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定焦,作者|溫故、星星、翰墨、布魯斯、向園,編輯|向園
最近,因爲圍觀知名商業咨詢顧問劉潤的年度演講,很多人對 " 企業咨詢師 " 這一行産生了好奇。
有的老闆認爲,商業咨詢顧問視角高于企業,能幫企業提升公司戰略、彌補市場短闆;但也有聲音認爲,市面上有大批專業能力不行、濫竽充數的 " 咨詢顧問 "。
實際上,商業咨詢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同的咨詢顧問、不同的企業,對咨詢的認知和預期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很多人搞不清咨詢、顧問和培訓的差别。這是外界對商業咨詢顧問評價不一的原因之一。
讓 " 企業咨詢師 " 追捧與争議同在的另一方面原因,正是短視頻平台上刷爆的各類 IP。其中不乏專業的商業咨詢 IP,但是,把商業講得像相聲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 " 導師 ",也大有人在。
這場關于 " 企業咨詢師 " 的讨論還在繼續。「定焦」找到了五位請過商業咨詢顧問的經營者以及咨詢行業的從業者,來講講他們眼中的商業咨詢。
一位 " 創二代 " 認爲,找 " 外援 " 有必要,但一定要務實,他找過一位曾任營銷總監的咨詢顧問,他認爲,比大型的咨詢公司更實用。一位廣告行業企業主表示,市場對咨詢顧問評價不太好,不能全怪 " 咨詢師 ",還要看看企業執行落地了多少。但也有一位快消行業從業者稱,公司花了 200 萬請咨詢顧問,可是給出的方案過于理想化,落地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最終沒有采納咨詢建議。
對此,兩位咨詢行業從業者均表示,企業不要對咨詢顧問抱有不切實際的預期:顧問不能讓企業起死回生,隻能解決特定的問題;尤其是小微企業,反而會因爲想更快見到效果,被一些機會主義的機構 " 割韭菜 "。
以下是他們的故事和看法。
顧問對公司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羅鴻飛 | 北方某城市 家具行業
我們公司選擇從外部請咨詢顧問,是爲了彌補自身短闆。
我屬于創二代,當年從父親手中接過公司生意時,我對商業的理解還不是很深。自己摸索這些年,公司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發展的壓力也不小。一方面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争,另一方面公司要轉型,要更适應當今的市場環境。
六年前,公司發展遇到瓶頸,當時我就覺得,特别需要有一個人來幫助我做一些工作,尤其是在戰略和市場方面。光靠自己琢磨,是很難有進展的。
最後選的這位顧問,曾任一家公司的營銷總監,經驗非常豐富,後來自己出來創業,給一些中小民營企業做咨詢。他最擅長的是營銷,同時對産品也很了解,因爲營銷跟産品一定是挂鈎的。
他給我們公司做全案營銷,每個月來一次公司,一次待一周左右,交通食宿全包,一年費用十多萬元。另外,如果公司業績好,會有額外的報酬。他同時還在其他公司做顧問,我們公司是他服務的客戶之一。
我們這種合作形式的自由度比較大,但非常務實。我要求他深度參與公司業務,而不隻是出出方案講講課,公司的核心數據我都會給他看,然後我們一起整理思路,分析問題,以确定公司戰略和營銷策略。
之前我也接觸過大型的咨詢公司,他們看起來很專業,方案做得很細緻,還有一些針對性的課程和培訓,但我覺得很多東西落不了地。感覺那些咨詢方案都是一個模闆,每次換一下公司名稱就可以繼續用。如果公司完全按咨詢方案去做,那公司就完了。
我們的這位顧問,一切都跟着業務走。比如在銷售方面,他幫我重新梳理了公司的銷售體系,把銷售團隊管起來,确立了明确的管理制度。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還調整了公司的産品結構,确立新的産品線,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對我思維方式的轉變帶來的影響。包括如何制定戰略,如何看待市場,如何做管理,這種影響短期内不會在業務上有所體現,但量變引起質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認爲作爲一家創業公司的 CEO,最重要的任務是确定公司戰略,明确思路,做好管理,這很考驗認知能力,當然經驗也很重要。每位 CEO 都不可避免會有短闆,要補齊短闆,要麽找到能力互補的合夥人,要麽就找外援。歸根到底,CEO 的思維要領先公司的發展。
