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國内的兩場能源轉型論壇上,兩位頗具名望的院士把炮口對準儲能,直言 " 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打破了此前把儲能視爲 " 新型電力系統壓艙石 " 的行業共識。語出驚人,引發業内嘩然。
作爲能夠平抑新能源波動性,與風電光伏結合最緊密的電化學儲能,在 " 雙碳 " 背景之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學界一反常态地唱衰儲能,在某新能源企業高管看來其實是在釋放某種信号:" 國家層面上覺得,儲能被炒得過熱了,是時候借專家之口潑冷水,讓行業降降溫了。"
無獨有偶,近段時間,資本市場對儲能的信心也嚴重不足,有關 " 儲能本輪投資周期已經結束 " 的聲音不絕于耳。" 原來不少投資公司承諾的一些錢,現在都開始縮水了。" 某頭部新能源企業高管還記得去年儲能市場有多麽狂熱:" 隻要包裝個概念,然後拉三五個人馬,投資人一看還行,基本上就給打錢了。"
" 熱錢沒了,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裸泳’。" 一位投資人對虎嗅表示,儲能的淘汰賽接下來會異常慘烈。
追逐風口的代價
過去兩年間,儲能賽道的爆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能源電站強配儲能的政策,爲早期市場創造了剛性需求。
業内人士把 2022 年稱爲電化學儲能的 " 元年 "。根據研究機構 EVTank 數據,2022 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 159.3GWh,同比增長 140.3%。另據 CNESA 數據,2022 年國内新型儲能新增裝機量爲 15.9GWh,同比增長 200%。
有機構預測,今年儲能的增勢将更爲強勁,新增裝機量有望達到去年的兩倍以上,總裝機量在 30-40GWh 之間,市場規模或将突破 480 億元。
強配政策驅動下的儲能市場,本該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但成也專家敗也專家。" 某業内人士感慨:" 有些人之前過分誇大了儲能在電力系統發揮的作用,揚言一年就能創造幾百吉瓦的需求,一下就把大家的預期給漲起來了。"
于是,在去年市場整體處于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儲能廠商普遍對未來的市場懷揣憧憬,大規模擴産成爲上遊的主旋律。
以成本占比最高的儲能電芯爲例,無論是甯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锂能等頭部廠商,還是海辰、瑞浦、楚能等新銳企業,都在供給側加大力度,大舉投資擴産。然後今年初,産能一下子突然就冒出來很多,造成了嚴重過剩的局面。
高工産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由于行業擴産積極,當前國内儲能電池産能已超 200GWh,整體産能利用率從 2022 年的 87% 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 50%,其中戶儲電池産能利用率連三成都不到。
在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儲能業務部總監楚攀看來,産能過剩并不是行業缺乏足夠多的市場需求所緻,而是各個廠商在做規劃時,更多的是從市場競争的層面考慮,忽視了行業的客觀發展規律。" 他們擔心萬一市場需求起來的時候,如果産能沒有跟上,無異于丢掉了市場份額。"
除此之外,當下儲能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錯配,還有一大不可忽視的原因,那就是在電網系統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後性。" 特别是調度系統和優化系統還不夠自動化和智能化,因此還無法解決新能源和儲能并網之後,大規模控制和管理的問題。" 某儲能行業人士如是說。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包括遠景能源、天合儲能、遠東控股、美克生能源在内的企業高管就針對産能過剩發出預警。甚至有人直言,儲能的大規模洗牌已不可避免,80% 的企業将被淘汰出局。
高工産業研究院在 7 月份的報告中指出,儲能電芯市場的集中度正在擴大,三、四線和新進入企業可能會被邊緣化。海辰儲能聯合創始人王鵬程也強調,未來三年将是儲能行業的 " 生死卡位賽 "。
在楚攀看來,本輪儲能熱最大的弊病就是盲目。諸多企業看到儲能在新能源、新型電力系統和碳中和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後,紛紛選擇跨界。" 但凡和能源電力沾點邊的企業,都在做開拓,或者構建隊伍去做儲能業務。不論有沒有足夠的基礎和在市場中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反正都先做再說。"
畢馬威和中電聯聯合發布的一份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2 年國内成立了 3.8 萬家儲能相關企業,數量是 2021 年的 5.8 倍。
