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整個港股市場哀鴻遍野,恒生指數跌回了 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前的高點,備受矚目的恒生科技指數年中短暫步入技術性牛市後,很快由漲轉跌,全年下跌 8.83%。
雖然不乏基金經理南下抄底,但打出的子彈卻如泥牛入海,明星雲集的騰訊控股全年微跌 6.34%,美團更具港股的淩厲風範,全年一路東南,下跌了超過 53.12%。由于更易受到地緣等因素影響,情緒的風一吹,流動性更好的大白馬往往先祭天,導緻很多南下的投資者甚至有一種「港股幾乎完全不在乎基本面是什麽」的絕望。
但是,堅挺的小米成爲了這種借口的反例:隻要能找到增長點,搞基本面也有阿爾法。
憑借着高端産品小米 14 系列的好評如潮,去年 12 月份小米手機國内銷量成功超越蘋果,成爲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同時伴随公司在海外市場如中東、拉美等地區的勢如破竹,2023 年全年小米手機銷量逆勢增長,毛利潤率也大幅提高,支撐着公司股價不斷走強,2023 年上漲 42.60%。
遺憾的是,翻開重倉小米的基金名單,卻鮮有選股型基金經理的身影,少有的幾個主觀基金經理如廣發的劉彬、中歐的錢亞風雲也隻是在四季度姗姗來遲。反倒是一衆被動配置的指數型基金将小米這一年的漲幅收入囊中。
踏空小米之後,二級市場對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也屬于旁觀的熱鬧大于參與的熱情。
54 歲的雷軍站在台上連講三個小時小米在電動車領域的自研技術與領先布局之後,發布會當天成爲了小米股價的階段性高點。會場之外,中國新能源車行業早已卷得刺刀見紅;股市之内,投資者信心在新年到來之後悲觀更甚;疊加 Su7 遲遲沒有公布售價,被坊間不斷猜測與解讀,小米股價在一個月内又補跌了 20%。
在如今投資者們試圖用股息率來作爲安全邊際的市場環境裏,成長投資,尤其是一家中國本土企業的持續成長,似乎并不是一種讨巧的叙事。更何況,小米一邊要面臨智能手機行業性的見頂困境,一邊要反擊在電動汽車領域沒有先發優勢的質疑。
但真正唏噓的事情是,當年基金經理們高喊「買企業就是買企業家精神」的精神氣早就被打趴在動辄四五十的回撤面前,恁是雷軍帶着小米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關口,感動之餘的基金經理們,到了實盤上,卻多少還是顫顫巍巍。
然後,在尋求安全與分紅的道路上,倒向諸如中移動這樣坐擁穩定現金流的「央企賣水人」。
激情燃燒的歲月
巴菲特評斷一家公司企業價值的方法,是常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假設我有足夠的資金與人才時,我願不願意和這家公司競争。」
他說這句話的背景,是向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解釋自己爲什麽要投資内布拉斯加家具店。顯然不是因爲賣家具是多麽性感的生意,而在于白手起家的 B 夫人,是他「情願和大灰熊摔跤,也不願與之競争的企業家」。
從那之後,巴菲特與 B 夫人的故事,就常常被中國的價值投資者們援引爲「選企業就是選企業家的」經典。
要說白手起家,論活力與才華,雷軍的履曆也不可謂不驚豔。虎撲評分區之前搞過一個「知名企業家」分賽場,雷軍以 9.7 的高分位居榜首,更有人激情留言「雷軍代表了普通人能達到的極限」。
隻不過,這個「普通」的門檻并不太普通。
學生時代,雷軍以高考狀元身份入學武大,僅用兩年時間修完全部學分,編寫的程序直接被寫進新生教材;工作之後,以金山軟件總經理的身份帶領公司成功上市,卻又很快功成身退;轉做天使投資人,又連續四年入選「投資界 TOP100」。
2007 年,38 歲的雷軍選擇離開了自己一手推進港交所的金山軟件,在此之前他的職位是金山軟件 CEO 并且早在 2004 年出售卓越網時就已實現财務自由。彼時雷軍離職的原因是認爲自己「一事無成」。
這倒不是「凡爾賽」,從大學時期讀到《矽谷之火》開始,雷軍就一直期望「辦一個偉大的公司,做一些偉大的事情」,但委身于辦公軟件賽道、處處受到微軟限制的金山軟件顯然無法承載這一夢想。
而 2007 年這個時點,也正是「矽谷之火」再度點燃,智能機行業逐漸開始燒得滾燙的一個裏程碑式節點。
