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最主要的坦克就是 M4" 謝爾曼 " 系列中型坦克。
然而,大家是否想過一個問題——爲什麽 M4" 謝爾曼 " 中型坦克的履帶都很窄,而當時其他許多中型坦克,特别是重型坦克都采用寬幅履帶,這樣的設置提高了坦克的機動性。那麽,爲什麽美國設計師卻爲 " 謝爾曼 " 配備了窄幅履帶?
如果您追溯 M4" 謝爾曼 " 的血緣關系,您會發現此前的美國坦克都采用類似的車體。M3" 李 ",甚至是更早的 M2 中型坦克,它們與 M4" 謝爾曼 " 的車體前部,側面和懸挂,甚至是動力系統都極爲相似。但是," 謝爾曼 " 的武器系統和車載設備有了飛躍性的進步。
上世紀 30 年代中期研制的 M2 中型坦克,鉚接車體看起來非常原始。這是因爲當時工業水平所限,大尺寸鑄造件的制造工藝非常複雜,焊接工藝也很昂貴,這就是 M2 中型坦克采用鉚接工藝制造車體的原因。1938 年底,M2 中型坦克投入批量生産,1939~1941 年服役。
M3" 李 " 中型坦克的制造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車體底部采用鑄造工藝,而車體上部采用鉚接工藝,後期還有車體完全鑄造的改進型。M3" 李 " 是作爲 M2 中型坦克的繼任者研制的,1940 年投入批量生産,一直在美國陸軍服役到 1944 年,并通過《租借法案》提供給包括蘇聯在内的許多國家。
盡管許多人都吐槽 M3" 李 " 車體右側的 75mm 榴彈炮,但是,配備機槍的可全向旋轉的車長指揮塔,卻成爲美國坦克的傳家寶。後來的 M48/M60 坦克都采用了這個設計,在多次戰争和武裝沖突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成爲許多坦克車長的最愛。
M4" 謝爾曼 " 在設計過程中,充分吸取了 M2、M3 的缺點,在寬敞的全向旋轉炮塔内安裝了一門中口徑火炮,但底盤部分卻沒有發生重大變化。1941 年,M4" 謝爾曼 " 投入批量生産,從一開始就有兩種版本的車體——焊接型和鑄造型。
多次改進,數不清的生産工藝優化,不同戰線的需求,以及動用民用工廠擴大産能,導緻出現了大量不同的 M4" 謝爾曼 " 細分型号。這些坦克的差異不僅在于炮塔,就連底盤也有很多差别。但炮塔座圈、主炮和機槍安裝方式都相同,所以在作戰行動中并不會阻礙維護和保養。
後勤生産的 M4" 謝爾曼 ",采用威力更大的 M1 型 76mm 主炮,取代了老式的 M3 型 75mm 主炮,并修改了炮塔的設計。M4A3E2" 巨無霸(Jumbo)" 采用了全新設計的炮塔,鑄造炮塔的側面厚度達到了驚人的 152mm。
上世紀 30 年代初期,西方國家的設計師普遍認爲,坦克的行駛速度取決于履帶的重量和尺寸。換句話說,他們相信履帶越窄,阻力就會更小,坦克的行駛速度就會越快。當然,更窄的履帶還可以減輕重量,保持橡膠履帶塊的強度。
加之當時西歐各國道路建設較好,承載力比較高,許多國家的中型坦克履帶都比較窄,不僅僅是 M4" 謝爾曼 ",德國 III 号、IV 号中型坦克,英國 " 十字軍 " 巡洋坦克都如此。
蘇聯坦克設計師則充分考慮了國内很差的道路條件,不得不采用寬大的全金屬履帶。同時,蘇聯坦克還采用了馬力更大、扭矩更強的柴油發動機,采用寬幅履帶的坦克可以更好地克服松軟的土地,而不會淤陷其中。
美國坦克設計師根據前線官兵的反饋意見,爲 M4" 謝爾曼 " 坦克履帶外側配備了鴨嘴式延長塊,以提高越野能力。這樣的臨時措施,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爲設計師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後來的美國 M26" 潘興 " 重型坦克,就采用了寬幅履帶,不僅提高了越野能力,同時還沒有過多影響行駛速度。于是,M4" 謝爾曼 " 成爲美國最後一種配備窄幅履帶的中型坦克,後來的美國坦克都開始改用寬幅履帶。
爲了保證主号封禁期間可以接收内容,請大家同時關注以下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