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 月 30 日,四川省宣布:取消生育登記中對結婚的限制,引發了廣泛關注。
除四川以外,福建、廣東、陝西等地都在 2022 年發布過放寬生育登記要求的條例,生育與婚姻的綁定在政策層面正逐步放開。
随着大環境的變化,未來選擇單身生育的獨立女性,可能會越來越多。
Jenna 就是一個選擇單身生育的媽媽,39 歲時她主動選擇跳過婚姻,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生下一個混血寶寶。
今天,丁香媽媽和 Jenna 進行了一場對談,一起聊聊:對單身女性而言,「獨自生養一個孩子」到底意味着什麽?會面臨哪些挑戰?
以下是她的自述 @ Gabriel&Mama (被訪者的小紅書賬号)。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39 歲,單身
我決定獨自生育一個小孩
我真正決定要跳過婚姻,獨自生育的時候,已經接近 39 歲。
醫學上說,女性從 40 歲開始,卵巢功能會急劇下跌。
站在生育時鍾的尾巴上,獨自生養一個小孩是我做過最深思熟慮的決定,也是我年輕時絕對想不到的人生選擇。
我出生在 80 年初,大學畢業後正趕上中國發展最快的年代。我經濟獨立得很早,算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過上了雖不奢侈卻相對舒适的生活。
那時忙于工作、社交、旅行、閱讀,生活豐富又充實,完全沒想過要生孩子。
生孩子之前的 Jenna,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很想要一個小孩的念頭,是接近 35 歲時突然冒出來的。
雖然我 32、33 歲時也曾想過,但從未如此地迫切和渴望,仿佛是随着年齡的增長油然而生出的一種生物母性,就是想要單純地、純粹地與一個小生命發生鏈接。
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渴望,我會抑制不住地想象一個小生命在自己肚子裏逐漸長大,然後在自己的養育下學會吃飯、學會走路、學會說話等等溫馨美好又浪漫的畫面。
接近 40 歲時,這個念頭愈發強烈。
經曆過幾段長長短短的感情後,我發現想要找到一段高質量的、精神上契合的親密關系,然後走入婚姻,非常難得,更需要運氣。
近 40 歲的年紀,人生已過半載,我不想将就,更不想欺騙自己,漠視那些親密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38 歲的 Jenna,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當然,我知道兩個人共同養育一個小孩,無論财力還是精力上,可能都要比一個人輕松。
但我見過太多婚姻裏的一地雞毛,也見過太多人因爲孩子和錢拴在一起不斷将就、湊合,他們并不快樂,甚至生出很多負面的情緒,比如委屈、不甘、憤怒、暴躁等等。這樣的親密關系,我甯願不要。
我開始思考:一定要先結婚,才能生孩子嗎?我能不能自己獨自生養一個小孩?
近 40 歲的我,經濟上基本能擔負孩子未來的生活,也能在孩子學齡前全職陪伴;
人格上足夠獨立,見過小半個世界,對社會和人性深有體會,早過了迎合外界評判的年紀,有自己穩定的價值觀和内核。
理性上也做好了養育一個孩子要面對的各種自由的讓渡、漫長精力的撕扯等等。
一個小朋友能幸福成長的根本要素,是至少有一位成人能持續穩定、有效地提供撫養和關愛,不在于什麽家庭形式。
而這些,我一個人也可以提供。我認爲一個女性如果想要做母親,就不應該因爲沒有婚姻關系,就必須放棄做母親的權利。
慎重思考以後,我決定跳過婚姻,獨自去做試管嬰兒,生育一個屬于自己的孩子。
Jenna 抱着自己的孩子,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跟父母溝通這個決定的時候,他們最開始很擔心一個女性獨自養育孩子的壓力和艱辛,但見我态度堅決,也就不再多說什麽。
大概因爲這些年我無論經濟上,還是思想上的一貫獨立,讓他們敢于信任我的選擇。
39 歲開始備孕,40 歲生産
我經曆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考驗
決定獨自生下孩子,是這段路程的開始,前半程要跨越的就是備孕和生産。
首先考慮的是精子的來源問題。國内的精子庫并不向未婚女性開放,考慮到精子質量,我直接選擇在境外做試管。
選擇精子的時候我非常慎重,查看了很多捐精者的資料,對比他們的健康、邏輯能力、運動水平、外表、興趣愛好等等。
最終選中的精子,是一位理科博士提供的。他的基因病攜帶測試全部爲陰性,有着良好的健康狀态。最打動我的是,他同時喜歡足球和刺繡,這讓我覺得他的氣質很平衡。
2019 年底,我徹底辭職,全身心投入胚胎移植和懷孕。
作爲一名 39 歲的女性,在生育上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急迫。查了很多資料,我知道女性過 35 歲以後,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會明顯降低,單胎活産率普遍低于 38%。
