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檔喜劇節目回歸,追綜藝的觀衆們忙得堪比加班。
但萬萬沒想到,其中殺出的黑馬,竟是魯豫。
在《脫口秀和 Ta 的朋友們》中,魯豫時隔兩年坐到評委席上,她的點評依然有深度,也有溫度。
她會在女選手菜菜講月經羞恥時,分享自己小時候把來月經叫 " 倒黴了 " 的經曆,呼籲語言改變行動,改變大家的思維方式,會建議 " 公共場合應該向有需要的女性免費提供衛生巾 "。
會在觀衆驚訝英國演員的倫敦腔時吐槽," 這是他的母語啊 "。
也能寬慰廣智不用眼紅志勝,因爲 " 志勝根本看不出什麽顔色 ",恰到好處調侃志勝的紅綠色盲症。
自己上台講脫口秀,也有種冷靜犀利的幽默。
聊女性做喜劇,她提出觀點:幽默的女性在過去不被認爲有魅力。
" 很多人會覺得,女性喜劇演員必須是要扮醜的,所以一旦女孩好看了以後,有人說連賈玲都不好笑了。"
再補刀一句 " 論比醜還是比不過各位男演員 ",建議脫口秀的女演員們,先把數量搞起來。
她有内涵、懂笑點、會共情,也會提前做功課去了解脫口秀演員們,并給出精準的點評。
網友評價," 魯豫承擔了這一季節目的大局觀 "。
參賽的脫口秀演員張駿也發文說," 魯豫老師的點評精準到可以幫我改稿。"
但在兩年前,提起魯豫,網友們的第一反應還是那些被玩爛了的采訪梗——
訪問山區小孩:" 爲什麽不吃肉呢?"
回應黃曉明人生感慨:" 哇哦。"
日常反問句:" 真的嗎?我不信。"
……
在魯豫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折服觀衆前,對她幾乎是刷屏式群嘲," 把天聊死 " 是大部分人對魯豫主持能力的印象。
轉變始于《脫口秀大會第五季》。
在龐博講完聽到十八歲的自己,說想要去上海時,她幾乎是瞬間就理解了這種年輕時離開小城奔向未來的心境,眼含熱淚;
在 Rock 講完容貌焦慮的話題之後,她又誠懇解釋了自己沒有拍燈的原因,說到不少觀衆的心裏。
當時節目播出後,不少網友都在呼喚魯豫常駐《脫口秀大會》,感歎她的表達能力。
幾乎是一夜之間,魯豫的人設标簽,就從 " 尬聊者 " 變成 " 互聯網嘴替 "。
如今,她坐在同樣的位置上又消除了一批誤解。
也讓人不禁發問,魯豫的變 " 好 ",是這兩年突然到來的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魯豫曾是不少人心目中的 " 尬聊女王 "。
回顧那些廣爲流傳的采訪名場面,網友們的評價也不是空穴來風。
采訪姚明的時候,對方正興緻勃勃地回憶着自己一個人在上海生活時 " 掃地洗碗、洗衣服疊衣服 " 的日常時,她突然打斷:
"(你)洗衣服?我不信。"
周迅正在投入地回憶自己和各大導演、著名演員合作時的激動心情,問魯豫:
" 你能想象我的那種開心嗎?"
魯豫表情猶豫一瞬,随即耿直回答:" 我不能想象。"
直接把周迅逼得 " 扶椅爬走 "。
面對黃曉明的深沉感慨 " 我這輩子,除了幸福什麽都有。"
一聲單薄的 " 哇哦 ",讓倆人陷入四目相對、相顧無言的尴尬。
最後還是實在忍不住的黃曉明,努力打破沉默:" 好難過你知道嗎?"
在很多年裏,這些段子作爲互聯網笑料,幾經加工,越傳越廣。
以至于一提起魯豫,網友的反應通常是 " 真的嗎?我不信 ",或是 " 小時候你爸爸打你嗎?"
