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還沒倒," 李佳琦概念股 " 們就先倒了。
李佳琦一句 "(79 塊錢的)花西子哪裏貴了?國貨品牌很難的 ",就讓花西子接連道歉,直播間銷量應聲而跌,直至上個周末仍未恢複。
據蟬媽媽數據,花西子抖音直播間銷售額從 9 月初的 200 萬元上下,降至 9 月 11 日的 7.5 萬元 ~10 萬元間,上周末雖然恢複至 100 萬元上下,但仍相比此前常态銷量砍去一半;此外,直播間的曝光量漲了 2~3 倍,但轉化率斷崖式下跌,意味着直播間裏 " 看熱鬧不嫌事兒大 " 的網友們,還不肯散去。
花西子抖音直播間的數據趨勢,圖片來源于蟬媽媽
反觀另一邊的主角李佳琦,受到的影響卻并不大,仍在直播," 商品還是按秒搶空。" 有網友說道。
以往每當明星代言人塌房,品牌都是光速解約甚至追責的一方,而此次品牌卻成了受氣包,挨罵、道歉、賠錢一條龍。 躺槍的甚至除了花西子以外,還有與李佳琦關系密切的貝泰妮——上周,薇諾娜母公司貝泰妮被投資者問詢直播事件影響。
在過去幾年的新國貨成名史中,李佳琦有着不可磨滅的痕迹。薇諾娜、蕉下、Ubras、詩裴絲 ...... 都以名不見經傳的身份,通過李佳琦走向消費者,實現了從 0 到 1 的跨越。
但現如今,回看這些新國貨的近況,2018 年開始密切合作的完美日記仍在虧損,2019 年合作的花西子成了黑心的資本家,貝泰妮的市值從上市初期 1200 億元的高位,跌至 405 億元上下,縮水近七成 ......
乘着李佳琦崛起的品牌,爲何又比李佳琦先 " 塌 " 了呢?
01 品牌價值," 打不過 " 渠道價值
" 李佳琦 " 三個字,早已不代表一個 " 人 ",而是指向一個強大的銷售渠道。
傳統的線下零售,渠道是商場櫃台、各級分銷商店鋪;線上時代,渠道可以是微商、電商店鋪、達人 ...... 而動辄能夠聚齊千萬流量的大主播,是品牌們的核心轉化渠道。
以薇諾娜爲例,據報道,2022 年 1 月至 4 月,在未上架李佳琦直播間的這四個月,薇諾娜在天貓銷售額約爲 1.27 億元 / 月;在 2022 年 618 預售當天,薇諾娜在李佳琦直播間的銷售額爲 1.66 億元。這意味着,李佳琦直播間的一天,能抵品牌天貓渠道的一個月。
" 鐵打的李佳琦,流水的新國貨 ",本質是李佳琦渠道力量,對新國貨品牌價值的 " 壓倒 " 優勢。
2018 年,李佳琦和馬雲的口紅 PK,圖片來源于網絡
從品牌與渠道的博弈關系來看,在初期,新品牌們幾乎完全依附于渠道。
這些鮮有人聽聞的品牌,全憑李佳琦直播間的高曝光流量、高轉化率,瞬間就能完成從 0 到 1 的突破。彼時,人們相信,隻要進了李佳琦的選品隊列,就等于半隻腳邁進了成功,網絡上常常會出現 " 大主播砍價、老闆含淚答應 " 等各種話語權出讓的現象。
而後,随着品牌們走過新手期,也開始和大主播争奪主動權,尋求多元布局。畢竟,相比于更廣闊的線上銷售渠道而言,某個主播僅僅是一部分。
以玉澤、歐萊雅等産品爲例,都曾在大促節點布局自家店鋪、其他頭部主播,由此出現了與李佳琦直播間的 " 最低價争奪戰 ",引發了多場鬧劇。輿論高潮之時,玉澤被網友抵制,視作 " 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這也成爲 " 渠道價值 " 打倒 " 品牌價值 " 的又一經典案例。
" 目前頭部主播,在與品牌方的博弈中處于上風。" 知名品牌專家、" 李倩說品牌 " 公衆号作者李倩對商業數據派說道, " 李佳琦事件會是一個轉折點,之後,平台方、品牌方,都将借機重新考慮主播渠道的分配權和話語權。"
除了品牌與渠道的關系,在品牌如雲的當下,不同品牌對渠道的争奪,也拔高了渠道價值。
在任何一個賽道進入紅海後,渠道的價值都會大于産品的價值。誰掌握了渠道,誰就能最快得到轉化。
正如超市裏最好的展台,永遠不缺供應商降價、返利、送禮,主播也是如此。隻不過不同的是,超市的渠道力量是自有的,而主播的渠道力量,處于消費者口碑與同行競争之中,更需要愛惜羽毛。