彷佛賭博一般,我踏上了國内外來回奔波的求子之旅。
國内外來回奔波,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從開始接受試管到最後受孕成功,曆時一年,算上生活費和差旅費,花費 50 萬左右。
除了經濟上的花費、身體上的疲憊、取卵等肉體上的不适,更煎熬的是精神上的壓力。
從取卵到胚胎培育,到胚胎移植,再到一次次産檢胎兒是否健康,直到把孩子平平安安生出來,每一步都彷佛開彩票一般,讓人緊張、焦慮、無奈又煎熬。
好在一切還算順利,最後培育出了三個受孕成功的胚胎。三個胚胎中,有一個通過染色體檢測完全合格。醫生把這顆健康的胚胎移植到我的子宮裏。移植後大概 10~14 天才能抽血驗孕看是否成功。
然後是等待,備受煎熬的過程。
在漫長的近兩周時間裏,我小心翼翼,甚至非常謹慎地躺平了 48~72 小時,躺到全身酸痛,直到移植後第 3 天才敢洗頭洗澡,雖然我心裏清楚,這其實沒有必要。
慶幸的是,胚胎着床成功,以及後續整個懷孕過程都還算順利,我很少出現惡心嘔吐等生理不适,血壓、血糖等各項指标也顯示正常。
逐漸變大的肚子,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作爲一個高齡産婦,我仍時不時擔心生産時會不會大出血、羊水栓塞,寶寶到時會不會有缺陷等等。
随着肚子越來越大,我逐漸學會與各種焦慮共存。
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就随他而去吧,我能做的就是過好當下,比如注意飲食、好好鍛煉、按時做好每一次産檢。
孕晚期的時候,我幾乎每天都會跟肚子裏的寶寶對話,告訴他今天有哪些開心的事,跟他分享我喜歡的音樂。
他偶爾會通過胎動來回應我,這讓我感受到莫大的幸福和滿足。我時不時會想象他的樣子:長得會像我嗎?會愛哭嗎?……
大概因爲産檢全程綠燈,40 歲頭胎的我,充分相信自己可以順産。然而因爲高齡生産,我的宮頸口不如年輕産婦那樣柔軟靈活,開指的過程非常緩慢,花費十幾個小時,才從 4 指開到 8 指。
可能爲了加快開指進程,醫生主動調小了我的無痛。那瞬間,劇烈的疼痛立馬襲來,我感覺肚子裏彷佛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想要沖出來,像海浪,又像龍卷風,巨大到我無法抵抗,巨大到我似乎掙紮在求死的邊緣。
開指進度仍不樂觀,我徹底崩潰了,跟醫生商量後轉爲了剖腹産。經曆了順産的宮縮疼,剖腹産的過程并沒有讓我感受到過多難受,我唯一擔心的是,我的寶寶要順利出生呀!
晚上 11 點,終于聽到一聲洪亮的哭聲,我的寶寶平安誕生了。
那瞬間仿佛一顆大石頭終于落地,又彷佛内心突然被什麽填滿,無法言說。
剛出生的 Gabriel,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獨自育兒兩年
我深刻體會到養娃不易
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
寶寶出生後不久,我帶着他回到了老家二線城市,我的父母也經常會幫我帶娃。
生孩子之前,我曾想象過很多親子關系中的溫馨畫面,它們浪漫又美好,支撐着我走完了單身生育的前半程。
但真實的育兒生活不是靜止的畫面和讀秒的片段,而是漫長的現在進行時。它具體又瑣碎,充滿了平淡、辛苦、疲憊和孤獨。
39 歲才決定生孩子的我,盡管做好了迎接這份艱辛的準備,然而真的經曆時,也禁不住由衷地感歎:當好一個媽媽,真的太不容易了,完全是體力、認知、耐心 24 小時無休的挑戰。
喂奶、換尿布、安撫、哄睡、給娃洗澡、洗衣、做飯、喂食、帶娃去戶外、陪伴玩耍……除了這些幾乎每天都要做的帶娃瑣事,還要面對各種突發狀況。
比如吐奶、突然哭鬧、發燒、腹瀉等,以及學習各種育兒知識,比如疫苗要不要打、如何語言啓蒙等等。
正在睡覺的寶寶 Gabriel,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數不清虧欠了多少睡眠,多少次感到筋疲力盡,巨大的精力牽扯也曾讓我無法喘息。
在足夠成熟的年紀,選擇生娃,我清楚地知道:養孩子和自由是天然矛盾的。
我選擇成爲母親,便已做好了用漫長的不自由和付出,陪伴一個小生命逐漸成長。那些被他全然信任和依賴和瞬間,那種最純碎的、最純潔的人與人之間的鏈接,便是我得來的嘉獎。
既主動選擇,便決心承擔。
一路走來,我無法決絕地說,選擇單身生育,我從未有過遲疑和搖擺。後悔談不上,但偶爾也會禁不住想象自己如果沒有生孩子,會是什麽樣的狀态。
我個人始終不想鼓吹非婚生育是一件多麽完美的事情,生養小孩對時間、精力和金錢都是巨大的消耗。
人一定要經過認真思考,确定自己有經濟實力,有思想準備之後,才能給孩子一個相對穩定幸福的生長環境,不是每個人都适合選擇這條路。
被寶寶全然信任的 Jenna,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轉眼間,我的孩子已經 2 歲多,進入傳說中的「Terrible 2 」。
