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愛情故事》劇照
@打工仔小張 的走紅,不僅暴露了年輕人的知識盲區,也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另一面。
2023 年了,教人如何坐高鐵、地鐵、飛機,居然能漲粉近百萬?
你沒看錯,近期一位名叫 @打工仔小張 的視頻博主,就因為這個火了。
一切生活常識都可以成為她 " 如何如何 " 系列視頻的内容,除了如何乘坐公共交通,還包括如何去醫院看病、如何辦銀行卡、如何辦護照等非常實用的經驗。
" 如何坐高鐵 "。圖 /B 站 @打工仔小張耶
對此,不少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驚訝:" 這不是常識嗎,也需要教?"
但在這些視頻底下,聚集了許多認真 " 聽課 " 的年輕人,評論裡不乏支持的聲音:" 大學生很需要這些。"" 沒出過縣的高中生真的需要這種科普。"
當人們問出 " 這也要教 ",或許更該問的是:一部分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怎麼就成了另一部分人需要學習的 " 知識 "?
女主角因為不會點咖啡,隻能逐字逐句将冰美式描述為 " 冷的,最濃的 "。圖 /《黑暗榮耀》劇照
關于學習生活常識的話題,其實并不是第一次火了。
去年,就有一個微博話題 # 大學生真的很需要這門課 # 上了熱搜,獲得了超 5 億次閱讀數。
# 大學生真的很需要這門課 # 話題下被瘋轉的一張截圖。
原本埋頭勤懇聽課、做題、考試的大學生,畢了業才突然發現,有太多事情學校沒有教。
他們初次步入職場,很快被生活中瑣碎的事務弄得暈頭轉向:
" 簽勞動合同有哪些注意事項?"
" 第一次租房,怎麼找房子?"
" 五險一金是什麼?怎麼辦社保卡?"
最多隻去過醫院做體檢的他們,第一次遇到生病需要獨自去醫院的情況,更是崩潰:就醫的流程是什麼?醫保要怎麼報銷?
@打工仔小張 的視頻會火,正是因為她給這些茫然的年輕人補上了一堂生活常識課。
不懂常識,實在不怪這些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有網友抱怨道:" 在學校時是孩子,畢了業好像就得立刻變成大人。" 這中間的确缺乏一些過渡。
處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無須了解五險一金或是看病之類的常識,往往到了要用的時候一頭霧水,才開始着急忙慌地找課補。社會的複雜程度,自然超過他們的想象。
《獵場》劇照
安娜是去年夏天畢業并開始工作的。當收到辦理社保卡的通知後,她在網絡上搜索才知道:" 原來社保就是‘五險’,其中包括醫保。社保卡就相當于醫保卡,就醫可以刷裡面的錢。"
盡管公司給了辦理指引文檔,但她還是不小心踩了坑:" 領卡方式我選了付費郵寄,後來發現還是需要跑到銀行網點去激活,那我應該選在網點自取才對,還能省下 18 元郵費。"
後來她獨自去醫院看病,想刷醫保卡付款,詢問得知自己挂号時不慎選擇了自費,隻能重新開單換成醫保,并且還要提前在網絡上選擇這家醫院作為自己的定點醫院。
一通操作下來,安娜還是自費了 500 多塊,付第二筆錢時才成功刷上了醫保卡。
就醫流程對沒經驗的人而言還是挺複雜的。/《将戀愛進行到底》劇照
沒有人會提前告知這些細節,雖然不影響辦事的成功與否,但碰上了确實有些煩心。
更何況,還有很多社恐青年,是連問也不好意思問的。于是,他們隻好苦苦修煉搜索技能,在社交網絡上尋找經驗帖。
但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得到好的解答。一些問題太過個性化、不同地區的辦事流程可能不一樣、搜索引擎給出的答案太籠統,都會影響他們 " 自學 " 的效果。
而且,有些生活問題畢竟還是太複雜了。就比如,有網友稱自己在廣州生活了 6 年,都沒搞懂廣州地鐵 3 号線的分支要怎麼坐,常常坐錯,急需教程。
永遠有人在問 3 号線北延段要怎麼坐。/ 小紅書截圖
說到底,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總是更加強調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生活技能。考試有标準答案,生活卻沒有。