一定要務實,業務導向。那種看起來很花哨的培訓課程,也許的确是基于很深刻的行業認知,但你如果想通過它來提升業績,或者對公司整體面貌有全新的改變,我覺得不現實。
咨詢顧問最核心的能力,是高于企業的視角
@方傑 | 北方某城市 廣告行業
我之前請過一個咨詢顧問,當時公司是個不到十人的初創團隊,但業務做得很不錯,接了很多大客戶的單子,很多朋友也跟我說,可以考慮擴大公司規模。
因爲心裏一直有這個想法,某次和朋友聊天,他說自己恰好認識這方面的人,對方的背景是某投資公司經理,幫很多大公司做過這方面的規劃。
幾次見面我們聊得都很投緣,别看對方是個 90 後,但很成熟穩重,所以順利達成了合作,期限爲一年。
在這一年期間,這位顧問會參與到公司的方方面面。比如大方向上,會建議把公司品牌樹立起來,内部做好員工規範。他也會參加我們的周會、季度會、半年會。
這段時間,公司内外發生了很大改變,比如更換了公司 Logo,但更重要的是,整體從以前偏感性、靠直覺的工作方式,變得規範化了。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套還算比較完備的工作方法,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在咨詢這段期間内,搭建起了我們在投标、招聘、日常管理上的第一版标準化流程。
我覺得咨詢顧問最核心的能力是高于企業的視角,和提出并推進解決方案的能力,包括咨詢顧問的一些工作方法和投資視角,也給我個人帶來了很多啓發。
現在很多人覺得咨詢顧問有些 " 虛 ",原因可能有這樣四個方面。
一是這個行業确實評判标準不太清晰,一個企業的成功或失敗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無法靠一些确定的東西看出咨詢師的水平;二是很多時候我們用錯了咨詢,咨詢是給到視野、方法論、提核心點的(偶爾救火),真正核心執行的還是企業的管理團隊;三是執行力問題,咨詢顧問給到的建議公司是否能執行,執行率又能達到百分之多少;四是水土不服問題,咨詢顧問的經驗和方法一般是行業通用方法,落實到具體某家公司裏,還是需要大家根據自身情況調整。
我雖然覺得咨詢顧問不虛,但也建議大家,要分行業、分公司、分階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判斷自己現階段到底需不需要求助咨詢顧問。
比如,如果隻是公司内部遇到了一些問題,可能咨詢行業裏做得好的前輩,效果比找專門的商業咨詢更好。但如果公司即将改變階段,當營業額從一個量級想向下一量級躍升,卻遇到了瓶頸,可能就需要咨詢顧問這類人。
不過,公司并不是找了咨詢顧問,就能萬事大吉。
作爲老闆也要想清楚幾個事情。公司下一階段要達成的目标是什麽(不能是虛的,得是可衡量可執行可調整的)?你需要咨詢顧問爲企業附加什麽價值 ?你究竟要找的是哪種咨詢顧問,而你作爲企業主可以信任他到什麽程度 ?以及結果驗證,雙方的合作到什麽程度要即時止損,或者加深合作。這樣咨詢顧問的價值才能夠發揮出來。
200 萬花得不值,但至少嘗試過才會心安
@魯平 | 上海快消行業
我們公司在疫情期間遇到了增長和轉型的難題,于是抱着 " 貴就是好 "" 花錢買經驗 " 的想法,老闆花 200 萬找了一家比較知名的商業咨詢顧問公司。
當時,整個公司面臨着外部和内部環境的雙重挑戰。我們品牌的銷售渠道,此前都專注在傳統電商平台,疫情期間規模有所萎縮,需要探索新渠道。同時内部的人才架構體系過于成熟,已經不太能夠适應市場現狀了。
爲了尋找一些外部的新聲音和新血液,我們抱着試試看的心态做了這個決定,同時希望能夠鏈接到咨詢顧問公司的客戶資源和行業資源。
這個事情裏裏外外忙活了大半年。最開始的一兩個月,對方爲了全方位地了解企業的信息,跟每個部門的 Leader 和核心員工都進行了交流。基于這些信息,對方列出了企業的一些問題,并着手開始進行整體戰略的定位工作。第三個月,我們會配合顧問團隊到一線進行用戶調研,上到供應商、大客戶,下到門店和外包團隊等,又花去了近兩個月的時間。
