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江楠)年關将至,人們總想吃一些熱乎乎、糯叽叽的小吃。在南京老門東景區外,有這樣一家小吃店,店主是一位 88 歲的老太太,她賣的疊元宵和砂鍋算不上驚豔,但用濃濃的家的味道,溫暖着食客們的胃和心。
小巷深處的小吃店,是家的味道
從地鐵三号線武定門站下車後,在彎彎繞繞的巷子口走了幾分鐘後,記者在巷子盡頭的細高榆樹上,看到一個紅底黃字的招牌—— " 門東阿婆 ",這便是許多人前來打卡的小吃店。
阿婆的小店開在居民樓下,店面和廚房加在一起共二十多平米。為了容納更多的客人,店門外還擺了兩張飯桌。不過相比于不遠處排着長隊的柴火馄饨店,阿婆的生意多少有些冷清。
" 美女來啦,要吃什麼呀?元宵還是砂鍋啊?" 看見還在門口徘徊的記者,一位頭發花白、穿着紅襖的阿婆探出頭來,熱情詢問。記者點了一個三鮮砂鍋後,駝着背的阿婆便忙碌了起來。調湯底、下粉絲、煮豆泡、撒香菜,在小兒子的幫助下,阿婆有條不紊地張羅着一切,麻利而從容。
" 辣油在桌上,是我們自己熬的,試試看啊。" 端上冒着熱氣的砂鍋時,阿婆親切地叮囑着。與尋常砂鍋不同的是,阿婆砂鍋中的雞蛋并不是常見的煎雞蛋,而是一整顆白煮蛋,像極了家裡長輩實在的作風。嗦上一口粉,黃豆醬的濃郁香味彌散開來,不那麼驚豔,但卻很熟悉,是家的味道。
靠着小生意,阿婆養活一家人
阿婆名叫施鳳英,今年 88 歲,她的故事要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講起。阿婆告訴記者,她是在工廠裡遇到了阿公,兩人組建了家庭。遭遇了一些變故後,阿婆和阿公都失業了。為了維持生計,阿婆想盡辦法做小生意賺收入。
阿婆說,那個時候要在家先把蒸兒糕和元宵做好之後,再拖到夫子廟出攤,風雪無阻。" 疊元宵是個費工夫的活,一顆元宵要來回滾四次才行,不然很容易煮散掉。" 阿婆一邊說,一邊演示着疊元宵的動作,一點也不像個年近九旬的老人。
就這樣過了二十多年,阿婆靠着這個生意把孩子們拉扯成人。但到了該享清福的年紀,她仍然閑不下來。" 我習慣了做生意,而且和年輕人聊聊天很開心,經常能碰到帥哥美女。" 說這話的時候,阿婆還調皮地吐了下舌頭,聳了下肩。
隻要房子不拆遷,阿婆就會一直做下去
和阿婆一樣,她的小兒子既利索又熱情,他現在經常回來幫忙。他告訴記者,對于母親來說,現在的生意更像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消遣。" 打從我爸和大哥相繼離世後,我媽多少有些消沉,但做生意能讓她開心不少。" 小兒子說,他母親白天開店,晚上差不多沒人了就關店。帶着孩子的熟人來店裡,母親還會多做一小碗送給人家。小兒子坦言,雖然與老門東景區相距不遠,但由于店面在深巷中,除了慕名而來的年輕人,總的客流量并不多。" 其實我媽現在已經不記賬了,做多少算多少。"
阿婆年紀大了,有沒有考慮關店?小兒子很幹脆地表示 " 沒想過 "。他說,自家做的小吃都是家常味道,好多老客喜歡這一口,這是阿婆堅持下去的動力。現在他也經常在店裡幫忙,店裡賣的小吃他基本都會做。" 隻要房子不拆遷,媽媽和我就會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