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和樓吃着香酥雞,而此時此刻你在哪裏
如果說有一種鳥與人類長相厮守、休戚與共,那必然是家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家雞在人類生活中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令鴨鵝等其它家禽望塵莫及,其所在的雞形目及雉科,也與人類密切相關。
纣王:人和雉雞的關系,當然可以很密切......
雞形目是較爲原始的鳥類類群,屬于鳥類進化樹的基幹支系,與雁形目互爲姐妹群,二者合稱雞雁小綱。雞形目又分爲冠雉亞目和雉亞目,前者包括冢雉科和鳳冠雉科,後者包括雉科、齒鹑科和珠雞科。我國是雉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坐擁雉科28屬64種,約20個特有種。
列位,還記得我昴日星官嗎?
本篇将國産雉科鳥類一網打盡,出場順序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簡稱Ⅰ級或Ⅱ級)和《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态、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動物")爲基準,最先亮相的是陌生的山鹧鸪屬,末尾以"洋雞"終。Follow me。
一、山鹧鸪屬 共21種,我國9種,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爲Ⅰ級,其餘Ⅱ級。
1.環頸山鹧鸪/Arborophila torqueola
圖1.1
圖1.2
分布于西藏和雲南。雄性(下同,略)前頸及胸之間有白色橫帶;雌性......沒啥可說的,略。
2.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
圖2
分布于四川、雲南,别名砣砣雞、筍雞,我國特有種。胸前有大片栗色斑,色斑上下皆白色。
3.紅喉山鹧鸪/Arborophila rufogularis
圖3
分布于雲南、西藏。胸灰色,兩脅亦爲灰色,綴有栗色斑和白色水滴狀羽幹紋;下喉棕紅色。
4.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
圖4
又名白額山鹧鸪,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及兩廣,我國特有種。額白色,并具白色眉紋。
5.白頰山鹧鸪/Arborophila atrogularis
圖5
分布于雲南西部。頰和耳羽乳白色;颏、喉和前頸黑色,前頸基部白色;胸和兩肋灰色。
6.褐胸山鹧鸪/Arborophila brunneopectus
圖6
分布于雲南、貴州和廣西。胸淡褐色,兩脅具白色圓形斑點和黑色橫斑。
7.紅胸山鹧鸪/Arborophila mandellii
圖7
分布于西藏東南部。胸部深栗色,胸與喉之間有由黑、白兩色構成的雙重橫帶。
8.台灣山鹧鸪/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圖8
分布于台灣,我國特有種。頰、喉和前頸白色偏黃,胸和兩脅暗灰色。
9.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
圖9
分布于海南中、南部,俗名山赤姑,我國特有種。黑臉,耳羽白色,前頸及頸側基部橙紅色具黑斑。
白居易《山鹧鸪》詩曰"山鹧鸪,朝朝暮暮啼複啼,啼時露白風凄凄......",說的是該屬種類嗎?非也,鹧鸪是古代重要的文學意象,"山鹧鸪"="山裏的鹧鸪"。同理,李白《山鹧鸪詞》"苦竹嶺頭秋月輝,苦竹南枝鹧鸪飛"說的也是鹧鸪。鹧鸪亦屬雉科,在後面。
二、樹鹧鸪屬 共2種,我國1種,Ⅱ級。
10.綠腳樹鹧鸪/Tropicoperdix chloropus
圖10
分布于雲南。過去歸山鹧鸪屬,稱綠腳山鹧鸪。多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該種與栗胸樹鹧鸪/T. charltonii應劃爲獨立的樹鹧鸪屬。腳黃綠色,與山鹧鸪屬迥異。
三、榛雞屬 共3種,我國2種。舊屬松雞科,該科種類眼上有梳,紅色或亮黃色,雄鳥在繁殖期尤爲顯著。
11.花尾榛雞/Bonasia bonasia
圖11
12.斑尾榛雞/Bonasa sewerzowi
圖12