在過去幾年,新國貨品牌們爲了覆蓋更多的消費人群,不斷做 KOL 投放,抖音、小紅書、知乎 ...... 此前,有業内人士評價花西子:" 有錢,有資本覆蓋全網粉絲,連美食博主都不放過。"
明星帶貨,圖片來源于網絡
但是争奪渠道,也意味着高投入。過于依賴渠道,會帶來盈利困境。
早期的新品牌大多屬于 " 資本品牌 ",背後有資本的加持和銷售額的要求。對他們來說花錢甚至賠錢換銷售額,銷售額換更高估值都是合算的。但随着資本退潮、上市艱難,這條路就逐漸封鎖了。
還有些傳統的品牌方在資本品牌的圍攻下,不自覺地内卷起來,搶達人覆蓋率、搶直播間流量 ...... 陷入了渠道戰之中。
财務數據顯示,在 2019-2022 上半年,蕉下營收近 60 億元,但廣告及營銷費用超 10 億元,研發費用不足 2 億元;2019 年 -2021 年,敷爾佳的銷售費用分别爲 1.15 億元、2.65 億元、2.64 億元,而同期的研發費用分别爲 60 萬元、148 萬元、524 萬元,分别占同期營收的 0.04%、0.09%、0.32%......
由于廣告費用開始超過研發費用,産品利潤降低,産品同質化,市場競争将會越來越困難。
02 品牌卷成紅海,營銷何去何從?
依賴渠道不能長久,被 " 大主播 +KOL" 催熟,隻認營銷的階段已經過去了。
有數據顯示,國内新消費品牌的成立時間很短,大都是 5 年以内,但市場增長的速度非常快。2022 年天貓數據顯示,有 410 個新品牌成長增速超過 100%,10 萬中小賣家增速超過 100%。
" 當品牌增長快的時候,很多短闆可能會被掩蓋。 太過依賴的外界力量就像鴉片,品牌在不同階段要進行策略調整,不僅僅要追求 GMV,關鍵得看有沒有相應的東西去匹配品牌做沉澱。" 修遠資本管理合夥人嚴明曾說道。
随着新品牌們走過了新手期,單個頭部渠道的價值在下降,複購成爲品牌增長的關鍵;如今品牌正在逐步回歸産品,在品牌價值上下功夫。
回顧新國貨的營銷發展,化妝品行業媒體聚美麗在一份 2023 年報告中,将國貨崛起的分爲以下階段。
自 2017 年開始,微商、社交電商、KOL 的成熟,帶來了完美日記、花西子等品牌的崛起;
進入 2021 年後,硬核技術控、成分黨密集出現,薇諾娜、巨子生物 ...... 聚焦敏感、保濕、美白等細分賽道,憑借功能性成分崛起;
營銷與技術的結合,進入 " 品牌文化時代 "。
從技術的維度來看,仙瑟品牌創始人薛永紅認爲," 外資大牌能夠一直占領消費者心智,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它強勁的科技進步過程,讓消費者不斷感受到品牌的發展。"
随着此前階段國貨營銷和技術的發展,未來數年競争的關鍵突圍點是以技術爲支點驅動産品與營銷的升級。
" 高端化、功效化、細分化、審美提升,都是未來的趨勢。" 源碼資本執行董事陳丹丹說道。
不過,一口氣吃不了大胖子。品牌的建設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消費者不斷複購、産生穩定的好感。
今年以來,也有不少 " 技術 + 營銷 " 雙強的新國貨品牌開始高速發展。例如,對标戴森的 " 國産平替 " 徕芬,憑借高轉速技術 + 短視頻營銷,成爲行業前列;觀夏,聚焦小衆新興的香氛賽道,填補了國貨空白 ...... 相比快速增長,踏實的品牌建設變得更爲重要。
不過,要讓品牌價值,強于渠道價值,并不代表輕視渠道營銷。
李倩提到,短期内,平台方流量的分配機制仍然是流量 " 馬太效應 ",非頭部效果不明顯,品牌仍然無法脫離大主播。但此次的李佳琦花西子風波,也給其他品牌帶來了啓發。
" 品牌們更需要梳理品牌的 Mi(理念識别系統),在價值觀與内容和渠道互相滲透的時代,保護好品牌安全,這是未來所有品牌都要補的課。"
" 如果巅峰留不住,那就重走來時路。" 活力 28" 三個老頭 " 的直播間标語,一語道破了 " 花西子們 " 的未來。
做品牌沒有捷徑,從渠道能借來的光,但最終仍要靠自己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