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社交媒體的價值走向似乎逐漸變得 " 離譜 " 且讓人 " 後怕 " 起來。
先是有人起訴莫言索賠 15 億,理由是控訴老先生創作的多部小說内容涉嫌 " 抹黑先烈 ",甚至還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投票,支持起訴的人數竟然是反對人數的五倍;
然後是董宇輝在直播間裏因爲羞于講 " 女士内衣 ",被人扣上了 " 歧視女性 " 的帽子罵上熱搜,于是一怒之下清空了微博。
董宇輝把自己清空微博的這個行爲,稱之爲不過是 " 匹夫之怒 "" 阿 Q 式的精神勝利 "。
這個世界不應該是這樣子的,我完全無法理解,因此我不能接受。
我沒錯,我憑什麽認輸?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我隻能本能地逃離。
的确,作爲一個身處輿論暴風雨中的個體,要面對的是網絡另一端成千上萬的鍵盤,即便是被冤枉的那也是百口莫辯,這些換作任何人,恐怕都難免會感到無力。
而上一個有着差不多經曆,同樣以 " 停更 " 的方式昭示着 " 離開 " 的人,是那個極具人格魅力的法學教授羅翔老師。
我倒不是誰的粉絲,更沒有在直播間下單的習慣,甚至在過去的某一段時間裏,曾因頻繁看到同一個人的新聞而心生反感,但我卻或多或少地能夠理解,當大衆的社會情緒失控,當事人不得已而爲之的 " 逃避 "。
還記得去年,我曾寫過一篇稍微出了點圈的文章,後來在小紅書無意間刷到這篇文章被一個博主推薦,評論區中有一條評論點贊量極高,大抵是說這作者就是一個讀了幾年社會學、在現實中吃不飽飯,試圖靠寫這個來割韭菜的人……有老讀者替我争辯,沒想到評論越拉越長、愈演愈烈……我當時幾乎是每隔半個小時就忍不住點進去刷新一遍,發現自己越看越上頭,于是索性直接取消收藏不看了。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社交媒體上的熱搜都充斥着各式各樣的嘩衆取寵和斷章取義,也總有些人因爲無知,又或者是爲了流量,歪曲事實、大搞對立,且總能得到相當一部分人的附和與跟随,這些都讓普羅大衆的情緒無法安甯。
這其中自然有人性的複雜,但興許也有最近幾年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緣故,人們的諸如就業、資産增長這樣的需求沒能得到滿足,就會想要通過 " 發瘋 " 來排解一下内心的痛苦。
如此看來,很多事情自然也就想得通了。适度的社會情緒宣洩也很有必要,但過度的社會情緒盡頭則是普通人的萬劫不複,因爲代入其中的人要的早就不再是事實與真相,而隻是那一刻的情緒能得到無限的釋放。
隻是,即便這樣的情緒被諸如咪蒙、李一舟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滿足,卻又無益于普通個體的生活真正向上一步。或許人生變好的第一步路,就是能夠做到适時地逆社會情緒而行,不被這樣的情緒推着走。
一、在社會情緒中保持清醒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網上隻要說 " 中産被裁員 "" 中産賣房 "" 中産理财被割韭菜 " 這樣一切指向 " 中産群體 " 過得慘的話題,總是能有着不錯的流量,而這樣的内容,無疑是在滿足人們想要看一群人 " 起高樓,宴賓客,然後樓塌了 " 的快感。
但現實中的真實情況卻并非如此,生活當真變得如此窘迫的中産在群體裏的占比并不高,多數人隻是花錢不再像從前那樣大手大腳。
因爲中産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且又從事着金融、互聯網這樣相對前沿的行業,他們的信息渠道自然也更多、更快,當普通人都知道中産快塌了的時候,他們未嘗真的如人們想象中的那般毫無防備。
而中産一旦在花錢方面算計起來,甚至比普通人還要精明得多。
所以,對于普通人而言,不能被這樣的情緒帶了節奏,不要認爲或者盼着他們的錢包癟下去就能跟自己一樣,而是應該想辦法讓自己的荷包盡快鼓起來。
再比如,前段時間被大衆熱情讨論的 " 北漂十年輸給縣城中産 " 的話題,一下把 " 縣城中産 " 擡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隻要一細想,就會發現這樣的結論,除了說讓那些去北上廣打拼的人感到不公、不滿、不值之外,幾乎根本站不住腳。
倘若我們都出生在縣城,而對方本身就屬于 " 族旺留原籍 ",那我與他之間并無可比性,本身就不在一個牌局,也就談不上什麽輸和赢。
但如果說對方也和我一樣出身于普通家庭,若沒有天賜的好運氣,我們之間多半不相上下,且大概率我比他賺錢還要更容易。
這讓我想起了頭兩年在老家皖北三線城市過的那個春節,當時家裏人手裏有點閑錢,想在當地投資做點生意,于是就向家族裏一個頗爲親近的 " 成功人士 " 取經," 大哥 " 實體創業小二十年,服務高端人群,做過國家級項目,年産值過億,也算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我記得非常清楚,他當時說的是:" 我認識的 XX(當地)有錢人,沒有一個人的錢是在 XX(當地)掙的。"