花尾榛雞分布于東三省,河北偶見,民間稱飛龍,過去視爲美味,如今位列Ⅱ級,再吃犯法;斑尾榛雞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等地,我國特有種,Ⅰ級。兩種頭上皆有冠羽,身上斑紋風格近似,前者明豔,後者黯淡。
四、鐮翅雞屬 單種屬,Ⅱ級。舊屬松雞科。
13.鐮翅雞/Falcipennis falcipennis
圖13
國内僅見于黑龍江流域,多年未有觀察記錄。羽色以黑褐爲主,間有白色,翅膀上的初級飛羽呈鐮刀狀。
五、松雞屬 共4種,我國2種。舊屬松雞科。
14.松雞/Tetrao urogallus
圖14
15.黑嘴松雞/Tetrao urogalloides
圖15.1
圖15.2
松雞又名普通松雞,分布于新疆哈那斯湖,Ⅱ級;黑嘴松雞曾用名細嘴松雞,分布于東北,Ⅰ級。二者羽色近似,松雞的嘴黃色或白色,黑嘴松雞的嘴黑色。
六、黑琴雞屬 共2種,我國1種,Ⅰ級。舊屬松雞科。
16.黑琴雞/Lyrurus tetrix
圖16.1
圖16.2
分布于東北、新疆及河北。幾乎全黑,翅上具白色翼鏡;最外側的三對尾羽特别延長,呈鐮刀狀向外彎曲,與西洋古琴的形狀相似,故名。
七、雷鳥屬 典型的寒帶鳥類,共3種,我國2種,均爲Ⅱ級。舊屬松雞科。
17.岩雷鳥/Lagopus muta
圖17.1
圖17.2
18.柳雷鳥/Lagopus lagopus
圖18.1
圖18.2
岩雷鳥分布于新疆阿爾泰山區,柳雷鳥分布于黑龍江流域。二者羽色皆随季節變化而變化,冬季除尾端黑色外全身潔白,岩雷鳥有黑色貫眼紋。p.s. 這玩意兒長得像雞嗎?我瞅着有點像鴿子。
八、雉鹑屬 共2種,均爲Ⅰ級。
19.紅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
圖19
20.黃喉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
圖20
紅喉雉鹑分布于四川、青海和甘肅,颏、喉和前頸覆羽紅栗色,我國特有種;黃喉雉鹑分布于西藏、四川、雲南和青海,國外也有,颏、喉和前頸爲黃色。
九、雪雞屬 大型高山鳥類,體重通常在2kg以上。共5種,我國3種,均爲Ⅱ級。
21.暗腹雪雞/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
圖21
分布于新疆、西藏、青海和甘肅。下胸和腹部呈暗灰色,雜以磚紅色或栗色粗紋。
22.藏雪雞/Tetraogallus tibetanus
圖22
又名淡腹雪雞,分布于西藏、新疆、甘肅、青海、四川。胸與腹均呈白色而具黑紋。
23.阿爾泰雪雞/Tetraogallus altaicus
圖23
分布于新疆北部。上胸部灰褐色,有明顯的黑、白兩色斑紋相雜;下胸和腹部白色,腹部中央有黑色斑。
十、石雞屬 共7種,我國2種。
24.石雞/Alectoris chukar
圖24.1
俗名朵拉雞、嘎嘎雞、紅腿雞,分布于西北、華北至東北,青島也能見到。整體灰色,頭頸部有一黑色線;兩脅白色,具黑色和栗褐色并列的長橫斑。
圖24.2
圖24.3
"三有動物",且未注明"僅限野生種群",過去卻有養殖供食用,商品名及《國家遺傳資源畜禽品種名錄》中皆冒用"鹧鸪"之名。而國家林草局《關于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中又有"石雞",令人困惑。
25.大石雞/Alectoris magna
圖25
分布于甯夏、甘肅和青海,我國特有種,Ⅰ級。極似石雞而體型略大,頭頸部有黑線如石雞,外緣另有栗色線。
十一、血雉屬 單種屬,Ⅱ級。
26.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圖26.1
圖26.2
分布于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甘肅和陝西。雄鳥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腳、頭側、臘膜爲紅色,故名。共12個亞種,我國産10亞種,有些亞種之間差異明顯,甚至有的亞種已經到了獨立成種的水平。
十二、角雉屬 雄鳥頭上有一對肉質角,項下有肉裙。共5種,我國均産,紅腹角雉爲Ⅱ級,其餘爲Ⅰ級。
27.黑頭角雉/Tragopan melanocephalus
圖27.1
圖27.2
分布于西藏獅泉河流域,1950年後無觀察記錄。頭黑色,臉部有紅色裸區,頰下部藍綠色;體羽大都黑色,雜以白色斑點。
獅泉河有印象嗎?前兩年流行一首歌《瑪尼情歌》,歌中唱道:思念的唐古拉山吼,愛情的獅泉河......