而這些新玩家,普遍把系統集成作爲切入點。" 因爲不涉及生産制造,隻需要采購零件做組裝,是投入最小、見效最快的方式。" 即便門檻看似不高,多位業内人士指出,目前能拿出集成産品的廠商不超過 200 家。
" 但别說百餘家了,十幾家就很卷了。" 一位行業人士無奈地說道。
劣币出清才有未來
在近日廣東省舉辦的儲能産業論壇上,天合光能戰略研究與發展部儲能總監李秉文提到,儲能行業出現的價格惡性競争:" 一個最新招标,儲能系統價格隻有 6 毛 6 一個瓦時,這個價格都是不賺錢的。"
價格戰,是行業内卷式混戰的明顯特征之一。今年以來,多數儲能企業不惜以利潤下滑甚至是由盈轉虧爲代價,普遍奉行低價策略。
比如中國能建 2023 年度磷酸鐵锂電池儲能系統集采項目中,比亞迪分别在 0.5C 和 0.25C 标段報了 0.996 元 /Wh 和 0.886 元 /Wh 的最低價。有分析認爲,報價接近甚至低于成本價格,是比亞迪發力國内儲能市場的信号。
正常情況下,儲能電池的毛利是 15%-20%。以兩小時的儲能系統爲例,行業平均價格是 1.3-1.4 元 /wh。楚攀表示:" 儲能廠商能投到 1 元 /Wh 以下,肯定不賺錢,甚至是虧本的。但中國的儲能市場高度看重業績表現,如果沒有同類型項目的業績積累,在大項目的競标中是沒有任何優勢的。"
這也是爲什麽,諸多電芯廠商甯願出讓電池全部毛利,哪怕賬面虧損的情況下,也要投标、競标的原因。
知情人士告訴虎嗅,海外儲能具有溢價空間,毛利率要比國内更高,比亞迪此前把儲能業務的重心放在了海外,看到國内儲能市場增量位居全球第一之後,又覺得國内市場非常重要、不能丢,于是想回來重新做。" 但由于客戶關系的積累和沉澱不夠,爲了快速中标,比亞迪的策略就是用低到同行都投不出來的價格,把項目搞到手。"
其實不僅是比亞迪,缺乏品牌溢價能力的二三線電芯企業,也不惜以虧損爲代價,去拿項目、搶份額。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就公開宣布,到今年年底,該公司生産的 280Ah 儲能锂電池将以不超過 0.5 元 /Wh 的價格(不含稅)銷售,同時宣布對産品質量按照行業标準進行質保,該價格不受上遊碳酸锂價格波動的影響。
2022 年,儲能電池價格高位時超過了 1.3 元 /Wh,市場均價在 0.88 元 /Wh 左右。多位行業人士表示,從去年 Q4 開始,很多企業爲搶占市場份額,紛紛采取降價策略,電池價格降到了 0.7 元 /Wh 以下。
随着産能過剩,行業競争加劇,據高工産業研究院觀察,今年 9 月儲能電池的報價已接近 0.4 元 /Wh;儲能系統報價也已經跌破 1 元 /Wh。相關數據顯示,1 小時 /2 小時 /3 小時 /4 小時儲能系統最低報價已低于 0.9 元 /Wh;0.5C 直流側最低報價爲 0.66 元 /Wh。
目前,比亞迪、甯德時代等頭部廠商,更爲看重單個項目幾百兆瓦時的大型儲能項目的市場。楚攀直言,國内大部分的甲方都比較急功近利,隻注重眼前利益。如果說有供應商品牌知名度和口碑還不錯,還投了很低的價格,然後在簽商業合同的時候,他們很難抵抗這種誘惑。所以以虧損的心态去争取業績的企業,接下來肯定會層出不窮。
不過甯德時代認爲,行業靠低價争奪市場的方式難以爲繼,他們更希望通過産品創新和差異化競争,盡可能不被拖入價格戰的泥潭中。如果無休止地打價格戰,造成産品成交價格越來越低,很可能導緻質量不過關的産品流入市場。
而劣币驅逐良币,對整個行業都将是悲劇。畢竟,大儲的安全性很重要,當年韓國人做的儲能電站 50% 都燒掉了,而國内還有不少儲能電站,爲了應付強制配儲,選用了一些質量不佳的廉價電芯和集成産品,一直被當作沉沒成本,處于 " 建而不用 " 的狀态。
中電聯調研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國内電化學儲能項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數爲 12.2%,新能源配儲利用系數僅爲 6.1%。大量的儲能設施處于閑置 " 曬太陽 " 的狀态。
不過,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業主開始注重儲能的安全性。因強制配儲而采用比較差的電芯或者集成産品的情況,已經在大幅減少。尤其是 " 五大六小 " 的風光場站配儲項目,都會選用中等以上的電芯産品,沒人敢用質量沒有保障的電芯,怕被追責。
劣質産品徹底失去生存空間,是楚攀認爲低價中标不會一直持續的原因之一。" 電芯廠商靠兩三個項目的業績積累,建立了基本的商務關系之後,投标價格會趨向恢複行業平均水平,将毛利率控制在 10% 到 15% 之間,這是大家遲早要做的。"
眼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機制尚未完善,終端儲能項目的盈利性還無法得到保障。不過據業内人士觀察,自今年以來,源網側和發電側儲能從小額零星采購,向大規模框架協議采購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儲能項目從過去的強配向集中式的共享儲能發展,單體規模越來越大。
這意味着,一旦這種投入數十億、發電量百兆瓦時起步的儲能電站建成,電網肯定會主動調用,無形中會把準入門檻拉高很多,沒有一定實力的玩家,就很難進入到發電側和電網側的框采裏面去。" 當源網側對中小玩家關上了大門之後,勢必會把他們都趕到工商業側的儲能,這部分的市場競争加劇,會讓行業洗牌和出清階段提速。" 遠景錢振華談道。
如此一來,距離儲能賽道從混亂到有序,市場向良性方向發展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