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12 月 10 日電 題:穆迪的天然屬性讓其不能準确理解中國經濟
作者 羅志恒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程嘉儀 粵開證券研究助理
在國際機構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背景下,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的行爲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我們認爲,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的行爲有失偏頗,存在三大誤判。穆迪下調評級展望不會對中國股市和經濟産生顯著影響,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以及改革推進之下,中國經濟在 2024 年仍将保持疫後恢複态勢。
12 月 5 日,穆迪評級公司發布對中國最新主權信用評級結果,維持 A1 的評級,但将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爲負面。穆迪在對中國主權評級調整後将 8 家中資銀行、22 家中國城投公司、18 家中國基建類國企及受評子公司的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評級展望下調與評級下調的含義不同,根據穆迪的評級定義,負面展望表明中期内評級變化的可能性較高,主要起到警示作用。通常情況下在首次給予正面或負面評級展望後,下一次評級展望和評級的複評會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内進行。從曆史經驗來看,約有三分之一的發行人在評級展望調整後的 18 個月内會出現相應的評級調整。
穆迪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級方法主要考量經濟實力、體制和治理實力、财政實力、對風險事件的敏感性四大方面。從 11 月 30 日穆迪評級委員會的讨論要點來看,主要問題集中在對中國财政和債務狀況實力大幅下降的擔憂。穆迪給出下調評級展望的理由主要有三個:中央爲國企融資平台化解債務問題提供财政支持,這會削弱國家财政實力;從中期的角度來看,房地産下行風險會拖累中國經濟增長;由于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會導緻中國中期經濟增長結構性下降。
穆迪作爲盈利性質的歐美控股公司,其獨立客觀性勢必會受到歐美價值觀的影響,我們認爲這些天然屬性會造成穆迪對于中國國情以及經濟運行的理解不足,但中國體制與歐美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其評估模型中未全面考慮到差異化的影響因素。對于穆迪下調展望的三個主要理由,我們認爲均不成立。
第一,穆迪對中國财政情況的複雜性理解不足。近幾年中國一直持續推進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強監管和規範地方融資行爲、國企改革等措施已頗見成效,地方國有企業和融資平台的杠杆率已逐步改善,2022 年底财政部曾表示存量隐性債務已經化解三分之一以上。2023 年 7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 " 一攬子化債方案 " 後,各地積極通過财政化債和金融化債等方式推動區域内隐性債務化解。中央對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債務的範圍、處置方式以及資金來源都給出了明确說明,在化解存量隐性債務的同時堅決遏制增量,提出 " 省負總責、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各負其責 ",盡可能将債務風險控制在省域範圍内。地方政府仍然是化債的責任主體,總體隐性債務風險可控。同時,中國的債務背後有大量優質資産做支撐,包括基礎設施以及大量實力雄厚的央企國企,可帶來長期的經濟回報,這與歐美國家依賴消費和金融的經濟結構明顯不同,在評估中國财務狀況時,應将這些資産情況納入考量,進而做出更全面和客觀的判斷。
第二,穆迪對房地産下行風險或存在高估。近期,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等高規格的會議均提及滿足各類房企的合理融資需求、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 " 三大工程 " 建設,中央穩地産的決心凸顯,各地相關政策有望陸續落地實施。作爲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标普對中國房地産的判斷更爲積極,在 10 月發布報告認爲中國房地産行業即将觸底,并将在 2024 年逐步恢複。
第三,穆迪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判斷有失偏頗。11 月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 IMF ) 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 OECD ) 均上調了 2023 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 5.4% 和 5.2%,中國經濟增速在全球範圍内保持領先。同時,摩根大通、高盛等國際金融機構也紛紛上調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反映出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以及國際關系複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仍保持較強韌性和潛力,未來仍将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相比之下,穆迪對中國的經濟增速給出了較低的判斷,2024 和 2025 年 GDP 增速預期爲 4.0%,明顯低于大多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的預測。
不過,穆迪的評級展望調整并非完全對中國經濟的負面評價,穆迪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提振消費需求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都給予了正面評價,給出維持 A1 評級的主要理由包括:經濟結構轉向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将推動生産力和 GDP 增長;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将低于預期值,但相對強于其它評級爲 A 的主權國家;中國體制和治理能力經受住了多次曆史考驗,能夠有效動用大量資源應對财政壓力。
因此,我們應客觀理性看待評級展望下調,該事件對中國的負面影響有限。從曆史經驗來看,曆次穆迪評級或評級展望下調并不會對中國股市、債券、彙率當時的變動趨勢造成顯著影響。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展望下調對中國更多的是輿論影響以及對海外融資方面或将造成一定沖擊,但中國當前外債規模相較于多數大國處于很低水平,2022 年占 GDP 的比例約爲 50%,低于國際 60% 的警戒線。即便将隐性債務納入考量,中國的負債率仍遠低于美國、日本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同時龐大的外彙儲備以及淨債權國地位是對外債償付能力的有力保障。
中國前三季度實際 GDP 同比增速 5.2%,我們預計 2024 年中國經濟增長能夠達到 5% 左右,總體上仍将延續 2023 年的疫後恢複态勢。 ( 中新經緯 APP )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産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内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
作者:王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