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上海車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汽車行業的正常發展被疫情耽誤了 3 年,因此這次上海車展各種新車、概念車有一種井噴的感覺,100 多款車型同台競技。
但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這些新亮相的車型,都挺貴的?
新車都是中高端車型,這說明整個市場其實并不是很成熟,汽車行業的全面電動化依然任重而道遠。
新車都是貴車,現在消費者都挺有錢的?
不少人認爲,本次上海車展将是燃油車的最後一次集中表演,随後将會日漸沒落。這種說法其實并不誇張,整個車展的關注度,大部分都是新能源車型貢獻的,你已經很難找到完全不談新能源的車企了。
但一圈車展逛下來,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這些新能源車型怎麽都這麽貴?
首先是比亞迪軍團。仰望 U8 在車展上開啓了預售,預售價爲 109.8 萬元;仰望 U9 首發亮相,未公布售價,但根據仰望品牌的定位,這款車的售價也會達到百萬級。
然後是騰勢 N7,這是一款中型 SUV,主力車型售價應該不會低于 30 萬元。就連比亞迪主品牌,推出的也是一些高端車型,宋 L 概念車是一款中型 SUV,最終售價有可能達到 25 萬元;海洋網中型車驅逐艦 07,預售價 20 萬元起。
長城軍團也把中高端車型當成了主力,魏牌旗下的高山 DHT-PHEV 首發,這是一款中大型 MPV,直奔 30 萬元以上高端市場;坦克 400 插混沒有公布售價,但它的定位明顯高于 20 萬元級别的坦克 300;坦克 500 插混版,預售價爲 36 萬元。
造車新勢力自然也不甘示弱,全新蔚來 ES6 首發亮相,按照蔚來的産品定位,這應該是一款 35 萬元左右的中高端車型;剛剛經曆了華爲造車風波,而且銷量不斷下滑的問界,依然給新上市的問界 M5 智駕版定了一個 27.98-30.98 萬元的高價。
除了國産車,外資品牌也在高端新能源車型上持續發力。北京奔馳 EQE SUV 車展期間正式亮相,價格不明,但這是一款中大型 SUV,而且是 "E",售價在 50 萬元以上很正常;勞斯萊斯首款純電動車型車展首發,起售價 575 萬元。
其實貴和便宜都是相對的,市場瘋傳,售價百萬的仰望 U8,發布後 3 天就狂攬 3000 訂單,雖然未知真假,但這款車的确打動了不少的土豪,隻能能說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
但對大多數普通家庭用戶來說,20 萬元已經超出了購車預算,因此 20 萬元以上車型就是中高端車型。不過汽車廠商們現在似乎顧不上普通消費者的感受,它們在這次車展上集體過了一把高端瘾。
汽車廠商沖擊高端市場的原因各不相同,仰望的兩款百萬級豪車更像是來秀技術的;奔馳、寶馬、奧迪是爲了維持高端形象,哪怕先定高價再降它個十來萬都行;勞斯萊斯則是純粹爲了 " 逼格 ",不定個 500 多萬土豪們不認。
但大多數的國産廠商并沒有這麽多套路,它們沖擊高端市場的方式就是堆料,這裏的料,指的是激光雷達之類的高端零部件,還有頭層小牛皮等高端用料。銷量什麽的,暫且不論;就算銷量不佳,打個廣告也是好的。
堆料,國産車的拿手好戲?
國産車喜歡堆料不是一天兩天了,隻是在新能源時代,它們更能堆而已。與燃油車時代相比,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實力更強,核心技術掌握在甯德時代、比亞迪、華爲等廠商手中,不再受制于人;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産業鏈,讓國産廠商們有 " 料 " 可堆。
以并不起眼的輪胎爲例,新能源車型對汽車輪胎的靜音性能、節能表現甚至風阻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國産廠商在輪胎方面也卷了起來。
比亞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比亞迪漢屬于 20 多萬的中高端車型,它用的就是号稱靜音之王的馬牌 Max Contact MC6 輪胎以及定位于高性能全能公路胎的固特異 EAGLE F1。
至于那個在發布會上 " 跳舞出場 " 的仰望 U9,用的則是融合了倍耐力 ELECTTM 電動輪胎技術的倍耐力 P ZERO 輪胎。
真正該解決的是什麽?
這些努力的确值得稱道,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除了比亞迪和特斯拉之外,大多數的新能源汽車廠商銷量規模其實都比較小,比亞迪堆料,可以用龐大的銷量規模來攤薄采購和研發成本,但其它品牌卻做不到這一點,它們瘋狂堆料沖高端的行爲,隻會導緻對消費者實際需求的忽略,例如:續航焦慮。
在本次上海車展期間,各種新車新概念層出不窮,但在消費者最關注的動力電池方面,各大廠商卻很少拿出什麽突破性的成果。4 月 19 日甯德時代發布的凝聚态電池,據稱單體能量密度高達 500Wh/kg,并且年内具備量産能力,但何時能夠真正上車還是個未知數。
從客觀角度來說,汽車廠商之間的 " 堆料 " 大賽是一件好事兒,它可以提升消費者的用車體驗,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消費者更希望解決的是續航焦慮的問題,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而汽車廠商卻在比拼誰的攝像頭更多,誰可以讓用戶 " 刷臉 ",誰的車可以玩遊戲,誰的尾翼可以自動升起,同時還在虛無缥缈的所謂自動駕駛方面浪費大量精力。
平心而論,消費者隻是想要一款物美價廉的好車而已。沒有激光雷達,車就不能開了嗎?有了人臉識别,車會不會便宜呢?後排加個液晶屏,車會不會跑得更遠呢?
寫在最後
有一件事需要弄清楚,那就是大多數普通消費者都消費不起 20 萬元以上的車型。多跑 100 公裏,和讓人閉着眼開車,你猜消費者會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