28.紅胸角雉/Tragopan satyra
圖28
分布于西藏南部及東南部。頭和喉黑色,背部灰黑色,胸部绯紅色,飾有黑色邊緣的白色珍珠色圓點。
29.灰腹角雉/Tragopan blythii
圖29
分布于西藏和雲南。臉部有金黃色裸區;腹部煙灰色,通體密布白色和栗赤色眼狀斑。
30.紅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圖30.1
圖30.2
圖30.3 藍臉的窦爾敦
分布于西藏、雲南、四川、陝西和湖南。臉部裸皮藍色;體羽深栗紅色,布滿灰色眼狀斑。
31.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i
圖31.1
圖31.2
圖31.3 攝于北京動物園
别名角雞、吐绶鳥、壽雞。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到兩廣一帶,我國特有種。頭頂黑色,具黑色與栗紅色羽冠,臉部裸皮朱紅色;下體幾純棕黃。
劉禹錫《吐绶鳥詞》曰"越山有鳥翔寥廓,嗉中天绶光若若。越人偶見而奇之,因名吐绶江南知。四明天姥神仙地,朱鳥星精鍾異氣。赤玉雕成彪炳毛,紅绡翦出玲珑翅......",寫的應該就是黃腹角雉。
十三、勺雞屬 單種屬,Ⅱ級。
32.勺雞/Pucrasia macrolopha
圖32.1
圖32.2
分布于西藏的極東南部,雲南西部,北抵遼甯的極西南部,東至浙江及福建和廣東北部,分布呈現不連續現象。頭部呈金屬暗綠色,具長冠羽,羽片狀若柳葉。
十四、虹雉屬 "斯雞若彩虹,遇上方知有"。雄性羽毛有金屬輝亮,猶如彩虹,故名。共3種,我國均産,全部Ⅰ級。
33.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
圖33.1
圖33.2
分布于西藏。上體深藍色,具金屬光澤,頭頂有冠羽,眼周裸出皮膚海藍色;尾棕紅色。
34.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
圖34
分布于雲南、西藏。頭頂無明顯羽冠;臉大部裸出,呈輝藍色;尾紅棕色而具白色端斑。
35.綠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
圖35
分布于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甘肅等地,我國特有種。尾部明明是藍色,偏偏叫綠尾,我看命名者是個藍綠色盲。該叫綠頭才對!
