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 7 日,月入 5000 元占全國人口的 95%,這個話題再次沖上熱搜榜第二名。其實,比這個數據更讓人心焦的是 1.3 億企退人員平均養老金不足 3000 元 / 月,1.6 億城鄉居民和農村老人平均養老金不足 200 元 / 月。拼圖如下(左邊是工資熱搜,右邊也是養老金熱搜)
每逢 3 月的兩會,很多有良知的代表都會提出增長養老金的提案。春節剛過,各地的兩會都傳出養老金繼續上漲的利好消息,估計在兩會上一錘定音:2023 年養老金漲幅有望回升至 5%!
其實,雖然統計數據說,企業退休人員全國平均養老金達到 2978 元,其實,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人都 " 被平均 " 了,養老金中位數不會超過 2600 元,一半以上的退休人員低于 2500 元。
所以,廣大退休人員在感恩上級關懷的基礎上,更關心養老金在上調中實施 " 控高補低 ",加快提升低收入群體的水平,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尤其是在偏遠地區、欠發達地區、傳統老國企、當年下崗工人等特殊群體中,很多老人隻有一兩千元的養老金,隻能到菜市場買剩菜葉子了。
【一】2023 年養老金上漲機制按照 " 工齡 " 提檔補漲。
退休老工人建議:在 2023 年普調 5% 的基礎上(不損害高收入群體的利益),尊重 " 工齡 " 的曆史貢獻,滿 30 年工齡先提檔補漲到 4000 元,然後每年工齡折合 200 元上漲,滿 40 年工齡提檔補漲至 6000 元。
【二】社保專家的反對意見。
養老金執行的是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經濟規律和市場法則,在計算公式裡隻有社保繳費年限,根本沒有工齡這個概念,所以,按每年工齡漲 200 元沒有法律依據。按照工齡上漲,國企退休老工人的工齡長,高薪群體工齡短、年薪高、繳費多,對有錢人不公平。如果這樣搞,有搞平均主義的嫌疑。養老基金是後人繳費供養前人的 " 内部循環 " 模式,根本沒有錢支撐如此漲幅。
【三】退休工人的反駁意見。
第一,這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需要。目前的社會矛盾不是财富不高的問題而是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如果統一漲幅 5%,10000 元養老金漲 500 元,1000 的人隻漲 50 元,貧富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原來越大。所以,20 大報告第九章已經強調,下一步要強化 " 均衡性 ",消除差距過大的問題。
第二,這是共同富裕的需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主要标志是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也不是劫富濟貧。所以,養老金高的少漲一點,不損害有錢人的利益,養老金低的多漲一點,讓低收入群體慢慢追上來。所以,按照每年工齡漲 200 元就是一種務實的舉措。
第三,這是尊重工齡價值的需要。在國企單位,工資裡有 " 年功 " 的概念,一年工齡 10 元到 100 元不等,就是體現了工齡的曆史價值。工齡代表工作時間,體現了社會貢獻。現在所謂的 " 繳費年限 " 隻體現了 " 經濟法則 ",工齡的價值大于繳費年限,所以,以後更要尊重工齡的價值貢獻。
第四,這是回報功臣的需要。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于産業工人的低工資、低社保帶來的人口紅利。現在的高薪白領之所以能掙幾十萬年薪,正是他們吃到了産業工人奉獻的 " 紅利 ",應該感恩老一輩退休工人。尤其是當年參加重工業建設、大國企改革的工人,年輕時拿低工資、繳低社保,中年時下崗分流、買斷工齡,實際上犧牲了個人利益,支撐了改革發展。
PS:個别社保專家繼續強調 " 多繳多得 " 的市場法則,退休工人繳費少,當然漲幅小,那麼,大家要反問一句:機關事業人員不繳社保為什麼能發超高的退休金呢?由财政支付的退休金不正是産業工人貢獻的利稅嗎?從這個意義上講,機關事業人員和有錢階層應該支持給産業工人多漲養老金。
【寫在最後】有四類人曆史貢獻最大,應該按照工齡多漲養老金。第一類是當年返城的知青工人;第二類是建設國企的一線工人;第三類是下崗分流的崗位工人;第四類是買斷工齡的産業工人。
PS:您認同嗎?請轉發給更多退休人員,共同呼籲政策普惠更多人。
各位老鐵:防止失聯,請關注下面這個小号,隻為蒼生說人話!更多民生的真相在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