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人工關節集采開标落地已過去三年,客觀而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集采之前,人工髋關節的平均價格是 3.5 萬元,手術總費用接近 10 萬元;集采之後,人工髋關節的平均價格下降到 7000 左右,手術總費用下降至不到 5 萬元。
集采帶來的降價,讓需要替換人工關節的患者直接獲益,但降幅超 80%,失去利潤空間後,進口廠商參與意願走低,國産産品僅憑借性價比短時間内占據大量市場份額,讓不少行業人士擔心,會最終出現以犧牲 " 質量 " 換取 " 數量 " 的局面,導緻醫療器械市場秩序更加混亂。
50 歲的張小利(化名)5 年前發現自己右腿出現行動不便和疼痛的現象,經醫院确診爲右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醫生給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更換人工髋關節。
但在當時,人工髋關節費用約 3-4 萬元,加上住院費、手術費等,整體費用估計超過 5 萬元。張小利隻能忍着疼痛,手術一拖再拖。
" 人工關節集采後,醫生第一時間通知我們,讓我們盡快手術,不要再拖着了。"2022 年 3 月 30 日,張小利在收到消息後,很快就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僅自付了 5000 多元,成功置換了髋關節。
人工關節集采之後,有了更多患者願意手術,張小力隻是其中之一,根據唯醫骨科數據,2018 年,我國髋關節植入量爲 39.65 萬台,膝關節植入量爲 19.16 萬台,人工關節集采落地僅兩年,全國單使用集采人工關節就超 111 萬套。
從 IQVIA 的數據來看,集采後全國人工關節植入手術量增加了不止 20%。
01
高費用将不再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攔路虎
這樣的數據讓無疑讓今年第二輪的人工關節集采結果倍受期待,據國家醫保局官方宣布,本次接續采購共有 6000 多家醫院參加,其中中選産品的價差平均從首輪集采的 2.8 倍縮小至 1.1 倍。
根據公示結果,髋關節産品系統中,合金 - 聚乙烯類的最高中選價格爲 5910 元,最低爲 5610 元;陶瓷 - 聚乙烯類的最高中選價格爲 7117 元,最低爲 6750 元;陶瓷 - 陶瓷類的最高中選價格爲 7987 元,最低爲 7587 元。此外,膝關節産品系統的最高中選價格爲 5434 元,最低爲 4779 元。與首輪集采結果相比,本次接續采購中選價格穩中有降,平均再下降 6% 左右。
◎ 60 歲以上老人 1/8 患骨關節炎,25% 需要髋關節置換,9~13% 需要膝關節置換,骨科集采之後,人工關節使用數量有了很大的增長。/ 圖:銳景視覺
據 39 深呼吸了解,人工關節置換是治療因外傷、運動損傷、退變老化等原因導緻的股骨頭壞死、關節損傷、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夠極大恢複患者關節活動機能,明顯提高生活質量。
然而我國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滲透率仍處于較低水平,以美國爲例,人工集采前,美國膝關節置換滲透率爲 258.7 例 /10 萬人,中國爲 13.5 例 /10 萬人,美國爲中國的 19 倍,導緻滲透率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人工關節價格昂貴。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民族經濟研究室主任姚宇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随着我國老齡化不斷加劇,骨科疾病治療需求持續增加,骨科領域高值醫療器械進入集采勢在必行,國家幹預降價不但減輕了患者的負擔,也提高了關節置換術的可及性,尤其是對于基層患者的覆蓋率會大幅度上升," 以前十幾萬的關節置換手術,現在隻需要幾萬元就能解決,就有了更多患者願意手術。"
02
" 國産替代 " 全面覆蓋後,業績并無起色
一個不會被改變的趨勢是:随着集采進入 " 常态化 "、" 制度化 " 的發展階段,國内人工關節行業洗牌持續進行在所難免。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既定事實是,外資在集采中,逐步出局。在 2021 年第一次集采之前,施樂輝、強生、捷邁等進口品牌占據了國内超過 70% 的市場份額,雖然國産品牌價格更加優惠,但兩者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患者無疑更傾向于選擇技術發展成熟、口碑和服務都更有保障的進口産品。
但從此次集采中,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進口廠商因爲要顧及全球價格體系,集采價受掣肘,所以參與意願在走低,國産品牌在集采中的比例占到了 72%。獲得醫療機構報量居前的均是國産企業,而捷邁、強生、史賽克等外企報量墊底。
