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譚》太火了。
這部動畫短片集,由八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故事組成,僅上線一周播放量就突破 4000 萬。
看完的觀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觸動,覺得曾經的國漫回來了。
在豆瓣上,《中國奇譚》被 7W 多人打出9.5的高分。
B 站内部評分更是高達9.9。
上周五,Sir 對它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作出了解讀。
大量毒飯當晚大喊還不過瘾。
催更第二集的呼聲霸占評論區。
行。Sir 周末連夜爆肝也要滿足你們。不隻因我一向寵粉,更因為它值得——鵝鵝鵝
看不懂《鵝鵝鵝》其實很正常。第一。
國畫風 + 志怪題材 + 風格化叙事。
畫風奇幻詭谲、神秘莫測不說,還帶有一定恐怖元素,要理解的确是有門檻。
第二。《鵝鵝鵝》屬于沒有台詞隻有音效的默片。
與絕大多數觀衆多年來的觀影經驗相背離。
二者疊加,使得《鵝鵝鵝》有極強的表意性。
諸如鵝、鵝山、狐狸、獵人、心上人等意象到底代表着什麼?
導演到底想傳達何種主題?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Sir 今天,也隻給出我自己的解讀。
在我心中——
《鵝鵝鵝》是一場奇幻詭谲的盛大想象。
更是一次關于中國人欲望與品格的微觀回望。
01先從背景說起。
《鵝鵝鵝》改編自南朝吳均所著的散文《鵝籠書生》(也稱《陽羨書生》,原型出自佛經)。
原文說的是東晉時代有個叫許彥的人。
一日,他在山中碰到一書生,自稱腳痛,想寄居在他的鵝籠中。
等到許彥在山中走累了,書生為他設飯席。
從此便開始了詭異的" 心上人套娃 "——書生從口中吐出心上人 A 共飲美酒;
書生醉後歇息,A 又吐出她的心上人 B,與許彥一起飲酒;
書生欲醒,A 再吐出屏風,與其共眠。
B 則趁機從口中吐出他的心上人 C,與許彥一起飲酒。
如此兩番往複,書生将醒。
C 被 B 吞,B 被 A 吞,A 又被醒來的書生吞 ……
末了,書生贈予許彥一個東漢年間的二尺銅盤(與許言所處年代相差大約 300 年)。
《鵝鵝鵝》則基本沿襲了《鵝籠書生》的故事脈絡。
既然知道結局怎麼把故事講得精彩?首先,為更貼近當代年輕人的審美經驗,導演創造性地賦予了許彥一個貨郎的身份卡和一個送鵝的任務卡。你是個貨郎今天要送兩隻鵝到鄰村
但要 Sir 說,《鵝鵝鵝》最大也最妙的改編在于" 視角 "。全片用第二人稱" 你 "(貨郎)叙事,并加入相當多的主觀鏡頭。隻需一分鐘,觀衆便或很容易或不自覺地将自身代入 " 你 ",成為送鵝的貨郎。這裡是鵝山是你失蹤的地方
表面上看,你在鵝山失蹤當然是因為他——瘸腿書生。
你本在鵝山上走得好好的,但當書生以這樣的動作突然出現,再看着他面部古樸的戲妝妝容,看着他突然變成狐狸。
你感到一種恐懼。
你想逃離鵝山。
可這隻狐狸既跪在你必經的前路,又坐在你逃跑的後路。
你感受着周遭的一切,覺得自己被一種寂滅的悲哀環繞。
你聽到自己疲憊的喘息和巨大的心跳聲,你懷疑它每分鐘跳到了 100 次以上,就快要沖出胸膛。
随着腳步越來越沉重,你徹底害怕了。
你知曉了自己面對鵝山時的卑微。
你後悔沒聽獵人的話,不該來這鵝山。
此時,視角的微妙讓故事超越了傳統傳說:作為熟悉各式風俗與傳統文化的中國人,你知道有些東西千百年來一直就在那。但同時作為現代人,你卻不知它們具體是什麼,也逐漸忘記了古代人避兇的方法。
你甚至懷疑,這些東西是否真的存在。
這種矛盾便是整個故事的助推力。你太好奇了。鵝山上這隻繞不過去的狐狸。
他橫亘在你的去路,又斷絕你的來路。
隻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回眸,一個不該有的眼神交彙,就仿佛在你心上狠狠地挖開一道口子。
毫無疑問,你被震懾了。
你感受到後脖頸傳來的麻木,移動腳步的艱難,乃至靈魂深處的顫栗。
狐狸順勢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他要你背他去那山頂
聽着狐狸的話,你感到莫大的困惑:
第一,狐狸怎麼偏偏挑上我了?