這一年的新年剛過,喬布斯就在 MacWorld Expo 上展示了第一代 iPhone。盡管它并沒有那麽完美,以至于工程師們必須要準備多台手機來保證發布會順利進行,但這并不妨礙喬布斯在主題演講時開創「遙遙領先」的話術先河:「iPhone 是一款革命性的神奇産品,比任何其他手機都領先五年 [ 15 ] 」。
2007 年 1 月 9 日,喬布斯在 MacWorld Expo 上展示了第一代 iPhone
嗅覺敏銳的人,在見到 iPhone 的第一眼,就會立馬感知到一場「颠覆性創新」的到來——同年 6 月,蘋果和谷歌相繼開發出了新的手機操作系統,也就是 iOS 前身「iPhone runs OS X」以及「Android 1.0」問世,并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明争暗鬥。
此時的雷軍也表現出了一個兩年修完計算機專業所有學分的「普通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商業素養:把創業的方向瞄準在了爆發前夜的智能手機上。
盡管彼時的國内手機市場,食物鏈頂端由諾基亞、摩托羅拉以及三星等國際巨頭牢牢把控,産品享受着高額溢價,國産機代表「中華酷聯」還在依靠運營商補貼出貨,在他們之外則是鋪天蓋地的山寨機。但用後視鏡來看,這一切都會随着 iPhone4 的問世,化作時代眼淚而揮發殆盡。
在 2020 年小米十周年的公開演講中,雷軍對當時的想法有過非常凝煉的總結,「用互聯網模式來做手機,把軟件、硬件和互聯網融爲一體,就可以另辟蹊徑,降維攻擊 [ 1 ] 」。
當然,人們更喜歡他另一句通俗易懂的名言:「站在台風口,一頭豬都能飛起來。」
2010 年小米成立之後,以基于用戶反饋深度定制的操作系統 MIUI 爲起點,迅速積累了一批發燒友爲主體的「米粉」。一年之後發布的第一代小米手機 M1,藉由原摩托羅拉團隊打造的極緻性能,結合互聯網銷售降低渠道費用,定價遠低于同配置其他品牌智能機,成功引爆市場,并吹響了國産機向國際巨頭沖鋒的号角。
其後的幾年裏,伴随着全球智能機滲透率從 15% 提升到 70%,小米手機銷量快速提升,僅用三年時間即登頂全國手機出貨量排行榜第一,并在 2018 年 7 月成爲港股第一家采用雙重股權結構上市的科創企業。
在上市公開信中,雷軍提到,「巨大的成功同樣屬于一路上信任小米、支持小米的投資者。比如,最早期的 VC,第一筆 500 萬美元投資,今天的回報高達 866 倍!」
上市豪華親友圈
種種迹象表明,雷軍提到的這個大赢家是晨興資本(現已改名五源資本)。
晨興資本創始合夥人劉芹與雷軍相識于 2003 年,在他看來,雷軍「10 年前就一直在思考與捕捉移動互聯網的機遇」,所以,劉芹開玩笑說自己一直在等雷軍的電話,甚至到了「晚上睡不着覺」的地步。
小米官方授權傳記《一往無前》中記載,2010 年年初的一天晚上,兩人打了一通長達 12 個小時的電話,劉芹當即确定了自己的天使投資意向——晨興資本将爲雷軍新創公司提供第一筆風險投資,投資金額爲 500 萬美元 [ 2 ] 。
随後晨興資本連續領投小米前三輪融資和少量 E 輪融資。劉芹曾說,他把一期 1.5 億美元基金的約 45% 押注了小米,如按小米 IPO 定價市值 550 億美元計算,晨興資本持股 17.19% 市值達到近 95 億美元,總投資回報近 200 倍 [ 3 ] 。
多年以後,劉芹将自己的投資感悟歸納爲一條「簡潔而優美的原則」:「隻花時間在值得的方向和優秀的創業者身上,成爲最理解他們的人,全力以赴地幫助他們。」
當然,小米的崛起之路也非一帆風順,2016 年甚至曾面臨生死存亡。
在前一年上海财經大學舉辦的一次論壇上,著名财經作家吳曉波曾經斷言:小米新發的紅利已在 2015 年吃完,雷軍危險了。
他指出,小米靠意識形态獲得了一個先發優勢卡位,接下來考驗的是長跑能力。而「長跑能力是技術核心開發能力,你現在講故事别人都會講。我認爲到一定地步以後,不再是講故事的階段,是一個核心的部分 [ 4 ] 。」
誰料竟一語成谶,在 2014-2015 年蟬聯中國智能機銷量冠軍之後,2016 年小米突然深陷危機,外部被 OV 圍剿的同時,内部供應鏈也出了問題,當年手機銷量較 2015 年下跌 36%。
事後,雷軍向媒體坦誠,「手機公司一旦下滑就是一條不歸路。」因爲,整個手機工業高度依賴于全球供應鏈和全球産業鏈,一旦走下坡路,牆倒衆人推,所有的資源和緊缺的東西都沒了 [ 5 ] 。