◎ 中國人工關節生産企業已通過集采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市場話語權。/ 圖:123rf
很多人不理解,爲何都是國産品牌在集采中選擇大幅度降價?其實很好理解,這是因爲海外品牌有先發優勢,率先建立了一道固若金湯的競争壁壘,這種競争壁壘不單單體現在技術上,還來源于多年來形成的隐形品牌優勢和專家信任度,國産品牌想到突破這道壁壘,不僅需要長年 " 跨越式 " 的技術領先,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在無法預測未來市場時,國産品牌當然不敢輕舉妄動。
而集采的出現,則讓國産品牌看到了良機,可以通過 " 以價換量 " 迅速打開市場,加速推動人工關節的國産替代。
不過國産廠商雖然借着集采的東風快速提高了市占率,但犧牲價格後帶來的風險一直存在,從這兩年的業績表現來看,人工關節并沒有像其它醫療器械進集采後給國産廠家帶來紅利。
春立醫療是國内人工關節龍頭公司,在經曆 2017-2021 年營收從 3 億元提高到 11.08 億元的高速增長後,進入集采後,關節類假體産品生産量和銷售量分别增長 82.08% 及 63.06%,但 2022 年開始連續兩年陷入營收個位數增長且淨利潤下滑的境地。
産品線更廣泛的威高骨科業績下滑更加誇張,2021-2023 年營收分别爲 21.54 億元、18.48 億元和 12.84 億元;同期淨利潤爲 6.9 億元、5.44 億元和 1.08 億元。
" 賠本賺吆喝 " 在資本市場肯定無法長久,這也是目前人工關節國産品牌急需解決的最大痛點。
03
大幅降價後,患者擔心質量誰來保障?
人工關節 " 打折 " 還隻是集采帶來的表象,更深層次是行業人士擔憂中選産品的質量和治療效果是否也會出現相應 " 打折 "。
人工關節耗材包括由髋臼、股骨柄、股骨頭組成的全髋關節假體和由股骨髁、胫骨托、胫骨襯墊、髌骨組成的全膝關節假體。材料、固定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導緻價格差距很大,更關鍵的是不少核心技術依然是被國外廠商所壟斷。
如何保障中選産品的質量和治療效果?大量的 " 平價 " 産品進入集采後,患者心中可能會産生質量疑問,39 深呼吸在調研中發現,确實有少數患者會因爲價格太低而産生顧慮,部分人工關節降價後僅 2000 多元,但是幾乎要在體内植入一輩子。
◎ 對于患者而言,市場格局的變化并不那麽重要,其最關心的還是集采之後關節産品質量有無保障,供應量是否充足。/ 圖:圖蟲創意
不同于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有藥品質量和療效有一緻性評價做基礎,但醫用耗材并沒有如此權威的依據。缺乏權威的質量評價标準,是醫用耗材和藥品在集采上最大的區别之一,也是高值醫用耗材帶量采購的難點之一。
如果質量得不到保障!帶來的就是人工關節翻修手術的增加,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蔡道章介紹,人工關節翻修手術是骨科領域代表性的疑難複雜疾病診治技術,是對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出現問題的患者,進行再次手術。
目前每年全國近 100 萬例患者需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其中人工關節翻修手術占 20%,且逐年增加。
人工關節翻修手術技術要求嚴苛,圍術期管理難度大,嚴重并發症發生幾率高,手術失敗率高,失敗後緻殘率高,且所需醫療費用高昂,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嚴重經濟負擔。
另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對伴随服務的需求較強,除了産品的配送、消毒等基本服務,更重要的是手術現場的産品使用指導,以确保各個組件應用的準确性。目前絕大多數醫療機構需要企業提供伴随服務,包括協助組裝工具、進行必要的工具使用指導、對醫療機構進行工具操作培訓等。帶量采購之前,人工關節産品的利潤率高,伴随服務均是由企業免費提供。帶量采購以後,面對産品價格大幅降低後企業免費提供伴随服務的積極性也在降低,勢必會影響臨床的使用。
人工關節集采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集采降價後,沒有了灰色空間,醫生對這類患者的治療選擇可能會有些改變。" 因爲在當下激勵機制下,部分醫生多做或少做一場手術的收入差别并不大,與收益不構成相關性,就會導緻多做不如少做,以及部分醫生可能會傾向于挑選簡單的手術,畢竟做的手術難度大、數量多的話,就意味着要承擔更多手術風險。" 行業人士說道。
三年集采,留給人工關節企業的即是機會也是風險,誰能保障穩定的産品性能質量、靈活的渠道流通政策和較高的性價比,誰就是這場博弈中的最後 " 幸運兒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除專家外均爲化名)
作者|王慧明
排版|深深
封面|銳景視覺
首圖|全景視覺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