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8 月 23 日電,證券日報 A4 版文章指出,目前,我國 5000 多家上市公司絕大多數運營穩健。截至 8 月 21 日,共有 1031 家公司披露 2023 年半年報,554 家上市公司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占比達到 53.73%;有 40 家上市公司計劃 2023 年中期分紅。
當然,也會有一些公司業績表現不佳甚至虧損。機構投資者應當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幫助相關企業找到解決問題之道。即便經濟恢複仍處于爬坡階段,但我們也看到,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價值被低估。主流機構投資者應深入研究實際情況,堅持價值投資取向,帶領其他投資者撥開信息迷霧,打開新階段的價值投資前景。
我們同時希望,各行業的頭部上市公司和細分領域的優質上市公司,發揮價值引領作用,一是認認真真做好日常運營,發揮好促進擴大内需、産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實實在在回報投資者;二是重視市值管理,采取必要措施穩定市值中樞,向市場釋放更強的投資信心。
以下是全文:
去年 1 月 26 日,筆者曾針對股市大跌撰寫《挺起 A 股的脊梁》一文,呼籲機構投資者堅守價值投資理念,發揮市場壓艙石、定盤星作用。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接近 19 個月,市場再次出現大幅調整的局面,再談挺起 A 股的脊梁,十分必要。
據申萬宏源證券統計,截至 2022 年底,A 股市場各類專業投資機構持股市值占比約爲 22%,交易量占比約爲 30%;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占比約爲 40%,交易量占比約爲 70%。雖然根據不同統計口徑,相關數據會有一些差異,但在過去 5 年裏機構投資者的兩項占比都有明顯提高,市場影響力得到較大提升。機構投資者特别是大型機構投資者,擁有人才優勢、研發優勢、信息優勢、資金優勢、品牌優勢,一舉一動都對市場風向帶來很大影響,理應擔當價值投資的表率,維護市場價值中樞穩定。我國個人投資者規模較大,但其投資決策較爲多元、交易方向較爲分散,難以形成引領性的價值共識,更多時候體現爲從衆跟随模式,即對機構動向和他人的操作經驗頗爲看重,而缺少獨立研究和價值堅持。因此,當有關政策或突發事件出現時,個人投資者的羊群效應十分明顯,踩踏效應也時有發生。所以,大型機構投資者的定盤星、壓艙石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機構投資者特别是大型機構投資者維護市場價值中樞穩定,不僅需要真金白銀,也需要對經濟形勢、市場前景和價值判斷有所擔當,發揮引領作用。這是因爲,機構投資者不單是權益産品的交易者,往往還是信息的解讀者、傳遞者,是爲個人投資者提供交易服務的平台和通道,如果其釋放的投資理念、價值判斷、信息解讀出現偏差乃至混亂,并且通過實際操作加以佐證,對市場風氣和市場氛圍的影響是很強的。事實上,的确有一些投資機構隻重視自家經營業績,不重視自身行爲對于全市場的影響,甚至像普通個人投資者一樣追漲殺跌,在市場波動較大時助漲助跌,加劇市場恐慌情緒。更有個别機構唱多做空或者唱空做多,專做個人投資者的對手盤,俗稱 " 割韭菜 "。在從嚴監管的今天,膽敢觸犯法律法規 " 割韭菜 " 的機構少了,但是随波逐流、順便 " 割韭菜 " 的并不少。監管層要求主流機構投資者 " 拒絕短線炒作 "" 開展逆周期布局 "" 進行長周期考核 ",并不斷完善監管舉措,将促進機構投資者切實履行價值投資引領者的責任義務。
當前,經濟運行正處于爬坡關鍵時期,尤其需要凝聚市場共識,切實防止 " 誤解疊加 " 和 " 信心損耗 "。今年上半年,國内生産總值同比增長 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 8.2%,第三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6.4%,凸顯消費和投資需求正在穩步恢複增長。當然,恢複增長不是直線型的,而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這是經濟遭遇疫情沖擊并疊加結構調整的必然形态,絕不等于 " 經濟不行了 "。今年以來,針對經濟恢複進程中的問題和難點,黨中央、國務院持續推出擴内需、穩市場、促創新、擴大開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受到産業界和消費者、投資者普遍歡迎,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對于唱空中國經濟和股市的各種聲音,包括機構投資者在内的市場參與者應當加以識别,不以訛傳訛,不給 " 小作文 " 以通道。
目前,我國 5000 多家上市公司絕大多數運營穩健。截至 8 月 21 日,共有 1031 家公司披露 2023 年半年報,554 家上市公司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占比達到 53.73%;有 40 家上市公司計劃 2023 年中期分紅。當然,也會有一些公司業績表現不佳甚至虧損。機構投資者應當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幫助相關企業找到解決問題之道。即便經濟恢複仍處于爬坡階段,但我們也看到,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價值被低估。主流機構投資者應深入研究實際情況,堅持價值投資取向,帶領其他投資者撥開信息迷霧,打開新階段的價值投資前景。
我們同時希望,各行業的頭部上市公司和細分領域的優質上市公司,發揮價值引領作用,一是認認真真做好日常運營,發揮好促進擴大内需、産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實實在在回報投資者;二是重視市值管理,采取必要措施穩定市值中樞,向市場釋放更強的投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