在這危急時刻,雷軍選擇壯士斷腕,撤換了時任供應鏈負責人的聯合創始人周光平,親自出馬接管供應鏈,其後四次前往三星總部,爲此前供應鏈團隊的傲慢緻歉。
除此以外,通過聯合生态鏈企業打造小米之家,補課線下渠道,同時将小米模式向印度市場複制,提升海外銷量,小米才得以成功渡過危機。
2017 年,小米手機銷量突破新高,成爲全球首家銷量下滑後還能成功逆轉的手機企業,而當年 4 月份發布的小米 6 系列也成爲了第一代「釘子戶」,五年後雷軍在微博發起投票時,小米 6 仍然以 2 萬人的投票數當選米粉最喜歡的一部手機。
重生之後的小米也成功獲得了吳曉波的倒戈。
早年曾做過一起長視頻論述《我爲什麽從來不炒股》的吳曉波,在小米上市前夕特意開了股票賬戶認購 20 萬美元的小米股票,并且用文章标題向雷軍「深情告白」:「親愛的雷軍,你可要對得起我的 20 萬美元。」
不僅如此,在上市前夕緻公司全員公開信裏,雷軍寫道:「有十幾萬的投資者積極參與認購了小米的股票,包括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等行業領袖。」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則通過朋友圈表示,自己已經通過二級市場買入并擁有超過一億美元的小米股票。
隻是消費電子行業,總是起起落落。小米的股東們,在陪伴「企業家精神」的道路上也是走得磕磕碰碰。
勇闖高端價格關
事不遂人願,上市當天,小米尴尬地成爲了「年輕人第一支破發股」。
小米上市前夕,全球智能機滲透率早已突破 75%,行業增速進入平台期,存量模式下同質化嚴重的中低端産品陷入價格競争,高端産品在 2018 年前後成爲了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市場給估值的核心前提。但這恰恰是小米的軟肋。
畢竟,由低往高走,從來都是商業模式裏最困難的一條路徑。
茅台可以放低身段,用雪糕和咖啡,讓年輕人用兩位數的價格品嘗第一口醬香,仍舊不影響飛天頂着白酒價格的天花闆繼續漲價;但波司登剛把羽絨服賣上五位數,營收增速就降到個位數以下,市值一年腰斬。
小米因「性價比」異軍突起,公司上市前甚至公開承諾「小米硬件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 5%」,但現在這也恰恰成了其高端之路的掣肘。
市場也選擇用腳投票,小米上市前一度傳出 2000 億美元估值,最後卻從 1000 億美元一路下滑到了 550 億,盡管如此,在上市當天股價還是直接破發,雷軍與幾位高管羞愧地躲進港交所的一個雜物間,以避開堵在門口的媒體。雷軍倒是不氣餒,還給投資人做了心理按摩:「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
隻是此後一年多,小米股價一路下跌,即使 2019 年入選世界 500 強榜單成爲曆史上最年輕的 500 強公司,也未能挽救股價頹勢。
在這段灰暗的日子裏,小米内部關于是否應該沖擊高端也曾有過争執,雷軍反複勸大家,「隻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們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赢得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 6 ] 」,最終才達成共識。
而小米沖擊高端的開山之作是 2020 年發布的小米 10,據雷軍分享,當時公司不惜一切代價,細心打磨了所有細節,導緻成本飙升,「要想做到不虧損,就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定價必須過 4000 元,銷量也必須過 200 萬台 [ 7 ] 」。
2020 年除夕前後,新冠疫情的肆虐已經注定要打亂所有人的人生,但小米 10 發布會在 2 月初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依然如期舉行,盡管産品起售價 3999,但仍獲得了空前成功,首發 1 分鍾即突破了 2 億銷售額。
受沖擊高端開門紅刺激,小米股票也開啓了上市之後第一次主升浪,而這一次,弄潮兒變成了公募。
最先登場的是睿遠基金趙楓。
作爲輾轉公私募戰場超 20 年的老将,2020 年 2 月發行的現象級基金睿遠均衡價值是趙楓回歸公募首秀,而從第一份定期報告披露情況來看,小米集團正是其首批建倉股之一,也是持倉中少有的互聯網公司,并且一度升至第一大持倉。