他調皮又好動,戰鬥力和破壞力十足,我需要很多的耐心跟他鬥智鬥勇。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如何做好媽媽」我仍在不斷學習。
我知道除了保證基礎的物質生活,養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陪伴,給予他精神上的富足。
我每天會固定花 1.5~2 小時陪伴他讀繪本、做遊戲,或者就是簡簡單單在地上打滾;還會陪伴他 1~2 小時進行戶外活動。
生孩子前很少做飯的我,也開始嘗試做飯。有時候看着孩子在圍欄裏玩耍,聽着歡快的兒歌,以前覺得繁瑣的做飯,也變得溫馨,治愈,又充滿儀式感。
當然,有時也會感到無力,比如那些想要有點自我時間的時刻。
現在我隻能等孩子晚上睡着後,才能偷點屬于自己的時間,看看書、寫寫文章或者就靜靜地發呆一會兒,有時淩晨一兩點才舍得睡覺。
整體上,現在這種以孩子爲中心的,充滿結構感的生活,平靜、具體又充實,讓我有種紮根大地的踏實和甯靜。
偶爾我會淡淡地感慨,爲什麽沒有早一點過這樣的生活。
Jenna 和她的寶寶一起讀繪本,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如何跟孩子溝通關于「爸爸」的事情
我還在思考和學習
生下寶寶一年後,我把我的經曆和思考分享在網上,受到很多認同和關注,也收到一些非議。
一個單身女性跳過婚姻,獨自生育一個孩子,在當下注定是少數群體。
有人指責我「沒有征得孩子的同意就剝奪父愛,這很自私」。但現實是,生育本身就是自私的,本身就隻能是父母單方面的決定。
無論是爲了付出愛,還是爲了養兒防老,每個孩子的降生都幾乎是父母單方面的一廂情願,孩子沒有選擇。
我并不自動地認爲,雙親家庭就是完整,單親家庭就是傷害;更不自動認爲,父親就等于父愛。
這世上有很多不幸的孩子來自雙親家庭,也有很多單親養出來的快樂小孩。
我擅自替我的孩子決定,在他降生的這個人間隻攤上我這麽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爲他有一些經濟儲備、見過一點世面、願意學習、會很愛他、很尊重他的單身老母親。
我自覺并沒有很差。
Jenna 和她的寶寶快樂玩耍,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也有人問我「孩子沒有爸爸,一個人撫養,是不是特别辛苦、特别累?」。
我必須承認,帶孩子真的很累、很辛苦。對于多數女性而言,無論是否擁有另一半,都會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在孩子和家庭上。
于我而言,我的父母平時會幫我帶娃,也有月嫂和鍾點工幫忙。說實話,孩子沒有爸爸,對我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麽影響。
如果非要說有什麽不同的話,大概就是,随着孩子長大,類似于「舉高高」的那種力量遊戲,我可能會越來越覺得吃力。有爸爸的話,也許能跟孩子玩更久。
努力舉高高,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目前我的孩子還小,不太有爸爸的概念。但未來還有一個需要我解決的難題——如何和孩子解釋我們家庭裏沒有「爸爸」。
有一次,我帶他去商場的兒童區玩耍,有一位爸爸正帶着自家娃捕魚。他指着那位男士,第一反應就是「grandpa」 ( 爺爺),因爲那是他生活中唯一的親密的男性,他覺得這很自然。
我也在不隻一次想,應該要在什麽時候,以什麽樣的方式跟他解釋他的出生,以及他的爸爸是誰、在哪。這可能還會涉及一些性教育,需要我花些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思考。
我擔心,等他上了幼兒園或小學,别的小朋友肯定會說「我有爸爸」。沒有「爸爸」這個事實不是傷害,但是被比較、被評判可能會帶來傷害。我害怕到時候他會覺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樣,是個奇怪的人等等。
我想,在這之前,盡我所能給他陪伴、尊重和愛,也會向他灌輸家庭形式的多樣化:有的孩子家庭成員包括爸爸和媽媽,好朋友小狗小貓;還有的孩子家裏則有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
我相信我會找到答案。
作爲高齡生子的媽媽,我現在最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健康。
畢竟我 40 歲的時候,我的孩子才剛出生。等他 20 歲,新的人生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已經 60 歲了。
我希望自己,可以在他的人生路上,陪伴他更久。
本文專家
蘭義兵
審核專家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産科醫院
婦産科 副主任醫師
策劃制作
策劃:林乙乙
監制:大力
排版:月餅、林乙乙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