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家更謹慎了。
不再把孩子當物,而是把孩子當人。
當工具,就會随便。
當人,就會敬畏。
你會想," 我能否照顧好,養育好?能否給予他幸福而非苦難?"
這樣一忐忑,就猶疑了。
一猶疑,晚育族、丁克族越來越多。
樸樹是出了名的文藝青年。
高曉松說,當年自己沒錢,向樸樹借,樸樹就說了兩字:" 多少?" 二話不說,借了。
後來樸樹也沒錢了,要他還,也是兩字:" 還錢!"
這個細節很能恰如其分地說明他的性格——
很純粹。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這種人,會很真,不流俗。你們玩兒你們的,我活我的。别想綁架我。
你們那些大詞,自己打包帶走。我隻随心而為。做真我,過小日子,玩音樂。
所以他活得更内外合一。
2014 年,他在一檔節目中,談到自己的育兒觀。
說:" 不敢嘗試做父親。"
因為對世界沒有信心,對自己也沒有信心。
後來,他又參加一檔節目,談及不要孩子的事,說:" 怕孩子受苦。"
在他看來,生存的底色,就是苦難。
東渡是苦,西行是苦,南征是苦,北戰也是苦,
呆在原地苦,上天入地苦,
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走的都是苦,
躲避苦,迎敵苦,匍匐前行苦,臨淵羨魚苦,椽木求魚還是苦 ......
衆生皆苦,無人幸免。
廖一梅在《琥珀》中寫下這樣的台詞:隻有在痛苦中,我們是平等的。
這麼苦,怎麼辦呢?
鑽又鑽不回去,隻有厚顔無恥又死皮賴臉地活着。
我們沒得選擇。這是命。
但孩子呢?他們也必須接受沒得選擇的命運?
樸樹說:" 我不忍心。"
要是孩子受不了怎麼辦?要是他不願來怎麼辦?
他選擇不替孩子作主。
劉瑜在《願你慢慢長大》裡也講過相似的事。
當年她生小布谷,朋友問她:" 為什麼你要生孩子?"
劉瑜說:" 為了讓人生更完整。"
朋友說:" 這豈不是很自私?用别人的生命來使你的生命更完整?"
劉瑜一驚,繼而承認,是的,生孩子就是自私的,她甚至想不出一個不自私的生孩子的理由。
所以她說:
看到鋪天蓋地 " 感謝母親 "" 偉大的母愛 " 之類的口号時,我隻覺得不安甚至難堪。
我一直有個不太正确的看法: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她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後果而已,談不上什麼 " 偉大 "。
能夠承認這個想法,已經是自由且自省的大人了。
大多數父母都認識不到,以為生育是付出,是犧牲。
于是,怨氣充斥半輩子," 我十月懷胎生了你,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喂養大,你居然這麼不争氣 ......"
一心渴望孩子用現實的利益、精神的撫慰來報答。
這種心态,當然不能算無私。
而這對于孩子,也是一種無形綁架。
意識到這一點的父母,如劉瑜,就開始站在孩子的角落想:" 我能做好父母嗎?我能面對種種未知的情況嗎?"
之前周迅在《金星秀》裡,也談過類似的話題。
她也是不敢。
不是現實的不能,不是條件的不允,也不是心性的不欲,而是理智的不敢。
不敢負責孩子的一生。
不敢保證自己能甘心、耐心且細心地,在幾十年間,永不退休、不下崗、不下班地,做好母親的工作。
" 你是不是可以負起這樣的責任?"
所以,她選擇再說吧。
我非常能體會她的感受。當你越了解生命,越看見他人,就會對生育越恐懼。
這種恐懼,源于對生命真正的敬畏。
雖然明星日進鬥金,資源也厲害。
随便叫得出名字的明星父母,如李湘、林依輪、黃聖依,兒女上的幼兒園,都是幾十萬一年的學費,甚至對外還還沒有名額。
不少明星的孩子,不到 12 歲時,就能與斯皮爾伯格英語對話,翻譯劇本,做女主角參加話劇演出。
這樣的成績,沒有資源的鋪設,是不可能成立的。
普通人眼中的理想上限,就是他們的生活下限。
然而這樣的黃金起跑線,為什麼有些明星還是不生一個孩子放在那裡,讓他開始起跑?
李健的意思是,既然孩子來了就要跑,不如不來。
擁有類似觀念的,娛樂圈裡一抓一把,遍地開花。
梁朝偉、劉嘉玲打一開始,就決定好了不要孩子,因為責任太大。
葉童膝下無子。
周慧敏和倪震一直不懷孕。
鄭伊健選擇不要孩子。
楊麗萍拒絕了做母親的權利。
劉曉慶 63 歲,一直沒生娃。
葛優年過花甲,還是鐵定了心做丁克。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的丁克家庭數量已經突破了 100 萬,超過 10% 的育齡夫婦主動表示将選擇不育。
而這些家庭,以高收入、高學曆的家庭為主。
原本最該要孩子的人群,紛紛選擇了 no,和 stop。
因為他們知道,生命不是原地跳遠,它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孩子要用一生來比賽。
太累了。那,還不如别比了吧?!
吊詭的是,一些收入低的底層家庭,卻成了生育大戶。
這就是一個行走的黑色幽默了。
《蠢蛋進化論》也講過這種現象。
因為認知能力高,探向世界的觸角長,懂得生育的責任,和生活的海量樂趣。
高智商人群對生育的興趣一直比較淡薄。
而知識水平較低的人,生活樂趣少,希望少,生育反而成為改變命運的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投資。
于是有人就覺得:" 越丁克,越幸福。越生育,越貧困。"
這當然是矯枉過正的。
那些有能力幸福的人,無論生育,或者不生,都會幸福。
比如李銀河和王小波,對世界充滿熱忱,也充滿創造力," 就像兩個小孩子,圍着一個神秘的糖罐,一點一點地舔,看生活到底有多甜 "。
這樣的夫妻,生一個小王小波,或一個小李銀河,我相信,都會活成一首畫在五線譜上的歌。
而沒有能力幸福的人,如你我身邊那些無法自立、自強、自我負責的張三李四。
他們生孩子,或不生孩子,都會陷入無盡的愁苦。
也就是說,丁克不是一種原因,也不是一種結果。
它隻是一種選擇。
在這種事上,沒有政治正确的言論。
唯一正确的,是你要作自己的主,也要有能力作自己的主。
一個 70 後的朋友,丁克族,很潇灑,但他說:"不要學我,因為每個人的選擇,都不是一個單一的‘我願意’。"
任何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龐大的現實體系在支撐——
經濟能力,心智能力,夫妻關系,婆媳關系,房子,職業,時間 ......
每一點,可能都和你我的不同。
所以,他的選擇,是基于他的現實。
你的選擇,也要基于你的生活。
也就是說,你在做決定時,不要參考他人,要綜合你的條件,去尋找一個最好的方案。
決定之後,就不要再後悔。
幸福當然好,不幸不要賴。
享受一路花開,也迎接生活欻欻亂射的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