甚至還有人總結出了魯豫常問問題的公式和套路,作爲她能力不佳的佐證:
也因此,尬聊、不會主持,一度成爲魯豫抹不去的标簽印象。
如今再回看這些嘲點,大都來自于節目中某一片段或某一畫面。
固然是少了一些人情世故的 " 默契 ",也少了一些順着嘉賓說的 " 懂事 "。
但這真的能證明魯豫作爲主持人的能力不佳嗎?
事實上,隻要了解過她的職業生涯,這一問題便有了答案。
魯豫 23 歲大學畢業,就進入中央電視台《藝苑風景線》欄目成爲主持人。
這檔節目的面試考題是對張曉海導演進行采訪。
當别的面試者還在進行套路化的提問時,魯豫的提問就已經犀利而直接:
" 你們節目的三位導演爲什麽都留着大胡子?你們三人之間的競争是否激烈?"
張曉海導演在後來回憶起這一片段,直言:" 實在是非常的難以回答,不知道從何答起。"
雖然聽起來确實直接又犀利,甚至可能會讓受訪者不舒服,但是魯豫這種提問的方式一直貫穿于她的采訪生涯——
即站在觀衆的角度去提問。
東南衛視《魯豫有約一日行》校園見面會
須知,當時新聞行業的訪談氣質偏 " 正統 ",像魯豫這樣 " 跳脫 " 的實在少見。
回看當年魯豫采訪的視頻,還能感覺到她二十出頭的青春活力。
她曾回憶,自己當時體内蘊含着一股力量,但央媒的節目性質注定她需要 " 收着 ",這也驅使她去尋找下一個舞台。
三年後,魯豫從央視離職,加盟鳳凰衛視,擔任資訊節目《鳳凰早班車》的主持人。
此前,别的新聞是 " 播報 " 出來的,但魯豫主持新聞的方式卻偏向 " 閑聊 "。
魯豫采訪現場
觀衆從沒看過這樣的節目。
一時間,播出時間并非黃金時段的《鳳凰早班車》,竟成爲了鳳凰衛視廣告價格最昂貴的節目之一。
2001 年,一代人心目中電視訪談的标杆節目《魯豫有約》開播。
在魯豫被嘲的那些年裏,許多觀衆總是認爲魯豫對嘉賓的了解不夠,但他們忽略了這檔節目的強度——
在那個沒有自媒體、沒有微博的年代,公衆人物在渴求一個能深度表達自我的平台,同時觀衆也在期待了解公衆人物背後的故事。
于是自 2004 年,這檔節目開始日播。
節目一周五期,導演最多時近百名,每一期的幕後工作都要将近一個月才能完成,工作内容包括選題敲定、資料收集、周邊人物采訪 ……
不同的導演負責不同的嘉賓,但站到台前的人,自始至終隻有魯豫一個人。
《魯豫有約》節目組到訪鳳凰網
入行 30 年,魯豫采訪過上萬名來自各行各業的人。
之所以網上流傳的名場面,都是魯豫在不停地輸出問題,是因爲魯豫一直堅持的采訪理念是:
" 對人、對故事比較感興趣,對講道理半點興趣都沒有。"
于是,《魯豫有約》記錄了太多名人的 " 掏心時刻 ",還有明星多次到訪,在這檔節目裏記錄下自己職業生涯的不同節點。
系列節目總制片人許小浒曾将此節目比喻爲 " 人物資料庫 "。
2007 年,CNN 報道魯豫,稱贊她不輸世界級名嘴奧普拉。
《魯豫有約》對話張靓穎
除了同行的贊譽,魯豫也獲得了許多采訪對象的認可。
采訪賭王四太梁安琪時,魯豫直截了當地問:" 你真的可以忍受四女共侍一夫嗎?難道你不會吃醋嗎?"