在當年的基金年報中,趙楓總結認爲,買企業的核心是買企業家精神,因爲所有護城河都不是永久的,隻有進取的企業家才能維系企業的長期競争力。
在其看來,企業家精神「包括了企業家對其産品和服務品質無止境的追求,對市場和競争變化的敏銳和遠見,對提升競争力長期不懈的投入,對機會來臨時勇于下注的決心和勇氣,對企業價值觀、文化和組織建設的理解和堅持等等。」
而趙楓對基金經理這份工作的理解,就是「尋找、辨别并不斷跟蹤這些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争取能夠與這些優秀企業和企業家同行 [ 9 ] 」。
相比于趙楓幾乎買在起漲點,時任鵬華匠心精選基金經理的王宗合姗姗來遲,直到 2020 年末小米集團才出現在其前十大重倉之列,但是卻後來居上,王宗合持股數量一舉達到了趙楓的兩倍多。
無
獨有偶,在此前接受采訪時,王宗合也曾表述過對企業家的看重,不過優先級排在了行業和商業模式之後。
在王宗合眼中,「企業本身是人組成的一個組織,而這個組織的基因來自于企業家。他給企業創造了組織,創造了文化,創造了制度,創造了商業模式,創造了是不是能在這個産業中不斷去創造價值的最核心的,所以我們希望企業家都很有企業家精神。」
隻不過,就在所有人都開始暢想小米的光明未來時,另外一件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卻打斷了小米股價的上升趨勢,并倒逼公司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丢掉那份退休計劃
2021 年 1 月 15 日 9 點,港交所集合競價甫一開盤,小米集團股價即從 -9.65% 快速下探到 -14.65%,直到 9 點 10 分之後才略有回升,之後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終以 -11.18% 開盤,當天市值蒸發超 800 億港币。
導緻小米股價大幅下跌的罪魁禍首,是早些時候美國國防部的一紙文件,将小米以及另外 8 家中國企業列入了「涉軍企業」名單。
一年半以後,雷軍在接受央視《雲頂對話》欄目采訪時,回憶起了這段至暗時刻:在被列入黑名單之後,小米緊急召開了一個董事會,聊到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小米不能再造手機,那麽小米該造什麽?公司的三四萬員工該怎麽辦?
此時,智能電動車進入了雷軍的視野。
根據雷軍分享,一開始他對小米造車十分抗拒。因爲在他看來隻有專注才能把事情做好,而彼時小米的手機業務蒸蒸日上,一度提出了「三年全國第一」、「三年全球第一」等口号。
事實上,走通手機高端化,是小米上市後一個關鍵的分水嶺。此後整個 2020 年的上漲,讓小米股價最高曾觸及 35.90 元,兌現了上市當晚雷軍「要讓 IPO 的投資者至少賺一倍」的承諾,如釋重負的雷軍甚至已經在考慮退休時間并制定好了計劃時間表。
但 2021 年初做了一番調研之後,雷軍才猛然發現——小米造車,迫在眉睫。事實擺在眼前,智能電動車已經取代智能手機成爲了前沿科技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投資界最大的風口,這意味着「它可以獲得足夠的注意力、極其廉價的資本和足夠豐富的人才」。
小米不造車就隻能等着新勢力形成人才虹吸,導緻小米早晚無人可用,走向沒落。
「
想成爲一家偉大的公司,一定得跟着風走
」,丢掉退休計劃的雷軍再度披挂上陣,一如其在 21 年 3 月底小米官宣造車時所言,「小米汽車是我人生之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爲小米汽車而戰 [ 12 ] 。」
也恰恰是在這個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小米股票的總數量達到峰值,雖然小米很快就被移出「黑名單」,但是伴随着 5G 換機潮預期落空以及互聯網行業步入寒冬,基金經理們紛紛離去。
看重企業家精神的趙楓,也在 21 年四季度清倉了其持有的全部小米股票,之後的基金年報中,他隐晦的提到,「伴随行業需求增長放緩,如果缺乏新的增長業務,很多大企業或者步入周期波動,或者出現衰退。隻有少數大企業能夠挑戰熵增,通過持續的組織和業務創新開發新的增長領域。」