十五、原雞屬 共4種,我國1種,Ⅱ級。
36.紅原雞/Gallus gallus
圖36.1
分布于雲南、兩廣南部。外形和家雞相似,瘦削;尾長,中央尾羽鐮刀狀。
圖36.2 法國貴婦雞,攝于青島動物園
圖36.3 壽光雞
圖36.4 吐魯番鬥雞
家雞是紅原雞的馴化後代,混有灰原雞的血統,有些雞的腳爲肉色或黃色,據說就是灰原雞遺留的特征。全世界家雞年産量幾百億隻,是爲數量最多的單一脊椎動物物種。甚至有種基于演化角度的說法,認爲不是人類馴化了雞,而是雞利用了人類,妥妥的"鳥生"赢家。
十六、鹇屬 共12種,我國3種。藍腹鹇爲Ⅰ級,其餘Ⅱ級。
37.黑鹇/Lophura leucomelanos
圖37.1
圖37.2
分布于雲南、西藏。上體黑褐色,背羽具黑紫色金屬光澤;頭頂具黑羽冠,臉部裸皮紅色。
38.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圖38.1
圖38.2 攝于青島野生動物園
廣東省省鳥,分布于華南、華中及西南。上體白色并具黑色紋,下體黑色,尾白而長;頭頂具黑色長羽冠,眼周具紅色裸皮。
晉張華《鳥經》載:"顔色純白,行止閑雅,故名白鹇。"白鹇氣質不俗,古人多有贊譽。又如李白《贈黃山胡公求白鹇》,曰"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鹇。白鹇白如錦,白雪恥容顔",豔羨之情溢于言表。
39.藍腹鹇/Lophura swinhoii
圖39.1
圖39.2
又名藍鹇,僅分布于台灣省,我國特有種。羽冠、上背及中央一對尾羽爲白色,其餘體羽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臉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紅色。
十七、馬雞屬 共4種,我國均産,褐馬雞爲Ⅰ級,其餘Ⅱ級。相似特征之一是"頭頂被黑色短羽,臉部裸出呈紅色,耳羽簇白色"。
40.白馬雞/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圖40
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雲南和甘肅,我國特有種。體羽大都爲白色;尾羽特長,綠藍色,下垂。
41.藏馬雞/Crossoptilon harmani
圖41.1
分布于西藏。體羽主要爲藍灰色;尾藍黑色,向下拖垂。
圖41.2 共19個我國特産種,少了台灣竹雞
注:據2003年《中國雞形目鳥類的現狀與保護對策》一文,藏馬雞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我國特有種,在國外也有少量分布。不過也有人說國外已滅絕。
42.褐馬雞/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圖42.1
分布于山西、河北、陝西和北京,我國特有種。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爲灰黑色;尾羽銀白色,尾羽末端黑而具金屬紫藍色光,中央尾羽向上翹起。
圖42.2 藍翎
古稱"鹖"。《禽經》曰:"鹖,毅鳥也。毅不知死。"故曆代帝王都用褐馬雞的尾羽裝飾武将的帽盔,用以激勵将士,直往赴鬥,雖死不置。清朝時改爲藍翎和花翎,藍翎純爲"鹖"羽,品級較低者戴之。
43.藍馬雞/Crossoptilon auritum
圖43
分布于青海、甘肅、甯夏、四川、西藏、内蒙古,我國特有種。通體藍灰色,中央尾羽向上翹起。
十八、長尾雉屬 共4種,我國均産,全部Ⅰ級。
44.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圖44.1
圖44.2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和貴州,我國特有種。頭灰褐色,頸白色;臉鮮紅色;體羽以栗、白爲主,間有黑、灰色;尾灰(白)色,具栗色斑。
45.黑頸長尾雉/Syrmaticus humiae
圖45.1
、圖45.2
分布于雲南、廣西。頭、頸部呈黑色;臉鮮紅色;兩翅覆羽暗赤栗色而具金屬光澤,綴有銅藍色斑;尾羽白色,具黑色或褐色橫斑。
46.黑長尾雉/Syrmaticus mikado
圖46.1
圖46.2
分布于台灣,我國特有種。通體紫藍色;臉鮮紅色;翅上有一條顯著的白色翅斑;尾甚長,黑色具白色橫斑。
47.白冠長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
