡,以及全球首個正式量産的 Pancake 超短焦光學 VR 一體機 YVR 2 眼鏡。如今,從 VR 拓展到了 MR,他們以「推動三維信息技術革命」和「專注空間計算設備」爲使命。
玩出夢想科技 CMO 朱然告訴「藍洞商業」,目前團隊規模在 250 到 300 人左右,其中核心的研發人員占比 70%。
「我們核心技術壁壘就是算法,比如 VSLAM 定位算法以及手勢識别等交互算法技術方面。」朱然說。
就在今年 6 月份,蘋果 Vision Pro 發布後,最大亮點之一就是自然手勢交互。幾天後,玩出夢想就基于現有産品上線了 3D 手勢交互算法 1.0 版本。緊跟蘋果,已經成爲國内廠商們的一大共識。
朱然說,消費電子的發展邏輯與互聯網公司産品的發展邏輯是有差距的,前者有邊際限度,玩出夢想科技的團隊更相信務實低調的發展方式,尤其是行業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服務好老用戶,穩定做好産品是當務之急。
玩出夢想科技把産品對标蘋果,是對喬布斯時期蘋果的緻敬。
黃鋒曾總結,做電子消費品,講究的是技術、産品與市場的契合度,即喬布斯的 TPMF(Technology Product Market Fit)。技術有其特定的研發周期,像在芯片領域有摩爾定律,電池有能量密度、續航,屏幕從 2K 到 8K,都需要周期,要有戰略性等待,「要等到這些事情準備好,才能推動行業跨越從早期使用者到大衆的鴻溝。」
至于這個鴻溝什麽時候會跨越,顯然是一個難以預測的問題。在黃鋒看來,第一步把 VR 做好,然後把 MR 做好,如果空間計算設備是下一個計算平台,對他們而言至少做 20 年起。
這顯然需要長期主義者的耐心堅持,而從目前看,PICO 作爲頭部的大撤退,并沒有影響中小型 XR 行業公司的發展節奏,大浪淘沙,留在場上的,依然都是對 XR 充滿堅定信仰的從業者。
「2024 不會更差」
2023 年,可以說是 XR 行業的震蕩和寒冬之年。
從年初騰訊裁撤 XR 部門,到年末字節跳動大規模收縮 PICO 團隊,都被視爲互聯網大廠進軍 XR 的一種試錯。但即便團隊裁撤、業務收縮,也并不意味着互聯網大廠們對 XR 的完全放棄。
就在 PICO 裁員大撤退的消息公布之後兩天,傳來騰訊與 Meta 合作在中國市場銷售低價版的 VR 頭顯設備的消息,雙方達成初步協議,騰訊成爲 Meta 的 VR 頭顯設備獨家銷售商,計劃将在 2024 年年底正式發售這款 VR 頭顯設備。
如果這一協議最終落地,這意味着 Meta 重新回到中國市場,而變更硬件發展路徑的騰訊 XR 業務也将舊貌換新顔。
根據外媒披露的消息,騰訊在這一合作中将獲得更多的内容和服務收入,比如軟件訂閱和遊戲銷售,而 Meta 也将通過設備銷售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在蘋果的 Vision Pro 發售之前,Meta 的 VR 産品依然是全球市場的領導者,占據 50% 的市場份額,其次位列二、三位的分别是索尼旗下的 PS VR 和字節跳動旗下的 PICO,其中 PICO 崛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價格,比前兩者都要至少便宜 160 美元左右。
也是在用戶端需求不足以及 PICO 低價的競争策略下,Meta 的 VR 産品全球出貨量在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一半以上。據天風證券郭明錤透露,受到 Vision Pro 的沖擊,Meta 最初計劃在 2023 年下半年生産 700 萬台 Quest 3 ,目前已經調整爲 200 萬到 250 萬台。
2024 年,Meta 預計發貨數量也将減少至 100 萬台,而且不得不調低價格,以穩定市場份額。在這一大背景下看,Meta 對于進入中國市場擴大市場份額的需求格外迫切。
Meta 已經成爲字節跳動在全球競争中的對标,字節跳動的營收,正在逼近 Facebook 母公司 Meta。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字節跳動第二季度收入爲 290 億美元,同比增速超過 40%,這一增長遠高于其他以廣告爲主導的互聯網公司,包括 Meta,其同期收入 320 億美元,增長 11%。
如果 2024 年 Meta 與騰訊牽手成功,那勢必意味着至少在 XR 領域,字節跳動旗下的 PICO 依然要面對騰訊與 Meta 的聯手競争,騰訊與字節跳動終将還有一戰。
「XR 同行們明年肯定比今年活的更舒服,寒冬已經過去了。」XR 行業創業者 Allen 正在做一款 XR+AI 的社交産品,此前他曾在騰訊 XR 團隊中負責 MR 方向。作爲堅定的行業從業者,他在飛書技術博客中每日更新對 XR 行業的思考。
在蘋果 Vision Pro 頭顯設備的帶動下,一大批開發者明年将到平台上開發應用,形成對産業加速發展的推力。「AI 的爆款應用可能會引發創新周期的提升,成爲一個大的創新周期。」這也是 XR 行業者們對未來表示樂觀的原因之一。
但歸根結底,先是硬件帶動,再是軟件助推,二者相輔相成,是消費電子相關産業發展的核心邏輯之一。隻有硬件本身足夠有示範性,再輔之以爆發式的應用,才能在未來給相關産業帶來變革。
以 PICO 爲例,2021 年朝夕光年的遊戲業務曾一度把部分工作室轉崗到 PICO 團隊旗下,開啓自研一方工作室,但周宏偉曾強調,自研遊戲内容一直不是 PICO 的重點,PICO 一直希望根據用戶需求和産品特性來打造用戶想要的内容。從結果看,自研遊戲對硬件産品的貢獻并不明顯。
所以,當下 XR 硬件佩戴舒适度與輕量化等問題,困擾着 XR 行業從業者們,也制約着未來。尤其是輕量化的問題,涉及到算力和電池等核心問題,要實現設備的輕量化,每減輕一克,需要耗費的研發成本往往是千萬級别乃至上億。而在硬件和技術問題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大規模追求市場份額,往往會适得其反。
當下,AI 潮流遠勝于 XR,這爲行業點明了虛實融合的目标。不論是 PICO 潛行、蘋果 Vision Pro 即将面世,還是騰訊與 Meta 聯手、以玩出夢想爲代表的創業者緊跟其中,XR 行業 2024 年的戰争都不會停止。「在 XR 轉型周期中,還是要充分準備,主觀上的信心不好說,就看更大環境的信心了。」徐梧說。
在一切還沒有發生之前,XR 行業的從業者們依然相信春天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