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BT 财經數據通,作者 | Rickzhang
小米汽車終于下場參戰。
3 月 28 日,一場備受矚目的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小米集團掌門人雷軍,身着标志性的工裝,站在聚光燈下,宣布了小米汽車的正式到來——小米 SU7 系列新能源汽車。這一刻,雷軍似乎想要向世界證明,小米不僅僅是一家手機公司。
價格,永遠是市場最敏感的神經。小米 SU7 标準版 21.59 萬元、Pro 版 24.59 萬元、Max 版 29.99 萬元的價格标簽,一經公布便引發了熱議。雷軍坦言,這些價格都是 " 虧錢 " 的,言語中透露出對市場競争激烈的無奈和對小米品牌高期待的回應。但是這個價格區間确實對年輕消費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小米汽車的高調亮相,無疑是對其品牌高端化戰略的一次大膽嘗試。然而,高端化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盡管雷軍在發布會上請來了一衆汽車行業的大佬站台,包括理想汽車李想、蔚來汽車李斌、小鵬汽車何小鵬,還有長城汽車的魏建軍和北汽董事長張建勇,但小米汽車在高端市場的表現如何,還需要時間來觀察。
不得不提的是,小米汽車在營銷方面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從雷軍的親自下場,到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再到工裝被炒至天價仍供不應求,小米汽車的營銷手段可謂層出不窮。然而,營銷的成功并不能完全掩蓋小米汽車在市場上的挑戰。
面對比亞迪等老牌車企發起的價格戰,小米汽車雖然價格親民,但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脫穎而出,仍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創新。此外,随着華爲等科技巨頭的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争将更加激烈。小米汽車能否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尚存諸多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車的發布也被視爲小米集團整體高端化戰略的一部分。近年來,小米在手機領域也在不斷努力沖擊高端市場。如果小米汽車能夠取得成功,無疑将爲小米品牌的高端化進程注入新的動力。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小米汽車能夠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并取得可觀的銷量。
然而,市場的殘酷性在于它永遠不缺乏競争者。
就在小米汽車發布後不久,華爲與北汽聯手打造的全新品牌 " 智選車 " 首款車型享界 S9 也浮出水面。這款定位爲高端轎跑的車型與小米 SU7 形成了直接的競争關系。面對華爲這樣的強大對手,小米汽車能否保持自己的競争優勢并持續吸引消費者關注,成爲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2024 年以來,多家車企打響價格戰,激戰正酣:2 月,比亞迪打響降價第一槍,宣布旗下兩款車型最低售價爲 7.98 萬元;随後,長安啓源、哪吒汽車、上汽大衆、吉利等品牌紛紛下場,降價的幅度從 5% 至 15% 不等。3 月,特斯拉也坐不住了,推出最多可享 3.46 萬元優惠的限時購車政策。
車企降價對于消費者而言,是實打實的好事一樁。然而當時對于上市在即,且還未公布價格的小米 SU7 來說,卻堪比 " 撞到槍口上 "。
關鍵,已經打成一片 " 槍林彈雨 " 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小米選擇這個時候下場,真的準備好了嗎?
