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從口入,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過去以消化道的傳染性疾病最為常見,現在變化為由于吃得太好、生活方式的改變、精神壓力的增大導緻結直腸腫瘤、炎症性腸病、肛腸良性疾病等相關疾病出現急劇的增加。
在第九屆廣州消化道疾病周新聞發布會上,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道領域各專科的 " 大咖們 ",介紹了消化道疾病的最新進展,科普疾病防治知識,以及近期接診遇到的新情況。
01
奧密克戎一般不會導緻頑固性腹瀉
目前廣東新冠感染疫情處于社區流行第一波高峰後的回落階段,随着一批批 " 陽過 " 變成 " 陽康 ",新冠後遺症成為大衆關心的問題。去年發表在《柳葉刀》子刊一項研究稱,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 90 天普遍有胃腸道相關的後遺症。
對此,第九屆廣州消化道疾病周大會執行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醫師康亮進行了回應。他表示,奧密克戎感染除了導緻呼吸道症狀,也可以刺激胃腸道引起消化道相應症狀,大概 10% 的奧密克戎陽性患者會出現腹瀉;還有一些陽性患者會出現沒味覺、不想吃東西、有點惡心等明顯的症狀。
◎ 第九屆廣州消化道疾病周大會執行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醫師康亮。
" 腹瀉腹痛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常見症狀,此前朋友圈流傳搶購蒙脫石散等止瀉藥來應對,但其實大可不用太擔心。" 他解釋道,因為奧密克戎不會導緻頑固性腹瀉,它有疾病自限性,依賴于個人的免疫系統和其他相應的對症藥物進行處理。
一般感染後有兩三天非常不舒服,過了 5-7 天整體免疫系統基本恢複正常運行。對于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感染者,如果還有不适症狀或病情加重,通過抗病毒治療、免疫治療、呼吸道氧療、激素治療等綜合治療,大多數都是可以痊愈的。康亮稱," 目前認為新冠病毒感染,包括奧密克戎毒株在内,一般不會導緻人類出現長期的消化道疾病後遺症,請公衆不要太緊張。"
從 1 月 7 日開始,我國進入春運,人員流動加大,不排除春節前後引起新一波感染高峰,大家仍需要做好防護。
02
炎症性腸病患者 " 陽了 ",
用藥要小心腸穿孔
上個星期,中山六院門診接診到一個年僅 17 歲還在念高二的炎症性腸病女生,因為感染了新冠病毒,跟平常人一樣吃了布洛芬應對發燒症狀,結果引起了腸穿孔,反複手術。
" 這位女生在當地做了手術後再次穿孔,前後總共做了三次手術,然後又引流,依然效果不好,最終轉到我們醫院接受了一個比較徹底的手術才解決問題。"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首席專家蘭平教授介紹,炎症性腸病患者的腸道有明顯的病變,與普通人的腸道是很不同的。如果在相對空腹的狀态下服用布洛芬,是非常危險的,極可能造成腸穿孔的發生。
◎ 中山大學副校長、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首席專家蘭平教授。
發生腸穿孔,手術治療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措施。對于非炎症性腸病患者,發生腸穿孔,可能一個小手術就可以解決了,但是對于炎症性腸病患者,如果不了解這個疾病史,直接手術容易會導緻再次穿孔、二次手術的情況發生。
" 炎症性腸病目前已經不是罕見病了,但它号稱‘綠色癌症’,對于青年人的人生會造成影響,這個疾病需要我們重視。" 蘭平提醒有炎症性腸病病史的人群,如果中招新冠 " 陽了 " 出現發燒等症狀,選擇用藥要謹慎,建議先咨詢炎症性腸病專科醫生。因為感染新冠去醫院就診,一定要主動告知病史,而醫務人員也需要提高對炎症性腸病的認識,内外科多學科醫生需要通力合作。
" 炎症性腸病這幾年在全國的發病率逐漸增加,特别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炎症性腸病患病人數顯著增多。目前相應的治療手段很多,可供選擇的藥物也越來越多。"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醫師高翔介紹,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對于潰瘍性結腸炎,除了既往的傳統藥物,也有激素和免疫制劑,現在生物制劑也風起雲湧,給患者帶來很多福音,也由此影響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手術率的下降。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醫師高翔。
高翔指出,确實,手術是解決潰瘍性結腸炎并發症的最好手段,比如大出血、巨結腸穿孔,關鍵時刻需要外科醫生做内科醫生們強力的後盾。另外有些患者長期服用各種藥物,但是效果不良,炎症一直控制不佳的情況下,也是需要手術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的手術通常需要做全結腸的切除和做小腸的儲袋,患者在手術之後基本都能過上正常的生活。
03
放療會影響生育、肛門功能,
建議術前化療
目前,中山六院所擁有的 1400 多張床位中,有半數以上是治療結直腸癌這一疾病,每年結直腸癌新發病例達到 5000 多例,在低位腸癌患者占比高的情況下,其保肛率仍能達到 90% 以上。
一旦确診腸癌,病人最害怕是永遠失去肛門。但其實,就直腸癌來說,手術真正需要切除肛門的不到 8%,個體化治療可以使得保肛率會更高,切除肛門率更低。