所有的基礎信息收集完之後,接下來,就是不停開會确定方向和 PPT 内容,反複修改了幾次之後,我們覺得還是有所欠缺,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
客觀來說,他們專業咨詢機構的能力其實都具備了,關鍵在于這家咨詢顧問公司對我們的行業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如我們自己深入,同時一些企業内部的問題,對方也無法完全看清。
雙重的影響導緻對方在調研之後,給出的方案過于理想化,而不能解決我們想在未來三年破局的目标。按照他們的想法,落地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我們最後沒有采納他們的咨詢建議。
這一單花了我們近 200 萬元,公司不光花了錢,還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對于最後這個結果,覺得有些不值。而且最終對方的資源,我們也沒有完全用到。
不過,後來想想,我也能理解。一般做戰略咨詢,最主要的方法論之一就是對标分析,小公司個體戶其實很容易找到頭部企業的閃光點,結合自己的資源和目标等等做決定,收益比較大,但我們這樣的大企業,可能更難定位,回報也更難預測。
但即使這樣,還是得努力去做,爲了企業的未來,老闆們總會願意付出,如果最後發現不值,及時止損就行了。
不過,現在咨詢顧問行業也有一個新趨勢,就是顧問方需要越來越懂客戶具體做的東西,越來越細分。以前行情好的時候哪怕隻講大道理,不管落地程度都能賺錢,現在行情不好了,可能請顧問之前,大家内部都讨論過了,如果沒有具體的亮眼的新方案出來,都不再願意買單。
顧問不能讓企業起死回生,隻能解決特定的問題
@老江 | 咨詢行業從業者 上海
商業咨詢的形式有很多種,有的顧問是整案交付,做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案出來,還有的主要是給企業提建議,同時幫老闆鏈接資源。我做的是運營管理顧問兼執行。
我一般首先是幫企業做 " 診斷 ",判斷一件事能不能幹。其次是執行,有時候我要直接上手調整,甚至裁員,按照我的方案幫企業把團隊帶出來。我的服務周期一般是半年左右,可以同時服務 3-4 家公司,一個月收費一兩萬元。
我曾經服務了一個劇院的運營管理項目,當時他們整個劇院幾乎癱瘓了,離職的人比較多,剩下的人不知道該怎麽幹活,招人又招不到。我去了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培訓,第二是優化流程。本來那個劇場進場時要排隊半個小時,優化完流程以後隻要五分鍾。優化之後也不需要請以前那麽多保安,成本下降了 20%。
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個工廠,老闆在糾結要發展還是要裁員。我首先做的是市場分析,之後給他的建議是,因爲經營成本太高,需要裁掉一半的人,用剩下的人來發展,我還幫他列了裁員名單。第二是設計激勵機制,第三就是讓老闆去考慮這個業務的其他收益點。
商業顧問有很多坑,比如有的顧問給自己加了很多 title,但很多經曆沒法從旁驗證,很多時候都是虛的,不代表他的能力,比如大廠的 P9、P10;還有的顧問以前的經曆和所服務公司的領域不一緻,過于泛的商業咨詢,價值不大;也有咨詢顧問用一套方法論去硬套在絕大多數模式上,實際上應該是去分析對應的企業有什麽問題來出方案。
還有一些人就是出來招搖撞騙的,基本上隻能陪老闆喝茶,緩解老闆的焦慮,同時帶着老闆混混圈子,認識點人。當然了有的坑還可能是因爲老闆過于不切實際,想求一個靈丹妙藥,病急亂投醫。
很多老闆會寄希望于商業咨詢顧問,是因爲盲目相信所謂的外部資源跟外部力量,實際上,鼓吹視野、格局,最終也隻是認識了一些有資源的人,但是自己沒有強到能給對方産生交易價值的時候,認識了高端資源也留不住。
我認爲企業可以找商業顧問的情況有:第一,創始人個人的認知需要突破,需要提高眼界的時候,但這個替代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讀 EMBA,第二,公司的主業是穩定的,但達到平台期了,想要突破瓶頸,提高舊業務或者想要開拓新業務的時候。
如果是公司還在虧損,指望商業顧問讓企業起死回生,大概率是實現不了的。比如一個公司的産品不行或者營銷不行或當時的市場環境不行,自己沒有優勢,商業顧問也很難解決,甚至,花完這筆錢還可能加速公司死亡。
