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6 日晚,據 " 深圳南山公安 " 微信公衆号消息:近期,公安機關依法對恒大金融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大财富)杜某等涉嫌犯罪人員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投資人如需報案,可通過如下方式進行報案登記:
方式一,線上報案。關注 " 深圳經偵 " 微信公衆号,點擊 " 警民互動 " 菜單欄,選擇 " 投資人信息登記 " 進行線上登記報案。
方式二,電話報案。撥打 0755-33326110 專線。
方式三,短信報案。編輯 " 姓名 + 有效證件号碼 + 聯系電話 + 投資平台 + 投資金額 + 待兌付金額 " 發送至短信平台,号碼爲 1069055920200110。
方式四,郵寄報案。投資人可将報案材料郵寄至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經濟犯罪偵查大隊并注明 " 恒大财富報案材料 "(收件地址:深圳市南山區泉園路 28 号南山公安分局偵查辦案大樓經偵大隊,郵編:518000)。
上述四種報案方式等同于親臨公安機關報案。如确有需要,可就近前往居住地公安機關報案,居住地公安機關會将報案材料移交我局。
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就在 16 天前,8 月 31 日晚間,恒大集團旗下恒大财富微信公衆号發文稱,因公司資産處置進度不及預期,未獲得資産處置資金,公司無法開展本月兌付。後續兌付安排公司将另行公告。
來源:恒大财富微信公衆号
今年 5 月 31 日,恒大财富發布公告稱,自 2021 年 9 月以來,公司全力推動資産處置籌措兌付資金,共完成 20 期兌付,并于當日進行當月兌付。因公司資金回籠情況不理想,當月可用兌付資金不足,無法按原标準兌付。公司将繼續推動資産處置,努力籌措兌付資金。
此前,恒大财富多次發布公告,調整兌付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2021 年 9 月恒大财富最初的兌付方案爲,對于已到期部分,可選擇現金兌付方案:到期當月月底兌付 10%,剩餘部分每 3 個月兌付 10%。
對于到期或未到期要求提前兌付部分,可用實物資産抵扣:住宅 7.2 折、公寓 5.4 折、商鋪與車位 4.8 折,每個月下旬開啓線上選房,包含認購日起到申請成功那天的收益。但前提是抵押價格不得低于當地備案價下限,否則以後者爲準。
第三種兌付方式是沖抵購房尾款:9 月 12 日 24 點前已認購任意恒大房子但尚未付清尾款的,可用理财額度抵扣本人或他人的購房尾款。
2021 年 12 月 31 日,恒大财富在其官網發布投資産品的兌付方案調整公告:
1、2021 年 12 月及 2022 年 1 月、2 月:每月向每位投資人兌付本金 0.8 萬元。剩餘本金低于 2.4 萬元的以剩餘本金兌付完爲止。
2、2022 年 3 月及以後:公司将積極籌措資金,在 " 兌付方案 " 第 1 條實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後續兌付方案,後續兌付方案将于 2022 年 3 月下旬公布。公司将通過轉讓、拍賣、設立信托計劃、訴訟等多種途徑,加快各類資産的處置變現,所得資金将全部用于投資産品的兌付。
随後在2022 年 3 月,恒大财富公告稱将繼續執行該兌付方案。
2022 年 11 月 30 日下午,恒大财富調整兌付方案,自當月起對 2021 年 12 月 31 日發布的兌付方案進行調整。具體内容爲,自 2021 年 9 月以來,恒大财富共完成 14 期兌付。因資産處置及兌付資金籌措不及預期,爲保障投資人權益,經研究決定,将現行每人每月兌付 8000 元調整爲每人每月兌付 2000 元,其他内容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 9 月 10 日,許家印曾在恒大财富專題會上明确表示,要确保所有到期的财富産品盡早全部兌付,一分錢都不能少。
許家印曾強調,兌付過程中,一定做到公平公正,不允許任何人搞特殊化,以前沒有發生過、今後也絕不會發生,要按既定的兌付方案千方百計争取比計劃提早兌付。
據證券時報 · e 公司報道,許家印當時還表示: "我可以一無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資者不能一無所有!"
2023 年 8 月 25 日晚間,中國恒大公告稱,公司以最大力度積極推進保交樓工作,2022 年累計交樓 30.1 萬套。
8 月 27 日,中國恒大發布 2023 半年報。期内,收入爲 1282 億元,同比增長 44%,毛利爲 98 億元,同比增長 38%。期内經營性虧損 173.8 億元,非經營性虧損(包括訴訟、土地被收回、股權處置及資産評估減值等其他虧損)150.3 億元,所得稅開支 68.4 億元,淨虧損合計 392.5 億元。恒大總負債較去年末小幅下降至 23882 億元,剔除預收房款後的負債爲 17842 億元。其中有息借款 6248 億元、工程材料款等應付款項 10566 億元、其他負債 1029 億元。截至目前,恒大今年已交樓 24.2 萬套。今年累計銷售約 405 億元,同比增幅 123%。
編輯|孫志成 杜恒峰
校對 |趙慶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公開資料、證券時報等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