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史上最差業績,讓素有 " 油茅 " 之稱的金龍魚,再度站上輿論風口。由于主營産品涉民生領域,使得金龍魚處于既要承擔成本壓力,還無法随意漲價的爲難境地,即便營收已突破 2000 億大關,日子也過得頗有壓力。而股價連跌三年下,已有 15 萬股東選擇棄金龍魚而去。
作者 | 馮晨晨
編輯 | 陳 芳
運營 | 劉 珊
" 油茅 " 營收罕見下滑
股價連續三年走下坡路的 " 油茅 " 金龍魚,還沒有一絲好轉的迹象,2024 年以來又縮水了 3.74%,截至 3 月 1 日收盤報收 32.13 元 / 股,總市值爲 1741.96 億元,與 2021 年的市值最高點相比,蒸發超 6000 億元。
這與金龍魚上市之初的表現,反差巨大。
2020 年 10 月,登陸 A 股後三個月,金龍魚市值暴漲 6500 億元,連券商的預測,都無法追上其股價的漲幅,猶如魚躍龍門。沒想到上市即高光,随後金龍魚将增長的市值近乎悉數吐出,如今距離 25.7 元 / 股的發行價,也隻剩下兩個跌停的距離。有網友不禁感歎," 越過龍門的金龍魚,終究還是一條魚 "。
▲(金龍魚上市以來股價走勢圖)
金龍魚股價表現不好,有大環境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原因。
近日,金龍魚交出一份慘淡的 2023 年業績預告,營收出現自 2016 年披露業績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同比下滑 2.3%,爲 2515 億元;歸母淨利潤爲 28.5 億元,同比下降 5.4%,扣非淨利潤降幅更是高達 58.5%,隻剩 13.2 億元。而這還是金龍魚在下半年利潤稍有回暖的結果,2023 年上半年兩項利潤的數據降幅,分别爲 51.13% 與 99.4%。
對于業績的糟糕表現,金龍魚的解釋是,雖然國内經濟逐步恢複,産品銷量有所增長,但主要産品價格随大豆、大豆油及棕榈油等原材料價格的下跌有所回落,在銷量增速無法追上價格下落的速度後,營收便出現下滑。
作爲中國食用油領域市占率的 " 王者 ",以及包裝米面等領域的巨頭,金龍魚的主要營收依靠民生消費領域,占營收的比重超過六成。有分析人士認爲,作爲生活必需品,食用油等在售價方面會受到較多制約,加之中糧集團旗下福臨門和魯花等 " 友商 " 的競争,也會對其産生一定的掣肘。
而金龍魚的 " 護城河 " 是低價,其不止一次提到," 量大利薄的生意,會是一個較高的競争壁壘,可以減少其他潛在競争者,進入行業的機會 "。因此,于情于理,金龍魚都需要穩住自己的基本盤,即便會在業績上做出一定的犧牲。
但這同時也導緻,金龍魚雖然作爲 A 股消費領域的 " 巨無霸 ",營收穩居農産品加工行業第一,甚至能殺入 A 股前 50 強,并被外界冠以 " 油茅 " 的稱号,但盈利能力卻十分脆弱,不僅與貴州茅台之間存在天壤之别,甚至要被 " 醬油茅 " 海天味業,壓上一頭。
2023 年前三季度,貴州茅台的銷售毛利率高達 91%,且常年在 90% 以上,金龍魚卻在屢創新低後,僅剩 4.47%,而在産品屬性上與其更接近的海天味業,毛利率爲 35%,是金龍魚的近 8 倍。極低的毛利率,也讓金龍魚的業績浮動空間極小,原料端稍有風吹草動,都會一覽無餘。
不僅如此,正因對原材料的價格極爲敏感,還迫使金龍魚進行大量儲備,以應對極端情況的出現。2022 年,金龍魚的 536 億元存貨中,有 251 億元爲原材料,且近幾年均保持在這個金額左右。可正是這個儲備,反而成爲拉低金龍魚去年淨利潤的一個重要因素。
金龍魚強調,2023 年上半年,小麥、面粉及副産品價格下行,公司消耗前期的高價小麥庫存,導緻利潤下滑,再加上第四季度,面粉業務因市場需求不振及競争激烈,在營收下滑的同時,拉低了整體利潤。
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對「市界」表示," 利潤偏低,是金龍魚面臨的重要問題,無論從資本市場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都使公司存在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也是影響金龍魚良性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 "。
" 辛苦錢 " 賺得不容易
金龍魚在公布史上最差業績的同時,還發布了一條暫停旗下五個項目建設的公告。
據金龍魚披露,這五個項目源于其上市之初融資時," 百億擴張計劃 " 中的一部分,合計投資金額 37.5 億元,占總募集資金 139 億元的 1/4,主要涉及大豆、芝麻油、香菜油等傳統制造領域。目前,五個項目中絕大部分已建成投産,暫停項目包括 100 噸 / 日濃香小榨、30 萬噸 / 年的大豆壓榨及浸出項目等,未動工的分項目。
其實,項目延期對于金龍魚而言,并不是什麽新鮮事。
最近 2 年,金龍魚發布 5 次延期公告,給出的解釋也頗爲相似,除此前特殊時期耽擱進程外,就是考慮目前市場經濟環境及項目進度,爲保障募集資金的使用效益,而選擇延期。不過,雖然金龍魚每次承諾,延期僅涉及項目進度的變化,不存在挪用資金的情況,但這樣的說法,反而引起外界對于金龍魚資金的關注。
更何況,賺 " 辛苦錢 " 的金龍魚,本身過得也并不富裕。