進入社會的畢業生,再沒有老師和家長幫忙辦事,發現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自然會不适應,希望能有一門課提前教教他們。
不過學校到底要不要專開一門生活常識課,也有人持不同意見。
" 租房、辦銀行卡、社保規則,等等,有的每個地方政策不一樣,有的變化非常快,學校不可能什麼都教你。社會也是一所大學,年輕人需要盡快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索’。"
安娜也是社恐人士,但一定程度上 " 摸爬滾打 " 的經驗讓她知道,遇到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大膽找人問。
" 放平心态,别怕丢人,如果不好意思,我就心中默念‘他們又不認識我,不會在意的’。"
這門課,不隻年輕人需要補
@打工仔小張 的走紅,不僅暴露了年輕人的知識盲區,也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另一面。
有網友說,當她刷到相關視頻時,驚訝于 " 這也要教 ",然後點開評論區,發現自己的想法無異于 " 何不食肉糜 "。
對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而言,地鐵、飛機、海底撈、麥當勞都是他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但那些出身于相對不發達地區的人,卻會對它們一概感到陌生。
某問答平台上,不乏 " 如何坐公交車 " 這樣的提問。
2019 年,經濟學家李迅雷就曾指出," 國内還有 10 億人沒有坐過飛機 "。航旅縱橫的大數據也顯示,剔除同一旅客多次乘機的情況,2016 — 2020 年約有 3.4 億名旅客乘坐過飛機。
考慮到該時段外還有數據未納入統計,或許 "10 億人 " 說得多了些,但要說大部分人沒坐過飛機并不誇張。
至于地鐵,截至 2022 年年底,全國也隻有 53 個城市開通了運營,其中大部分還是省會城市。有的人第一次來大城市不會坐地鐵,真不奇怪。
在一篇帖子底下,不少來自小地方的網友分享了他們窘迫的 " 第一次 "。
但最起碼,年輕人有信息檢索能力,更值得關注的是那些無法在互聯網上發聲的老年人。
近日,一則短視頻獲得了 20 多萬贊,記錄的是一位女孩帶父親第一次坐地鐵的情形。父親 " 不會用導航,也沒坐過地鐵,生怕自己在地鐵站走丢 " 的模樣,觸動了很多人。
圖源:抖音 @王洋洋
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如果沒有子女的幫助,年紀大的人要如何學習不斷變化的 " 生活常識 "?
對社恐年輕人友好的手機點餐,卻是令一些老年人無助的難題。
一位常去快餐廳吃早餐的年輕人稱,自己看到過很多中老年人呆呆地站在點餐口,服務員因忙于配餐無暇理會他們。" 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怎麼點餐,隻會說‘來個雞腿’‘來個漢堡’。"
一些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更會遇到困難。
在谷雨實驗室一篇關于文盲女性的報道下面,有一位讀者說,她在機場遇到過一位阿姨,因為不識字,不知道登機要怎麼走。
還有很多這樣的中老年人,他們也許大半輩子沒出過遠門,或是還不适應數字化的新生活方式,而他們甚至可能接觸不到那些常識視頻。
前幾天,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已經進入了長壽時代。報告顯示,70 歲至 79 歲的老年人隻有 31.2% 使用智能手機。
而預計到 2050 年,80 歲以上老人的數量将翻兩番。
當生活越來越便捷,年輕人尚且跑一跑才能跟得上腳步,老人更需要有人教教他們、帶帶他們、等等他們。
因為今天的他們,也是未來的我們。
作者 | 阿瑞
校對 | 賴曉妮
排版 | 鄭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