" 癌症治療發展到今天,醫學界非常關注病人的生存質量,提高病人生活質量這個觀念已經深深植根于醫生的心目中。我們在結直腸癌方面開展的保肛保性功能問題就是從病人的生存質量出發。"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榮譽院長、第九屆廣州消化道疾病周大會主席汪建平教授表示,臨床病人提出的問題,正是我們醫生要努力去解決的。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榮譽院長、第九屆廣州消化道疾病周大會主席汪建平教授。
" 對于直腸癌病人,放療以後肯定會影響到生育功能。如果放療劑量比較大,女性會喪失卵巢功能,男性的睾丸功能也沒有了;其次,病人的肛門功能也非常不好,隻要放療後有瘘、感染等炎症,會導緻肛門起硬塊,影響到肛門功能。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思考,如何提高低位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質量?" 汪建平介紹,為了攻克這一難題,聯合全國 15 家高水平醫院開展前瞻性多中心随機對照臨床研究 FOWARC。
曆時八年的研究結果提示,單純 FOLFOX 方案新輔助化療與 5-FU 為基礎的放化療相比,具有相似的 R0 切除率(根治性切除)和腫瘤降期率,以及更低的手術并發症發生率。研究中約 35% 的患者術前接受單純化療而不需要放療,也能很好地進行手術治療。
汪建平表示,對于大部分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患者,可以考慮先采用 FOLFOX 方案化療取代同步放化療,并根據後續療效評估選擇性追加放療。
" 通過這項研究,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有很多直腸癌病人是不需要術前放療的,術前化療同樣可以達到手術要求的條件。通過這個治療方案調整,預計有 20% 的患者生存質量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04
腸癌發病率高呈年輕化,
早期篩查可以預防
蘭平介紹,消化道疾病是最常見的一大類疾病,在排在前五位的高發惡性腫瘤裡面,消化道腫瘤就占了三個(腸癌、胃癌、肝癌)。其良性疾病就更常見了,如胃炎、腸炎、一緊張就拉肚子、痔瘡、肛瘘等,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
近年來,廣東地區腸癌發病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成為發病率第二高的惡性腫瘤。而且我國的結直腸癌發病平均年齡比歐美國家要提早十年。腸癌是證實了可以通過早期篩查進行預防的,建議普通人群提前到 40 歲開始腸癌篩查,高危人群更要提前。
◎ 結腸鏡檢查與相關儀器。/ 圖:站酷海洛 PLUS
" 對于腸癌,通過大便的篩查、糞便的基因篩查、腸鏡等手段,希望能夠早期發現潛在的腫瘤發生可能性。當它處于癌前病變狀态就及時切除掉,可以有效阻止發展成為腫瘤。" 蘭平表示,目前,歐美國家早期腸癌發現率是 30%,我國的比例較低,僅僅 10%。要知道,早期腸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 90%,如果我們能夠提高腸癌的早期發現率,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質量。
研究顯示,超 9 成的腸癌源于腸道息肉,從腸道息肉發展到腸癌,一般需要 5~10 年的時間。因此,做好腸癌篩查,及早發現腸道息肉并予以切除,便能将絕大部分腸癌扼殺于萌芽階段。
05
健康可以吃回來,
未來更加關注功能性疾病
從中醫角度而言,絕大部分後天疾病與我們的飲食有關,跟消化道系統有關。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盆底肛腸外科首席專家、肛腸外科任東林教授介紹,消化道疾病按照年代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早期絕大部分是以感染性疾病為主,随着經濟生活、飲食結構改變、年齡的增加,腫瘤性疾病等器質性疾病逐漸增加。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第二個階段,特别是沿海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率出現明顯上升,比如結直腸腫瘤、肝腫瘤、胃腫瘤、胰腺腫瘤患病人數都在增加。我們可以在最新發布的腫瘤疾病譜中看到,消化道系統腫瘤幾乎占據了腫瘤性疾病的一半以上。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盆底肛腸外科首席專家、肛腸外科任東林教授。
未來的第三階段,消化道疾病将以功能性疾病占主導。原因是随着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退行性改變,帶來消化能力漸弱,而這些功能性疾病并非手術能解決的。" 未來,我們在消化道領域要多加注意功能性疾病,早期布局。" 任東林表示。
民以食為天!任東林認為,絕大部分疾病是吃出來的,同樣也可以通過很好的健康管理,把疾病吃回去,把健康吃回來。很多時候不是食物本身不健康,而是吃的行為問題。他提醒大家在飲食上做到以下幾點:
① 吃飯建議吃七成飽,避免從早吃到晚,因為消化道的負擔是很有限的。
② 吃得不要過冷或過熱。特别燙的茶水、特别燙的粥都是非常不好的習慣,長期如此對消化道損害大;另外一些女生喜歡喝特别冰的水,也是不健康的行為。
③ 吃新鮮的食材,多吃當季節的食物,少買反季節的食物。
" 腸癌篩查會讓腸癌的發生率顯著降低,這個拐點即将來到。我經常跟身邊醫務人員講至少你們不可以生結直腸腫瘤,你要深刻地去影響身邊的 20 個人,讓他們重視腸癌篩查。" 任東林認為,對于自我健康的管理應成為共識,從自己做起還要把健康理念傳遞給身邊的家人和朋友。
通訊員|簡文楊 戴希安 唐小雨 張源泉
編輯|廖穎瑤
插圖|除标注外,其餘均為醫院提供
封面|站酷海洛 PLUS
RECOMM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