第二,前面的那座山上有什麼?
禅宗六祖慧能說:不是風動,亦非帆動,仁者心動。
隻一瞬間。
你對那山頂生出幾分好奇,狐狸就不見了。
一溜煙進入你的鵝籠,并堂而皇之地霸占了兩隻鵝之間的中心位置。
狐狸并未變小,鵝籠亦不曾變大。
而你,對此渾然不知。
你受到狐狸的控制。
一步一步,向着他指的那座山走去。
可即使你暢想過山頂的景象,你也不甘心就這樣去。
凡事都有個先來後到,你的任務還沒完成,你還得去鄰村送鵝嘞。
你開始掙紮。
但這使你差點摔落懸崖。
随着小石子跌入深不見底的懸崖,豆大的汗珠布滿你的腦門。
你想起還沒完成的去鄰村送鵝的任務。
你不甘心就這樣去世。
籠中的狐狸鬼魅一笑,移動了自己的重心。你終于站穩了,再次一步一步走向狐狸想去的山頂。
你跟狐狸,不僅是在就自己身體的控制權做争奪。
亦是在對選擇何種前進方式做博弈。
你以為這就是極限?不。
02你們終于到了山頂。
但你發現,自己的兩隻鵝已消失在狐狸的傾盆大口中。
裝鵝的籠,隻剩下一根毛。
或許是為聊表謝意,又或許是光吃還不盡興。
狐狸想在此設席,與你坐而飲酒。
你很害怕:兩隻鵝已經 " 隐入塵煙 ",下一個會是自己嗎?
他要請你喝一杯酒可你隻想逃命
但看着狐狸從口中掏出酒器,再聞着那杯香氣撲鼻的酒,你莫名改了主意。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此酒不喝,非人哉!
于是,本在迷離之海中漂流的你,墜入瀑布。
而狐狸喝得更爽。那段套娃再次上演——
狐狸從口中掏出了 " 心上人 " 兔子;
兔子從口中掏出野豬;
野豬又掏出了天鵝少女 ……
是的,故事回到了 Sir 開頭提到的《鵝籠書生》。
在這篇古代散文裡,許彥隻是置身事外地觀看心上人套娃現象。
他用一個個淡淡的 " 善 " 字答應他們想請出自己心上人的請求,答應不告知他們的上級。
他并未表現出任何的情感傾向。
但在《鵝鵝鵝》,導演進行了一個較大的改編。
" 你 " 對眼前的天鵝少女動情了。
這晚霞 這時光你覺得很美你想讓她片刻停留
夕陽西下,你跟天鵝少女俏立山頭,情不自禁地聊了許多。
她給你講山裡,你給她講山外。
你們的愛意齊齊蕩漾在山間——
她求你帶她去山外她要變成一隻鵝住在鵝籠中你又有鵝了
但你怕鵝又有鵝,猶豫不決。而當你剛剛下定與她厮守的決心,狐狸就醒了。
你隻能眼看着一切消失:
野豬吞了天鵝少女,兔子吞了野豬,狐狸又吞了兔子 …… 啪。畫面再次黑屏,留下平靜又刻薄的文字:你是個貨郎。
就在剛才,你丢了三隻鵝。
隻是三隻鵝嗎?
天鵝少女留下的耳墜也漸漸風化,化作一隻隻大雁(導演說是天鵝)飛向雲端。
——你擁有鵝的憑證,鵝留下的唯一念想。
就這麼随之消散殆盡。
看到這樣的結尾,有人覺得太美、太震撼,可又 " 不明覺厲 "。
還有人迷迷糊糊認為,導演似乎隻是在用這後半段故事勸告觀衆:戀愛,狗都不談?