2023 年第三季度,金龍魚的貨币資金爲 669 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産 202.7 億元,加上 27 億元的其他流動資産,三項 " 真金白銀 " 合計 900 億元,似乎非常有錢。可實際上,其僅短期負債一項就達 969 億元,再加上 78 億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動負債與 20 億元其他流動負債,三項負債就達上千億元。
爲了能在極低毛利率的情況下盡量盈利,金龍魚建立起一條龐大的生産鏈條,并如 " 吃幹榨淨 " 般将原料物盡其用,在全國建立 70 多個生産基地,不僅把手伸向上遊,從事農副産品的加工,還将豆粕、米糠等副産品變成飼料,甚至通過油脂科技工藝産生相關産品,而這正是金龍魚餘下四成營收的來源。
這樣的做法,使金龍魚成爲一台 " 大型工業機器 ",并在激烈競争中脫穎而出," 金龍魚依托獨有的品牌效應與規模效應,在整體發展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朱丹蓬表示,但缺點是需要大量的資金維持,這也是金龍魚爲何不顧千億負債,保持較高流動資金的一個原因。
重資産模式與不斷跑馬圈地,使得金龍魚的資産負債率居高不下,常年保持在 60% 左右,隻有 2020 年上市後降至 51%,但此後便随着項目的建設逐年增高,去年第三季度達到 60.16%。作爲對比,海天味業的資産負債率長期保持在 30% 左右,且近幾年不斷走低,2023 年第三季度隻有 19.62%。
金龍魚犧牲利益,耗費重資打下的 " 江山 ",雖然憑借規模效應令其成爲行業 " 巨無霸 ",卻始終缺少能夠 " 守江山 " 的大單品,因此也面臨着來自米面,甚至是油等各細分領域的挑戰。
朱丹蓬對「市界」表示," 金龍魚的品牌效應與規模效應,長期在行業獨樹一幟,但如果從多品牌、多品類等細分方面來看,則有所欠缺。而且,随着對手大單品的逐漸夯實,以及加強對核心品類的扶持,将會對金龍魚起到蠶食作用,從而進一步削弱影響力。"
尋找下一個 " 龍門 "
在思考如何 " 守江山 " 的同時,金龍魚也打起了 " 搶飯碗 " 的主意。
早在 2015 年,金龍魚便試圖通過引入醬油品牌丸莊,切入利潤率更高的調味品賽道,想從海天味業等企業手中分一杯羹。似乎是想直接擺脫 " 不賺錢 " 的帽子,丸莊主打的便是高端市場,生産以黑豆爲原料的高端醬油,價格比 5~10 元 / 瓶的主流銷售區間高一個檔次,大約在 10~15 元 / 瓶,且鋪貨也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不過,我國調味品市場競争已進入白熱化,以海天、千禾與廚邦等爲代表的頭部品牌,正打得熱火朝天,談起布局近十年的丸莊,其實很多人還聞所未聞,不僅在市場份額中藏于 " 其他 " 中,甚至在金龍魚 2022 年年報中,也隻是象征性的出現 4 次名字。金龍魚也承認," 丸莊還在培養與爬坡的過程,體量不會太大。"
▲(圖源 / 金龍魚官網)
除醬油外,金龍魚還在醋、料酒等調味品領域均有嘗試,但無一例外,這些産品不僅種類與規格單一,也始終未能打造出真正的 " 第二品牌 ",讓消費者對金龍魚建立起一個新的認知。甚至可以說,在跨界調味品領域的嘗試中,金龍魚更像是小規模的 " 占位式 " 試探。
其實,相比于在調味品領域的 " 挂名 " 嘗試,金龍魚下一步的發力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央廚房領域,主要指将菜品集中制作成半成品或成品,再運輸到餐廳等地的形式,也就是大衆所說的預制菜,而金龍魚還将各類菜品的調味醬與火鍋底料業務,納入其中。
最近兩年,憑借在 B 端與 C 端通吃的特性,擁有廣闊市場空間的預制菜,一度成爲資本市場的香饽饽,并引發各方資本的厮殺。2022 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同比增加超 20%,達到 4196 億元,而據《2022 年中國預制菜産業發展白皮書》預測,預制菜規模将有望在 2026 年突破萬億大關。
金龍魚 " 押注 " 預制菜,也較爲容易。
相比于醬油等調味品賽道的另辟蹊徑,預制菜與金龍魚的主營業務,其實可以更好的結合,在内部消化油、米、面等産品的同時,取得更高的利潤空間。目前來說,除了做菜必要的食用油外,金龍魚也已與盒馬、叮咚買菜等平台達成合作,爲其生産常溫米飯産品。
更何況,金龍魚本身就對建廠 " 癡迷 ",也擁有足夠的技術與經驗。目前,金龍魚已在杭州、周口、重慶等地建立起生産基地,按其規劃,還将在未來 4 年建造 20 多家央廚,進一步豐富産品矩陣。不過,不論是調味品還是央廚賽道,目前還無法在金龍魚的财報中有亮眼表現,甚至還會對其财力迎來進一步的考驗。
因此,金龍魚或許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内,仍在低谷徘徊。在此背景下,上市之初曾吸引 30.59 萬股東的金龍魚,截至 2024 年 2 月 8 日僅剩下 14.73 萬,15.86 萬不看好金龍魚未來發展的股東,悄悄選擇了離去。
不過,經過幾十年積累的金龍魚,在龐大産業集群的加持下,的确擁有着高于一般企業的試錯空間,而留下來的股東則期待着,金龍魚能找到下一個 " 龍門 " 的那天,并在跳過去後,迎來又一巅峰時刻。
© 市界原創出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