小城市賺錢的機會不如大城市多,這是客觀事實。所以無論社會輿論導向如何,我們在做自己的決策時,都應該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去深挖它背後的客觀事實與規律,畢竟一旦被情緒所帶偏,最終的苦果還得是自己來擔。
二、情緒失控是虧待自己
當然,這并不是說面對社交媒體上的話題,我們就不該讨論、不該有情緒,我也一直堅定地認爲要求一個人始終情緒穩定,這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
因爲隻要是人就會有脾氣、有性格,有開心的,也有不開心的。而那些情緒極其穩定的人,他的另一面或許也是情感上的冷漠與麻木。
但衆所周知,倘若一個人無法做好情緒管理,就會直接影響到他對外界的認知與判斷,就像是身上戴着一副枷鎖,行事上也總是容易有失全面和偏頗。
所以,如何做好情緒管理,是一個尤爲重要的命題。
這裏分享一下馮唐老師教過的方法,我覺得很有效,也很簡單。就是我們應該建立起一種意識和覺醒,痛苦和不舒服并非天經地義。
但凡讓我感到憤怒、不安和難過,都是對自己的一種虧待。
這一點适用于任何場景、任何對象,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上,也無論對方是親生父母,還是至親愛人,都不需要借口。
因爲隻要你感到不舒服、生氣,這樣的情緒一旦出現,結局一定就是個雙輸的局面,不僅你自己輸,也會給你自己和周圍帶來很多很負面的影響。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改變不了自己的出身、基因、以及人生境遇,而當我們跳出自己的視角,去觀察那個處在情緒中的 " 我 " 時,就會發現很多糟糕的情緒,與自己既無關也無力,出現得沒道理。
生命實在是太短暫了,要放過自己,盡可能地去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一是不要恐懼,因爲恐懼會讓你喪失很多的主動權,成爲沒有選擇的弱勢一方;二是不要貪婪," 既要又要 " 的思維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危機。倘若能夠做到這兩點,就能有效規避掉很多本不該存在的麻煩和情緒。
三、成事才是硬道理
這些年,人們總是習慣于将自己沉浸于媒體制造的一種悲觀社會情緒中,堅定地認爲大環境不好,所以内心感到 " 失落 ",然後選擇 " 躺平 "。
不可否認的是,個體的發展的确離不開時代的興衰。隻要自己内心自洽,任何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選擇都無可厚非,也應該得到尊重。
但千萬不要一邊 " 躺平 ",一邊又認爲自己應該 " 有所爲 ",然後整個人陷入一種很擰巴的狀态。
所以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麽很重要,如果一會兒一個想法,既要又要,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麽,那麽老天爺想伸手拉你一把都不知道你手在哪。
對于普通人來說,如果不好高骛遠,隻是想單純地做成點事,從中獲得一點成就感,那麽當下就是最好的行動時刻。
這一點認知,源于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蘭小歡,在《置身事内: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這本書末尾的那段結束語:
我出生于 1980 年,長在内蒙古的邊陲小鎮,在北京、大連、上海、深圳、武漢都長期待過,除了在美國讀書和生活的六七年,沒離開過這片滾滾紅塵。
雖然見過的問題和麻煩可以再寫幾本書,但經曆和見聞讓我對中國悲觀不起來。
我可以用很多理論來分析和闡述這種樂觀,但從根本上講,我的樂觀并不需要這些頭頭是道的邏輯支撐,它就是一種樸素的信念:相信中國會更好。
這種信念不是源于學術訓練,而是源于司馬遷、杜甫、蘇轼,源于 " 一條大河波浪寬 ",源于對中國人勤奮實幹的欽佩。
它影響了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處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這種局限性,沒有改變的打算。
無論在哪個時代,勤奮、積極、有信念,這些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裏的基因。
擺脫社會情緒導向,意識到比起一味地恐懼、貪婪、追求人生成功,踏實于腳下的每一步路,盡可能地多做成幾件事,才是能讓一個普通人的人生繼續向好的 " 捷徑 "。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