其實隻要将視角脫離出《鵝鵝鵝》,一切都很容易解讀。
在 Sir 眼中,這段劇情隻着重描述了兩件事:
一,狐兔豬關于心上人的套娃現象。
二,你與天鵝少女的情投意合。
它們有着一個清晰的指向:對某種人生經驗的隐喻和體認。
類似的表達在其他作品中有過不少。比如讓湯唯拿下 N 多影後獎杯的《分手的決心》。瑞萊與海俊,一個是犯罪嫌疑人,一個是追查兇殺案的警察。
但誰都不會想到,他們在整理 " 偷吃 " 的痕迹時,是那麼的默契。
這份默契是愛嗎?
至少是愛的萌芽。
但當海俊一步步踏入瑞萊的 " 陷阱 ",去勇敢示愛時,這份愛就變成了曾經。
因為對愛,瑞萊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哪怕其他人既不理解也不認同,甚至認為她是虐人虐己,她也仍然堅持這種理解。
高度概括一下,其實就是這首詩:你 / 一會看我 / 一會看雲我覺得 / 你看我時很遠 / 你看雲時很近——顧城《遠和近》從愛情角度來說,《鵝鵝鵝》結束了。
但從人心來看,還遠遠沒有。
03李安的經典句式——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劍。
青冥劍,指向一種 " 貪念 "。它是七宗罪,是貪嗔癡,是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是塵世間所有欲望的集合體。
更是理智與情感的博弈,欲望與品格的糾纏。
你與狐狸之間的争鬥,亦是如此。
回想一下。
如果 " 狐狸 " 代表欲望的化身,欲望之外還有欲望,欲望之外還有欲望 ……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那麼,鵝,便代表着看得見摸得着的 " 理性 "。從 2 隻,到 3 隻,再到 0。
之間的掙紮是我們人生大部分的縮影。如蒲松齡所說:" 世态漁洋已道盡,人間何事不鵝籠。" 你能走出鵝山嗎?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從頭到尾," 你 " 所看見的,始終不是事情的全貌。有些細節像是導演刻意 " 隐瞞 " 的。就像那隻狐狸。
據導演胡睿所說,這個角色緻敬了上美廠作品《天書奇譚》中的阿拐。
阿拐因貪吃少了一條腿,狐狸則是因傷瘸了一條腿。
傷從哪來?" 欲望 " 自己也會受傷嗎?Sir 的一個猜測——
獵人。
始終沒有露面的 " 獵人 ",在台詞裡提醒過貨郎,别上鵝山。
是因為他跟狐狸交過手,傷過狐狸,知曉狐狸和鵝山的恐怖?
還是說,狐狸早就被他征服、馴養,隻是借他的恐怖來敬告貨郎:不要走 " 鵝山 " 的捷徑,不要受欲望的蠱惑,要保持送鵝的初心。
Sir 還發現最隐秘的一處。貨郎與狐狸相遇前。
如果你仔細
聽當時短片裡的背景音,會發現有一陣低沉的哭聲從山谷深處傳出。那麼是否需要追問——這山曾經吞掉了多少個 " 貨郎 ",或者多少隻 " 狐狸 "?
這哭聲,是厲鬼無意義的嚎叫?
還是受困者對貨郎的哭訴與警告?是的。《鵝鵝鵝》并不隻是一個單純的暗黑小故事,如果有條件,它完全可能發展成一整個 " 鵝山宇宙 "。也正因如此。《鵝鵝鵝》絕不止一種解讀。這才是短片為何引起讨論,脫穎而出的原因。比起那些表面被吹爆的 " 中國風 "" 水墨畫 ",它真正引起觀衆共振的地方,在于故事中切入傳統文化肌理的文學性。通過大量精妙的留白和隐喻,營造出詭秘氛圍。甚至它的修辭都有機結合成故事一部分——山裡,山外。籠裡,籠外。肚裡,肚外。夾縫中,綻放出絢爛但沒有證據的美好。而在所有陰郁和熱烈都通通煙消雲散的那一刻。我們盯着屏幕。除了拼命回憶細節,拆解意象,品味複雜。心底是否還有一種堅定的聲音:這,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中國故事啊。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李尋歡不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