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7/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413 天
思想家狄德羅說過一句話:" 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
人心是難測的,并不是女人心海底針,每一顆心都是神秘而善變的,任何人都沒有行善或者作惡的堅定不移的決心。
所以我們無法看清任何一個人,但是好在美好的生活并不需要百分百精準,如果我們能把握住大概率的 80%,我相信肯定不會太差。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判定一個人是否值得付出或者信任呢?
1. 看他拒絕了什麼比較利益?
看到過一句話," 真正構成一個人的,不是‘接受了什麼’,而是‘拒絕了什麼’。"
也就是說,人在沒有曆經什麼誘惑之前,總會高估自己道德底線。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第一要看他拒絕了什麼比較利益。
但在談利益之前我們得談談 " 前提 "。
在 " 哲學中國網 " 中有這麼一段文字。
馬克思說 :" 我們首先應該确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
作為一個現實的人,你必須首先吃、穿、住以及其他東西,然後才能開展曆史活動。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物質利益以及物質利益需要,仍是第一位的需要,它是人的生存或存在的前提,離開了這個前提,一切都無從談起。
一個高尚的人可以完全不要自己的利益嗎?很清楚,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人的存在都需要物質前提,一個高尚的人也不例外。
從人的本性哲學出發,利益是大于高尚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有 " 前提 " 才能談道德。
所以我前面說到看人的第一點是看 " 比較利益 " 而不是 " 利益 "。
如何詳說呢 ? 看看《拒不受魚》故事。
戰國時代公孫儀,他喜吃鮮魚,特别喜歡吃新鮮甲魚。
在他剛當丞相的那段時間裡,送魚者紛紛上門,都被公孫儀一一回絕。
公孫儀的弟弟對此很不理解,問:" 你素來喜吃魚,為何别人好心送來,你卻不收呢 ?"
公孫儀答道:" 如果我現在接受别人送的魚,到時候就會為了遷就送魚的人,歪曲了法律。
我是執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違法,就會被罷免相國的職務。一旦我的相國職務被罷免了,既便我喜歡吃魚,這些送魚的人也不會送魚給我了。
而那時我已被罷了官,也沒錢自己去買魚。但是如果我現在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就不會貪贓枉法,不會循私情,那麼也就不會被罷官免職了。
這樣就算我不接受别人的魚,我愛吃魚的口味一輩子不變,我照樣可以用自己的俸祿買魚吃。"
這就是比較利益,不為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而影響自己的長期利益,知法懂法有敬畏心,沒有僥幸心理,追求利益的長期安全和穩定性。
就拿最近很火的《狂飙》來講吧,高啟強對陳書婷确實是好得不得了,但是陳書婷想得的安全穩定的婚姻,最終也沒有如願,并且連性命也賠進去了。
如果從比較利益講,陳書婷不選擇高啟強才是正确的。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誘惑是閃着光的别人家的金子,僥幸是冒名頂替的狀元郎,其實都是有巨大的潛在風險的。
看透一個人,要看他如何做比較利益選擇,他是選擇違法還是正義。
2. 看他做了什麼實事
在電影《私人訂制》裡,有這樣一個片段:
電視台采訪葛優主演的楊重,問他 " 如果你有一百萬,你願意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嗎?"
楊重回答:" 願意 "。
後來記者逐漸加碼問他一千萬呢?一個億呢?楊重都是肯定的回答:" 願意,十個億都行。"
最後問他 " 如果你有一輛汽車,你願意捐給别人嗎?" 楊重直搖頭。
" 你有十個億都願意捐,為什麼一輛車就不行呢?"" 因為我真有一輛車。"
相信大家都看過這個梗,大笑之後不免感慨,人是何等虛僞。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第二要看他做了什麼實在事,而不是隻知道口嗨。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如果不幹實事就是誤人、誤己,這樣的人表面功夫做的再好也無法承擔起應負擔的人生責任,是不值得交友或者信任以及托付的。
因為遇到事,就像一灘爛泥。
說到做實事,我們都應該以曾國藩為榜樣——腳踏實地,克勤小物。
曾國藩教導弟弟," 治軍總須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
腳踏實地好理解,什麼是 " 克勤小物 " 呢?