圖47.1
圖47.2 攝于青島動物園
圖47.3
分布于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陝西、四川、重慶、甘肅、貴州及雲南,我國特有種。頭頂白色,下有黑色環帶,雙眼後下方有白斑;背部猶如布滿黑邊金色鱗甲;尾羽銀白色,具黑、栗色橫紋。
圖47.4
白冠長尾雉的尾羽之長冠絕天下,最長的一對中央尾羽近2米,吉尼斯世界紀錄(2008年版)紀錄爲240厘米,不負"長尾"之名。過去京劇武生和刀馬旦頭上的羽毛裝飾"翎子",即由其最長的兩支尾羽制作而成(當然現在用的肯定都是替代品)。
十九、錦雞屬 共2種,我國均産,全部Ⅱ級。
48.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
圖48.1
圖48.2
别名金雞,分布于陝西、四川、重慶、貴州、湖北、湖南、廣西、雲南、西藏、甘肅、青海、甯夏和河南,我國特有種。集金黃、濃綠、橙棕、深紅、黑褐及桂黃于一身,設色豔麗,堪稱雉科顔值巅峰,傳說差點兒成爲"國鳥"。
圖48.3
人工飼養條件下出現的特殊色型,英文稱"Yellow Golden Pheasant"。
49.白腹錦雞/Chrysolophus amherstiae
圖49.1 攝于北京動物園
圖49.2
圖49.3
别名銀雞、銅雞,分布于西藏、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總體色調更多藍黑、綠、藍或白,兼有黃、紅色,與紅腹錦雞的熱情似火相比,本種更偏于冷豔。
圖49.4
雉科成員的雜交相對容易,與私生活混亂的鴨科相比亦不遑多讓。2種錦雞在分布重疊區域偶爾會自然雜交,更何況人工飼養條件下,上圖也許就是一隻混血兒。
二十、孔雀雉屬 共8種,我國2種,均爲Ⅰ級。
50.灰孔雀雉/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圖50.1
圖50.2
分布于雲南。全身羽毛黑褐色,上背、翅膀和尾羽端部具紫色或翠綠色金屬光澤的眼狀斑。
51.海南孔雀雉/Polyplectron katsumatae
圖51.1
圖51.2
分布于海南,我國特有種,曾爲灰孔雀雉的亞種。羽色比灰孔雀雉更深,臉部鮮紅。說實話,這兩種身上的眼斑我看着都有些"密恐"的感覺......
二十一、孔雀屬 共2種,我國1種,Ⅰ級。
52.綠孔雀/Pavo muticus
圖52.1
圖52.2
圖52.3
分布于雲南。全身翠綠,前部魚鱗狀,呈輝亮的藍綠色;頭頂有直立冠羽;尾上複羽發達約長1米,端部具眼狀斑,羽枝松散成"尾屏"極爲華麗。雌性無尾屏。
圖52.4 藍孔雀/Pavo cristatus,攝于武漢動物園
藍孔雀與綠孔雀孰美?頗有争議的話題。很多人推崇綠孔雀,認爲綠孔雀更具王者威儀;也有人覺得綠孔雀的頸項猶如魚得了豎鱗病,觀之悚然......我認爲二者各領風騷,無分軒轾,非要論個高低的話,綠孔雀略勝。
二十二、雪鹑屬 僅1種,"三有動物"。注:以下皆爲"三有動物"。
53.雪鹑/Lerwa lerwa
圖53
分布于青藏高原,分布海拔最高的雉類之一。身體布滿黑、白色,或黑、棕色相雜的橫斑,嘴和腳皆呈紅色。
二十三、鹧鸪屬 共5種,我國1種。
54.中華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
圖54
又稱赤姑、花雞、懷南、越雉,分布于長江以南。頭頂黑褐色,眉紋栗色,白色臉頰和喉部間有黑色紋;全身黑色,具白色斑點,肩羽和尾下覆羽栗色。
鹧鸪鳴聲凄切婉轉,恰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此抒寫逐客流人之情,古詩詞中言及鹧鸪者如過江之鲫,不可勝數,如東漢楊孚"鳥象雌雞,自名鹧鸪。其志懷南,不思北徂",如前述白居易、李白的作品,如辛棄疾"江晚正愁餘,深山聞鹧鸪"。著名詞牌《鹧鸪天》亦可證明鹧鸪在古代文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山鹑屬 共3種,我國均産。
55.灰山鹑/Perdix perdix
圖55
56.斑翅山鹑/Perdix dauurica
圖56
灰山鹑分布于新疆西北部,胸前色塊爲栗色;斑翅山鹑分布于青海、東北地區及新疆,甘肅、内蒙古、河北、山西、陝西,胸前色塊爲黑色。
57.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
圖57