面對這種 " 毫不在乎對方感受 " 的提問,梁安琪卻說:" 我覺得你很真誠。"
采訪胡歌時,魯豫又毫不避諱地提及他和初戀女友的感情,直言:" 你讓一個靠譜的人錯過了。"
胡歌低下頭,哽咽道:" 她是,她是真的很好。"
" 單刀直入 " 的采訪方式,其實并沒有影響魯豫采訪的深度。
白岩松也曾評價魯豫看似 " 裝傻 " 的風格:專業基礎好,無招勝有招。
然而,随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似乎隻能記得那些 " 尬聊 " 和 " 翻車片段 ",對她 3000 多場采訪中的精華内容視而不見。
社會心理學著作《烏合之衆》中有這樣一句話:
影響大衆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擴散和傳播的方式。
圖源:《十三邀》
這段話所描述的,絕非魯豫一個人這些年的經曆。
無論是短視頻還是微博,内容輕量、以流量爲先的特性,注定會過分擴散一個人的片面,并引導衆人隻關注某個特定的、吸睛的方向。
這種 " 誤解 " 不止發生在名人身上,普通人一旦站到聚光燈下,也難逃這樣的審視。
2021 年," 豆瓣摳組 " 的一位豆友接受了《和陌生人說話》這檔節目的采訪。
采訪中,她反思了當下社會超前消費的現象,并表示摳組裏的年輕人 " 不是摳的人,是認真生活的人 "。
整期節目的對話内容,涉及到很多極簡生活的理念以及對消費社會的反思。
但在傳播時,這些内容變得支離破碎。
不但隻留下 " 女子畢業 9 年摳出兩套房 " 的标簽;
她的摳門行爲也被概括爲:衣服撿朋友穿過的,最大的快樂就是抱着存錢罐數錢 ……
這些碎片化且不客觀的描述,使這位普通人遭受了大量攻擊,她也不得不公開發聲表示這些概括都有失公允。
同樣地,從 " 最低情商主持人 " 到 " 全網嘴替 ",魯豫還是那個魯豫,變化的隻是網上傳播的内容和看法。
因爲擔任領笑員的幾句發言對她 " 封神 ",和因爲幾張截圖就對她 " 轉黑 ",本質其實是一樣的——
僅憑碎片化的信息便将人定性。
所謂的反轉,也不過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這樣的 " 審判規則 " 對公衆人物的影響尤其強烈。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曾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作爲一個擁有六百多萬粉絲的微博大 V,他的評論區有不少誤解。
爲了避免這種誤解,他不得不在講話時盡量把話說周全,挑選最準确的詞彙。
并在表達中夾雜大量 " 我個人認爲 "、" 一定程度上 "、" 至少有一部分 " 這種限定詞,甚至考慮 " 是否要列出參考書目 "。
在反思一些現象時,也強調是給自己提要求,沒有要求别人的意思
不止河森堡,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避免網友的片面評論,已經成爲了現下大部分公衆人物的共識。
畢竟,一句話沒說對,可能會立刻全網熱轉,解釋都來不及,即便删了也到處是截圖。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早些年裏明星的微博有個人生活、有感想抒發、有各種各樣生動真實的一面。
不但能公然調侃别人的 CP;
而且白天光鮮亮麗的大明星,夜晚也會和普通人一樣 emo;
被壓抑的情緒,也可以在公衆面前随意抒發。
但數年過去,如今這些賬号,大都成爲人設工具、廣告機器,微博内容也設置了僅半年可見。
雖然這種現狀和明星定位的變化也有關系,但也逃不過另一個重要因素的影響——
網絡對公衆人物的評判更片面、更偏激了。
公衆人物在表達之前需要考慮得更多了,唯恐一句話說錯便 " 人設崩塌 "、" 全網翻車 "。
然而公衆人物也是人,是人就有多面,複雜且易變。
沒有人可以被一段視頻或者一段文字定義,誰也都沒有審判他人的權利。
當我們過分關注某一面時,某種意義上也是在放棄被評價者作爲人的權利,而将活生生的人看作簡單的符号。
魯豫自己曾說過:
" 人見人愛的人多半沒有那麽好,而那些被群嘲、被狂踩的人,似乎也沒有那麽糟。
這個時代,是造神毀神的時代。"
現在,魯豫的口碑反轉了,繼續下去,或許喧嚣散去,或許被捧上神壇。
但不知道,她還會面臨怎樣的 " 下一個标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