雖然他同時表示——新能源和智能電動車「兩個新興領域是非常長期的投資機會」,但似乎已經不再認爲,雷軍能夠幫助小米穿越智能手機和智能電動車兩大行業之間的鴻溝。
一位私募基金經理曾經告訴遠川,「智能電動車其實是一種嶄新的産業生态。相比傳統的油車或電動車側重嚴謹、精密的生産環節,智能電動車更強調的是軟件與硬件的耦合,它對車企的組織效率提出了一個非常高的挑戰,因爲整個企業的組織架構都需要去兼容軟件人才和硬件人才在理念、文化等方面的沖突。」
這對于以軟件系統 MIUI 起步、同時在智能手機制造領域深耕多年的小米來說,可謂得天獨厚。
隻是面對充滿不确定性的宏觀環境,以及殺成一片紅海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以及尚未公布售價更遑論銷量的小米汽車,如今再翻開重倉小米的基金名單,明星基金經理們早已身影漸遠。
尾聲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的作者彼得 · 德魯克曾經說過:一個企業最大的隐患,就是創新精神的消亡。但創新不是 「天才的閃爍」,而是企業家艱苦工作的結果。
但在這個寒冬裏,二級市場顯然不再貿然相信「企業家精神」的奇迹。
一位挖掘了衆多隐形成長股的公募基金經理告訴遠川,「過去幾年,我最大的一個反思是,很多人能扛過 2022 年的波動,是因爲外部壓力還不夠大,放到 2023 年的大環境裏,企業家再有能力也是白搭,神通不敵天數。」
此話放在如今這個貝塔消失的年代,自有它的道理。但這何嘗又不是悲觀情緒下的一種線性外推?
從消費電子跨界進入汽車行業,小米并非孤例,現在的新能源一哥比亞迪也是由此而來。
早在 2008 年時,從手機電池起家的比亞迪,一邊做着消費電子零部件的生産與組裝,一邊開拓汽車業務,主打車型還是一款山寨豐田花冠的廉價燃油車 F3,純電動汽車還處在講故事階段,無論怎麽看都不符合巴菲特的投資标準,但伯克希爾卻毅然投入 2.3 億美元入股比亞迪。
巴菲特的的搭檔芒格一語道破玄機,「比亞迪的創始人王傳福非常令人敬佩,他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伯克希爾一般不做風險投資,但是比亞迪這家公司非常吸引我們。」
回看小米一路殺進智能手機又打破高端化困境,雷軍也是一位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的企業家。但相信他還能再一次創業成功的重擔,卻從效仿「巴芒」的選股者手上交到了「被動指數型基金」的身上。
「企業家精神」這個詞,對于仍是打工人的基金經理來說,終究是虛無缥缈了一些。業績、薪酬、排名,這些跳動中的數字才是評估這份工作鮮活的證據。
實體的複雜、創新的艱險,并不是他們的工作,那是企業家的生活。
參考資料
[ 1 ] 雷軍演講全文來了:怎麽找人、做産品、創模式,怎麽面對低谷……,中國企業家雜志
[ 2 ] 一往無前,範海濤
[ 3 ] 劉芹沒準快 " 大成 " 了丨底片,投中網
[ 4 ] 吳曉波:小米沒創造曆史,雷軍很危險 | 媒體報道, 上财 MBA 暨 EMBA 校友會
[ 5 ] 小米價值回歸之路 |《财經》特别報道,财經雜志
[ 6 ] 2023 雷軍年度演講全文:成長的經曆和感悟,小米公司
[ 7 ] 新征程|2021 雷軍年度演講全文,小米公司
[ 8 ] 一往無前 | 小米十周年,雷軍公開演講全文,小米商城
[ 9 ] 睿遠均衡價值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2020 年年度報告
[ 10 ] " 國民基金經理 " 王宗合:中國很多産業還在追趕階段,醫藥半導體人工智能等一定會産生很多優秀企業家,華爾街見聞
[ 11 ] 正片上線!央視網專訪雷軍,跟随《雲頂對話》,傾聽雷軍曆經 30 年創業浮沉,穿越多個産業周期的創業思考,央視網視頻号
[ 12 ] 雷軍哽咽:我願押上人生全部聲譽,爲小米汽車而戰!,CSDN
[ 13 ] 都 2024 了,怎麽還給小米造車留了這麽多遙遙領先的機會, 新矽 NewGeek
[ 14 ] The iPhone at 15: Steve Jobs Revealed His Greatest Product in 2007,CNET
作者:張偉棟
編輯:張婕妤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張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