第二高的利潤
随着小米集團(1810.HK)于 3 月 19 日揭開 2023 年業績的神秘面紗,外界得以一窺這家科技巨頭的經營狀況。财報數據顯示,全年營收達到人民币 2710 億元,但相比上年下滑了 3.2%,令人稍感安慰的是,經調整後的淨利潤錄得 126.3% 的同比增幅,至 193 億元。尤其是在去年第四季度,小米呈現出一定程度的複蘇迹象,當季營收 732 億元,同比增長 10.9%,經調整淨利潤更是同比激增 236.1% 至 49 億元。
然而,仔細剖析這份财報,不難發現小米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去年第三季度,小米結束了長達六個季度的業績下滑,但這一反彈趨勢并未能挽回全年營收的頹勢。其中,智能手機業務的疲弱表現尤爲引人關注。作爲小米的支柱業務,智能手機部門的營收從 2022 年的 1672 億元下降至 1575 億元,同比減少 5.8%。這不僅是因爲銷量下滑了 490 萬部,更因爲每部手機的平均售價(ASP)也出現了下降。
盡管在中國市場,小米智能手機的 ASP 同比提升了超過 19%,創曆史新高,表明其高端戰略在國内市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印度、拉美、中東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消費者似乎仍對小米的 " 性價比 " 定位情有獨鍾。這導緻小米在海外市場不得不大量消化低價手機庫存,從而影響了整體的 ASP 水平。
面對這一局面,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财報會議上坦言,中國與海外市場在 ASP 上的表現差異,一方面源于小米在印度市場仍将重點放在恢複健康經營上,暫未大力推動高端機型上市;另一方面,小米在新興市場仍以中低端機型的拓展爲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全年營收增長乏力,但小米在淨利潤方面的表現卻頗爲亮眼。這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機毛利率的大幅提升,從 2022 年的 9% 增加到 2023 年的 14.6%。公司對此的解釋是産品結構改善、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以及境外市場存貨減值撥備減少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在此背景下,小米集團的整體毛利率也從 17% 提升至 21.2%。
市場分析師 Ivan Lam 認爲,小米在高端市場的布局開始顯現成效,尤其是小米 14 系列的推出,在 3999 元以上價位段表現出色。加之去年第四季度的線上推廣策略,使得銷量成績頗爲搶眼。同時,小米在庫存管理方面也顯得更加穩健,不再像過去那樣激進。
2023 年對于小米而言,是一個經營策略轉折的關鍵年份。在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後,小米首次迎來了業績下滑,并因此調整了經營策略,強調 " 規模與利潤并重 "。從财報來看,這一策略調整似乎已經開始奏效。小米 CFO 林世偉透露,過去一年公司在新的經營理念指導下,通過優化物流成本、預算管理等方式,有效控制了費用支出,使得核心費用率有所下降。
然而,盡管淨利潤增長顯著,但距離小米巅峰時期的盈利水平仍有不小差距。2023 年小米經調整淨利潤雖然同比增長高達 126.3%,但絕對數值上僅爲 193 億元,相較于 2021 年的 220 億元仍有一定差距。此外,從收入結構來看,小米手機業務依然占據壓倒性比重,但正是這塊業務拖累了整體業績的增長。尤其是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三年排名前三的背景下,小米手機業務收入卻同比下降了 5.8%,這無疑給小米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當然,小米并非沒有亮點可言。在 IoT 與生活消費産品以及互聯網服務方面,小米依然保持着穩健的增長勢頭。但随着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競争日趨激烈,消費者對小米品牌的認知仍停留在 " 高性價比 " 層面,這對于志在高端化的小米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特别是在海外市場,小米手機的高端化之路任重而道遠。
盧偉冰在業績會上明确表示,2024 年小米将進一步沖擊高端市場,力圖在 6000 元至 1 萬元的價格區間内實現規模化突破。這不僅是小米手機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其品牌形象提升的關鍵所在。然而,這一切都需要得到市場的檢驗和消費者的認可。
雷軍曾表示:" 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 而小米走向高端化的另一大抓手,就是小米汽車。
小米其他業務正處于并且将長期處于對小米汽車輸血的狀态,小米汽車重任在肩。這也是雷軍押上身家也要想辦法再次創業的根本原因。
撐起另一面大旗
2021 年 3 月的那場發布會,雷軍以 " 押上人生所有的戰績和聲譽,爲小米汽車而戰 " 的豪言壯語,正式宣告了小米進軍造車領域。三年時光匆匆,雖然 1000 億的投資額尚未全額落實,但小米在造車這條路上的投入卻是實打實的。
最新财報數據顯示,2023 年小米在行政開支方面保持穩定,約爲 51 億元。然而,與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相關的開支卻有所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專業服務費用的減少。更值得關注的是,研發費用成爲了小米造車路上的重頭戲。從 2022 年的 160 億元增長至 2023 年的 191 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 19.2%。小米方面坦承,這一增長主要源于智能電動汽車及其他創新業務的研發投入。
