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應趁熱,再寫一篇《中國 AI 震撼世界,Manus 才是 AGI 真命天子》。畢竟,作爲無良自媒體:我需要流量,而流量需要顱内高潮。
上一篇《實測 Manus:首個真幹活 AI,中國造(附 50 個用例 + 拆解)》發布後,Manus 火了,甚至閑魚上一個邀請碼都被炒到了 10 萬,還有許多第一時間來掘金賣課的,很是難繃。
雖然 Manus 團隊對自己的産品挺有信心,但這等熱度确實出乎所有人意料。
我是一個技術出身的媒體人,做過很多項目:與 OpenAI、Claude 團隊有過深入的技術交流,也和國内的字節、阿裏、騰訊等大廠,以及智譜、階躍等模型廠商保持着非 PR 式的溝通,甚至還一起合作推出過一些項目。這讓我對行業的信息更加靈敏,也更早地知道一些水面下的項目。
比如,之前 DeepSeek 在國内還沒那麽火的時候,無論是 DeepSeek v3 還是 R1,我都是最先做的技術報告,這次 Manus 也是一樣。
DeepSeek、Manus 這樣的項目,後面還有一些。适時的時候,我也會幫着發布,中國人很可以的。
被聚光燈灼傷的創新者
Manus 的爆火,有其必然性。 在 GAIA 基準測試中,它的表現确實亮眼,遠超 OpenAI 的模型。
但比起技術上的突破,我更擔憂的是行業對 " 唯一真神 " 的病态追捧。 這幾天,各種 " 震撼 "、" 颠覆 "、"AGI 降臨 " 的言論甚嚣塵上,把 Manus 捧上了神壇。這種狂熱,讓我想起了去年的 Kimi。
還記得 Kimi 剛發布時,同樣被寄予厚望,各種 " 中國 OpenAI" 的稱号不絕于耳。然而,熱度褪去後,公衆又開始尋找下一個 " 真命天子 "。這種現象,我稱之爲技術恐怖主義 ——對技術突破的過度迷信和對單一産品的過度依賴。這本質上是對創新的一種傷害。
Manus 團隊無疑是優秀的,他們的産品也确實令人驚豔。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将它奉爲圭臬,認定它是通往 AGI 的唯一道路。這種 " 造神 " 運動,不僅給 Manus 團隊帶來巨大的壓力,也讓其他默默耕耘的團隊感到沮喪。
過度的吹捧會滋生不切實際的期望,一旦産品在實際應用中遇到挑戰,就會引發失望和質疑,反而阻礙了産品的長期發展。更嚴重的是,這種 " 押寶 " 心态,會扼殺其他技術路線的可能性,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技術演進從來不是英雄史觀
AI 的發展,從來都不是靠某一個團隊、某一個産品就能一蹴而就的。這會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需要無數人的共同努力,媒體透出來的隻是浪尖上的表象。
技術演進并非個人英雄主義:OpenAI 的神話,也并非隻是 Sam Altman 一個人的天才。很多東西的成功,依賴于團隊、社區、以及 …… 我認爲更重要的時代浪潮。
中國 AI 的崛起,也不可能隻靠 DeepSeek 或者 Manus,或者任何一個單一的項目。 AI 的競争,像是一場馬拉松,有領跑者,有追趕者,也有掉隊者,這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因爲某個選手暫時領先,就認爲他已經鎖定了勝局。
水面之下,中國還有太多優秀的團隊和項目在默默努力。 他們可能沒有登上頭條,沒有被聚光燈照耀,但他們同樣在爲中國的 AI 事業添磚加瓦。
• 比如,某大廠正在研發的新模型,其參數量級和性能指标都非常驚人,隻是因爲某些原因,暫時還沒有對外公布。
• 再比如,某實驗室正在探索全新的模型架構,試圖突破現有 Transformer 架構的瓶頸。
• 還有,某初創公司正在研發面向特定行業的 Agent,其在垂直領域的表現遠勝人類。
這些項目,可能沒有 Manus 那麽 " 性感 ",沒有 DeepSeek 那麽 " 出圈 ",但它們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和期待。
讓上帝的歸上帝
這裏隻是懇請:
請停止對 Manus 的過度吹捧,也停止對其他項目的無端貶低。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更健康、更理性的心态 —— 而不要在 PPT 裏尋找未來、在媒體狂歡中确認信心。
我們可以爲 Manus 的成就歡呼,但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相信中國 AI 真正的震撼,永遠藏在某棟沒有招牌的寫字樓裏。
我們應做的,是撣去輿論場的浮塵,靜候黎明破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