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芥末堆 FYQ 1 月 23 日 手記
如果不是成為芥末堆銀發經濟線條的小編,我恐怕還覺得養老這件事離我很遙遠。最近幾個月,我關注各類有關養老的政策新聞、行業動态,開始不自覺地思考養老問題,有關未來的憧憬與擔憂相互交織。
邁入 " 獨子養老 " 時代
在中國," 養兒防老 " 被視為一種道德上的責任。尤其是對 80、90 後的獨生子女來說,不僅需要在父母養老問題上提前謀劃,還需要在現實壓力下擔起代際責任。
作為獨生女,長期漂在北京的我,此前很少考慮如何給身在老家的父母養老。曾以為太陽永不落山,但父母愈來愈明顯的衰老體征猛然戳醒我:已經邁進了 " 獨子養老 " 時代。
意識到父母養老規劃的缺失,我有那麼一瞬間茫然不知所措。翻了翻網上前輩們的養老心經,在豆瓣小組 " 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 " 裡,就有數萬個獨生子女互相訴苦、抱團安慰、彼此為對方的父母養老出謀劃策。
根據專家估算,獨生子女政策施行的三十幾年間,中國誕生了兩億獨生子女,集中在 80 後、90 後與 00 後。由于沒有兄弟姐妹幫襯,他們遇到的問題與挑戰遠非多子女家庭所能比拟。
和身邊幾位獨生子女交流之後,我得到了一些他們為父母養老的做法。有人選擇辭職回老家專心照顧老人,有人選擇幫父母請保姆,有人預定了新型的養老社區,也有人打算把父母從老家接到自己身邊……
聽起來都是解法,但執行起來,哪一個都不是最優選擇,哪一個都必然要犧牲點什麼。經濟上的負擔、父母的适應程度……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原來,這就是屬于成年人的無力與疲憊。
年輕人積極準備養老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為父母規劃養老的過程中,我猛然發現,經濟實力才是一切的基礎。查了查各類養老院的價格、配置,稍微高檔一點的醫養中心,租一個床位每月輕松過萬,這是我輩普通打工族所不能承受之重。
或許正是擔心 " 老了沒錢 ",攢養老錢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籌謀。一份 2021 年發布的《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35 歲以上人群的目标退休存款是 139 萬元,18-34 歲人群的目标退休存款為 155 萬元。
2022 年 11 月 25 日,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實施,意圖通過個人投資為自己養老提供更好保障。很多銀行也在這一天正式上線了個人養老金業務。我的一位在銀行工作的朋友也有了新的奮鬥目标。近兩個月來,她對親戚朋友動之以情、曉之以 " 利 ",為其開個人養老金賬戶。當然,她的真實目的是離 KPI 目标更近一點。
每個人終将老去。如何規劃讓自己從容地老去,其實是需要從終點開始規劃自己的整個生命周期。一份題為《積極老去——年輕人養老小數據》的調查顯示,失去自理能力、沒錢、突發疾病、老年孤獨、無人贍養是年輕人最擔心的 5 大問題。
老話說,"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但是,以健康換取金錢,是許多年輕人的選擇、他們也未曾想後果。" 健康沒了,要那些身外之物有什麼用?" 在小紅書上,一些年輕人已經發起了 " 百歲老人養成計劃 ",要讓自己健康地活過一百歲。
困在時間裡的人
說起來,健康長壽可能是很多人追求的生命終極目标。諷刺的是,當人類發現離長壽這個目标越來越近的時候,病痛、失能、失智等各種健康問題也随之而來。
對于老年人來說,最殘忍的疾病莫過于阿爾茨海默症。早前曾看過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困在時間裡的父親》,描繪的正是一位阿爾茲海默症老人看到的世界:
辨不出空間和空間,認不出親人和朋友;戴在手上的手表會突然不見,還在面對面講話的女兒會在下一秒消失,保姆似乎每天都在換臉……這是一個比恐怖片還要可怕的世界。
阿爾茲海默症不僅對病人而言是殘酷的,對于照護病人的家屬同樣難捱。面對病人眼裡的陌生與恐懼,疲憊和挫敗感就像纏在身上的幽靈。目前,阿爾茲海默症并沒有特效藥可以逆轉,隻能通過藥物和非藥物的治療來減緩疾病的進展。家屬能做的,也隻有目送親人的精神逐步退化,混沌地走向生命的盡頭。
雖然年紀越大越容易患上阿爾茲海默症,但這并非老年人的專屬疾病。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壓力大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據悉,世界上最年輕的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确診時年僅 30 歲,而我國最年輕的患者也僅僅 36 歲。
曾經是享受了父母全部寵愛的獨生子女,如今的我們再也無法忽視已經擺在面前的重擔——面對父母的衰老和疾病,該如何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