分布于青藏高原及相鄰地區。具醒目的白色眉紋和特有的栗色頸圈,上體黑色橫紋密布,下體顯黃白。
二十五、鹌鹑屬 共6種,我國2種。
58.西鹌鹑/Coturnix coturnix
圖58
59.鹌鹑/Coturnix japonica
圖59.1
西鹌鹑繁殖于新疆,在西藏、雲南等地越冬;鹌鹑在我國北部繁殖,遷徙于黃河以南廣大地區。二者的區别......抱歉我看不出來,按下不表。
圖59.2
圖59.3
圖59.4
圖59.5 鬥鹌鹑
我國食用鹌鹑的曆史悠久,《詩經》中就有"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鹑兮"之句;民間曾流行"鬥鹌鹑",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某些地區至今仍有遺風。但作爲一種家禽,鹌鹑最早則是在日本被"招安",大規模馴化始于12世紀。"三有"名錄備注"僅限野外種群"。
二十六、藍胸鹑屬 單種屬。
60.藍胸鹑/Synoicus chinensis
圖60.1
分布于雲南、廣西、廣東、福建和台灣等地。雉科最小成員,體重不足1兩。雄鳥喉部中央具一大型黑斑,胸部藍色,腰部至尾下覆羽栗紫色;雌鳥與普通鹌鹑近似。
圖60.2 蘆丁雞,攝于青島南山市場
圖60.3 蘆丁雞的蛋,攝于青島南山市場
蘆丁雞是藍胸鹑的馴化品種,一度成爲網紅寵物。按照我國法律,并不在合法養殖之列,"三有名錄"未注明"僅限野外種群",《關于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中亦有之,故某寶平台已不再明目張膽出售蘆丁雞,須用其它關鍵詞才能搜索到。
二十七、竹雞屬 共3種,我國均産。
61.棕胸竹雞/Bambusicola fytchii
圖61
分布于雲貴川。體羽多爲深淺不同的棕色,胸栗棕色,兩脅和腹具粗大黑斑。
62.灰胸竹雞/Bambusicola thoracica
圖62
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我國特有種。胸部灰色,下體前部爲栗棕色,漸後轉爲棕黃色,肋具黑褐色斑。
63.台灣竹雞/Bambusicola sonorivox
圖63
分布于台灣,我國特有種,曾爲灰胸竹雞的亞種。臉部至胸部皆灰色;身體大緻呈現褐色,背上有白斑。
二十八、雉屬 共2種,我國1種。
64.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圖64.1 攝于青島動物園
圖64.2 攝于青島動物園
圖64.3
又名雉雞,分布幾乎遍及全國。臉部裸皮紅色,具黑色耳羽簇,有顯著的白色環頸,羽色鮮妍華麗。"三有"名錄中備注"僅限野外種群",養殖供肉用者衆,稱"七彩山雞"。舊時我部營區常見之,疑似附近養殖場逃逸,吃過,并不見佳,我以爲。
韓愈《雉帶箭》詩曰:......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沖人決起百餘尺,紅翎白镞随傾斜。将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堕。此詩作于徐州,按今天之雉科分布,詩中的"雉"應爲環頸雉。即便上溯到韓愈時代的唐朝,多半也是它,其它種的可能性很小。
二十九、火雞和珍珠雞 雞形目爲人類貢獻的家禽,至少還包括這2種。
附1.火雞/Meleagris gallopavo
附1.1
附1.2
附1.3
又名吐绶雞。狀如活鬼,世界上最醜陋的鳥,沒有之一;烤熟好看多了,然味同嚼蠟,報吃。過去與眼斑火雞/M. ocellata組成火雞科,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證實火雞類、松雞類爲雉科的内部演化分支,現歸雉科(雉科表示嫌它倆太醜,不想要)。
附2.盔珠雞/Numida meleagris
附2.1
附2.2
附2.3
俗稱珍珠雞,長相也是一言難盡。聽說全都是如牛肉一般的紅肉,好吃,缺點是活着的時候太吵鬧。能與家雞産生跨科混血兒,擱哺乳動物界就是貓狗生崽,相當炸裂。話說當年我左遷鄉下,頭天進村正趕上幾隻珍珠雞在馬路上穿行,一時恍若置身異國......
三十、Peafowl x Guineafowl
附3
最後以一張斑駁的舊照片結尾吧,"3 year old female Peafowl x Guineafowl Hybrid",孔雀與珍珠雞的雜交後代。你看不清它的容顔,卻能感受到它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