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捐贈的這點捐款,是我應該做的貢獻。"
4 日," 敦煌的女兒 " 樊錦詩來到北大,帶着一千萬元人民币捐款,設立樊錦詩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學研究。
01
據了解,此次捐贈的資金包括 2019 年樊錦詩獲得的 " 呂志和獎 - 世界文明獎 " 正能量獎獎金(該獎金總額爲 2000 萬港币,其中一半捐給母校,另一半捐給敦煌研究院),還有 2020 年獲得的 " 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 " 獎金 100 萬港币。
在此基礎上,樊錦詩爲了使基金本金能達到 1000 萬人民币,又将她本人多年的積蓄捐出。
△樊錦詩
工作時,樊錦詩每年會從自己的工資裏拿出 1 萬元,捐給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堅持近三十年;每次獲獎的獎杯、獎章與獎金也都交給敦煌研究院。2014 年,樊先生退休,她又把公積金賬戶裏存的 45 萬元一次性捐出。
" 做人不能隻爲自己打算,這份獎金應該‘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一定要使所得獎金用在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事業上。" 樊錦詩在捐贈儀式上說," 我希望樊錦詩教育基金的設立,會對北京大學敦煌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一點添磚加瓦的積極作用。"
△捐贈儀式現場,熱烈的掌聲一次次響起。
02
樊錦詩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曾獲得 " 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 " 國家榮譽稱号。但人們提起她時,總是親切地稱她爲 " 敦煌的女兒 "。讓敦煌的美麗完完整整地傳下去,是樊錦詩一生的熱愛和追求。
1962 年,北大考古專業的樊錦詩來到甘肅敦煌實習。" 看一個窟就說好啊,再看一個還是好啊,說不出來到底有多大的價值,但就是震撼,激動。" 她始終難忘與敦煌的初見。
△ 1962 年秋,宿白、常書鴻、李承仙與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實習學生(樊錦詩:左三)在莫高窟大牌坊前。
幾十年來,她走遍莫高窟的每一個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守望着莫高窟裏的曆史滄桑、文化紛繁。她将敦煌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弘揚、管理工作當成終身事業。
1987 年,莫高窟被批準列爲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産,申遺的申報材料全由樊錦詩手寫。後來在她的推動之下,一系列保護條例和保護規劃出台。
爲了讓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樊錦詩又帶領團隊建立起系統的 " 數字敦煌 " 資源庫,敦煌文化與藝術真正地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03
在這些巨大工程一一落地時,樊錦詩已近 80 歲,勞累奔波半個多世紀,她爲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同時,她密切關注北大考古學科的發展,也惦念自己的學弟、學妹們,多次以書信、演講、寄語等形式與學生交流。
2019 年,她在書信中對新生殷殷囑咐:" 做有博大胸懷和仁愛境界的北大人。"2020 年,她又寄語考古文博學院的新生,要有沉潛大隐的心态和準備,将個人追求融入考古這一神聖的事業。
△ 2019 年,樊錦詩寫給北大新生的親筆信。
2019 年," 敦煌學研究中心 " 在北大成立,樊錦詩任名譽主任。如今,她捐贈設立的樊錦詩教育基金成爲北大與敦煌學的又一個重要節點。北大與敦煌的故事薪火相傳、華章待續。
樊錦詩曾說:" 黨和國家需要我們到什麽地方,我們就到什麽地方去。" 爲了兌現這個諾言,她用滿頭華發,換來了敦煌的 " 容顔永駐 "。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ID:cctvnewscenter)綜合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