曾國藩有一則專門講 " 克勤小物 " 的筆記,對 " 克勤小物 " 進行了深入地解釋。
" 自古以來,成就大事業的人都是以克勤小物做起的。百尺的高樓,從平地而起;千丈的絲綢,由一尺一寸織出;萬石重的鐘,是一铢一兩積累起來的。"
" 仲山甫從早到晚勤奮地工作,不肯停歇。人如果足夠勤勞,則無論大事小事都不敢怠慢。
諸葛亮做宰相,杖罪以上的刑法都親自臨決。
杜慧度從政,像治理一個家庭一樣細緻。
陶侃行事細膩,就連竹片木屑等都當作有用的東西保留起來。
朱熹說做學問需要一點一點地積累,從政的人也必須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夠取得成功。"
曾國藩從仲山甫、諸葛亮、杜慧度、陶侃、朱熹等人做事、從政、做學問時的具體做法,說明隻有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在各類人才當中,曾國藩偏愛那些踏踏實實做事,話不多的人。
在湘軍将領中,這類人才的典型人物是李續賓。李續賓平時很沉默,但隻要他一張口,那就是名言,一句話就可以把事情定下來。
在《曾國藩家書》就能解讀到,雖然曾國藩公務繁忙,卻将日常事務安排得很有條理。不論做官辦事,他總是親力親為。
曾國藩說:" 天下事總是在局外呐喊無益,必須躬身入局。"
事都是越做越順的,總是站在局外空喊口号,得不到半分進益。
必須自己親身入局,才能在實踐中積累真知。
在寫給李芋仙的贈言中,曾國藩談到做事要講 " 五法 "。
所謂 " 五法 ",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身到,就是要親身去實踐,凡事唯有做過才知其中深淺;
心到,就是遇事要用心分析,不可随意妄加猜測;
眼到,就是凡事認真觀察,切記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手到,就是事後勤于記錄整理,用以總結經驗教訓;
口到,就是托付他人辦事,一定要交代清楚、反複叮咛。不發妄言、不當看客,虛心實幹則近于成功。
可見曾國藩就是實幹家的代表,也說明了幹實事的重要性。
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将為相一完人。
知乎上曆史學碩士,中學曆史老師 " 老蘇帶你玩 " 寫到,曾國藩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十年七遷,連躍十級,且文人從軍,組建湘軍,力挽狂瀾,剿殺太平天國後,以鎮主之功全身而退,善始善終。
如此之人當世罕見,也與他在幹實事的過程中的體會有關,隻有做的多了,才能更好的避免錯誤,也隻有做的多了才會有長進和體會。
如此,要想看透一個人,要看他做了什麼實事,而不是喊了什麼口号。
因為行動可以投射出思想。
3. 寫在最後
非常喜歡作家楊奇函的一段話:
" 維持我們節儉的,可能是我們的貧窮。
維持我們檢點的,可能是我們的醜陋。
維持我們低調的,可能是我們的平庸。
維持我們鑽研的,可能是我們的笨拙。
促成我們義無反顧的,可能是我們的走投無路。
激發我們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們的一無所有。
我們心無旁骛,可能隻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從容。
我們剛正不阿,可能隻是因為我們沒有資格被誘惑。"
人性不可測量,但是我們任然有據可循,不圖謀看人一針見血,也期待可以有依有據。
就像我看到的一句話:你要嫁一個本身就很好的人,而不是隻對你好的人。
所以交友要看人,嫁人要看人,談合作要看人……
找對了人,路就好走多了。
以上共勉。
作者:琴晴情卿,精讀讀友會會員。琴棋詩畫都喜歡,柴米油鹽也樂意。
↓免費試讀《精讀君通識詞典》前 30 個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