小米的 " 新十年目标 " 中,明确提出了要大規模投入底層核心技術,緻力于成爲全球硬核科技的引領者。截至 2023 年底,小米的研發團隊已經擴充至 17800 人,占員工總數的 53%。同時,小米在全球範圍内獲得的專利數量也超過了 3.7 萬件。
這些投入并非沒有回報。2023 年,小米相繼推出了澎湃 OS、龍骨轉軸、龍晶玻璃等創新技術,以及小米汽車在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五大核心領域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小米所打造的 " 人車家全生态 " 戰略,正逐漸成爲其汽車業務的核心競争力。
除了研發投入,小米在産業布局方面也毫不遜色。截至 2023 年底,小米共投資了超過 430 家公司,總賬面價值達到 671 億元。在汽車領域,小米的投資布局涵蓋了車規級芯片、激光雷達、智能駕駛軟件解決方案等多個關鍵環節。
小米從智能手機到智能家居的轉型之路已經爲其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如今,汽車作爲 " 移動的智能終端 ",自然成爲了小米生态系統中的重要一環。盧偉冰總裁更是明确表示,未來小米将把手機領域的優勢複制到其他品類中,構建更加完善的智能生活場景。
然而,造車并非易事。盡管小米在手機行業擁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忠實的用戶群體,但這并不意味着其在汽車領域也能一帆風順。尤其是在當前智能手機市場複蘇勢頭不足的大背景下,小米亟需找到新的增長點。Counterpoint 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前六周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滑了 7%,這無疑給小米的手機業務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與此同時,手機圈與汽車圈的 " 夢幻聯動 " 也愈發頻繁。華爲、蔚來等企業的跨界合作案例層出不窮,這似乎預示着手機廠商入局汽車領域已成爲一種趨勢。對于小米而言,入局造車不僅是轉型硬科技和智能制造的好時機,更是其實現從硬件制造商向科技綜合服務商轉型的關鍵一步。
雷軍曾坦言,小米做汽車業務并非爲了 " 出風頭 ",而是順應了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大勢所趨。倘若汽車業務能夠成功突圍,不僅将爲小米帶來新的增長點,更将進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競争力。然而,這場豪賭未來的戰役究竟能否如願以償?
跨界的問題等待考驗
随着小米汽車的隆重登場,市場對其期待與質疑并存。米粉們翹首以盼,但小米汽車在造車路上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也亟待解決。
首先,小米汽車如何确保交車、産能和質量的三重保障?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日益火爆的今天,交付能力已成爲衡量一家車企實力的重要标準。近期,不少新勢力品牌就因交付問題而飽受诟病。小米汽車能否打破這一魔咒,實現穩定高效的産能輸出,無疑是其面臨的一大考驗。
其次,小米汽車如何突破核心定位模糊的困境?從目前公布的信息來看,小米汽車似乎缺乏一個能夠與其他品牌形成明顯區隔的強競争力要素。在比亞迪的全棧自研、華爲的三智能力、理想的彩電沙發冰箱以及蔚來的換電便利等各具特色的市場格局中,小米汽車亟需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否則,當米粉的紅利用盡,小米汽車又将如何吸引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
再者,小米汽車的首款産品選擇也頗受争議。一輛 3 米長的轎跑,顯然并不符合大部分中國家庭的實際需求。而将其定位爲成功人士的選擇,也不禁讓人打上一個大大的問号。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小米汽車的産品策略是否真的能夠打動消費者的心?
尤其是接下來,雖然小米汽車在宣布造車之初就已着手布局,但汽車制造的技術門檻和供應鏈複雜性仍不容忽視。小米汽車能否在短時間内完成技術儲備和産業鏈布局,确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無疑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定價方面,小米汽車也面臨着不小的壓力。雖然 21.59 萬的起售價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的驚喜,但在成本高昂的新能源汽車領域,這樣的定價是否能夠持續,并保證産品的品質和利潤空間,也是小米汽車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而面對行業的激烈競争和市場的種種質疑,雷軍表示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強調,小米汽車的 " 從 0 到 1" 将不同于小米手機,需要創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智能科技,以滿足大衆對小米和新能源車的期待。
但另一方面,年報顯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小米現金儲備達 1363 億元,創下新高。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目前經營情況最好的造車新勢力理想。
因此,不可否認的是,雷軍有自己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