我遇到一上來就讓帶銷量、漲業績項目一般都不接,有的企業長時間虧損,本來就快死了,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四處奔走,這種大部分救不回來了。
我認爲企業找顧問的時候先要清楚是讓這個人做什麽,是診斷還是執行,這兩項不一定要由一個人來完成,先診斷清楚問題,再針對性地去解決。比如如果銷售不行,找專業的人做銷售培訓,管理不行,可能要引入一個 ERP 系統。
創業者找顧問前,也可以先去學習一些管理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對這些領域的方法論有基本的認識,之後找顧問的時候也有一些判斷能力。
另外,最好不要給商業咨詢顧問定經營 KPI 以及對應的獎勵,因爲很容易造成 KPI 的扭曲、造假等事情發生,買他們的時間跟資源就可以了。
企業越想快速見效,越容易被不專業的顧問割韭菜
@胡世明 | 和初咨詢創始人
商業咨詢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在國内一般指的是面向公司提供咨詢服務,面向個人的一對一咨詢不是主流。不同的咨詢顧問、不同的企業,對咨詢的認知和預期,也有很大的差别。
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人會把咨詢和培訓劃等号,有些叫某某咨詢的公司,卻是以培訓見長。實際上,咨詢和培訓雖有交叉,卻是兩種不同的服務業态。
還有一些人會混淆咨詢和顧問。這兩種服務我們團隊日常都會涉及,它們前期的投入成本差别很大,所需要的費用差距也非常大。
一般來說,咨詢的流程是,前期的商業接洽之後啓動項目,先對産業、企業本身、企業競對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出一系列報告,并就報告的落地提供輔導。
顧問的形式會輕很多,我在項目啓動後也會對企業做調研訪談,最後給出結論,再和客戶開會研讨。
我所在的咨詢公司關注的是全行業,我本人以及我自己帶的團隊更多關注農業。我們的客戶有央企、國企、外企,還有國内民營企業的集團化公司和小型企業。
近幾年的行業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民營企業在咨詢方面的預算明顯下降,轉而把預算放到更緊迫的地方,比如直接推動業績,或是用于資本運作籌劃上市。
我們也看到很多過去主營業務做投資的機構或投資人,現在跨界做咨詢。這是正常的跨界現象。但也不排除,有一些機構甚至是個人顧問,可能是趨向機會主義,長期去看,會對行業生态造成破壞。而被割韭菜的,普遍是中小微企業,以及稍有規模的個體工商戶。
就像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當小微企業越想快速見到效果,就越容易降低判斷能力,很多時候在特定的前景裏,在從業人員的營銷推動下,因爲有了不切實際的預期就買單了。
像前幾年前比較流行的一種 " 培訓 ",就是通過前面的小課程讓企業主買單,接下來在某些封閉的場所裏搞培訓,讓大家很亢奮,去推銷更貴的課程,有時候都趕上我們一次共享性咨詢的價格了,幾十萬、上百萬的都有。
這筆錢花出去後,導緻很多企業主的生意出現了很大問題。但是很多小微企業依然樂此不疲,甚至覺得不是說對方講的沒有用,而是自己運氣不好或是沒有領會。
對于一些比較理性的企業主,我的建議是,首先,要了解咨詢顧問的客戶,或許能得到比較客觀公允的評價,其次,要判斷他的專業能力、顧問和機構的背景、作業流程是否科學等。當然,也可以通過他的品牌影響力去做判斷,但這個維度有可能踩坑。
因爲短視頻平台崛起之後,出現了很多顧問和咨詢 IP,但必須要說,專業 IP 的比例較小,大多數快速做起來的 IP,往往是因爲能把商業講得像相聲或段子,滿足了大部分人的興趣驅動。
在我們這個行業裏,咨詢、顧問的專業性,和做出 IP,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很多人并不同時具備。當然,不排除一些特例,IP 做得不錯,同時也是很優秀的顧問。
但總體情況是,講得好,不一定做得好,甚至越是專業的顧問,往往越難在短視頻平台上獲取流量,IP 越難做起來。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羅鴻飛、方傑、魯平、老江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