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2 月 8 日,迪亞斯所在的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對迪亞斯開展的獨立調查得出了最終結論,近日公開了長達 124 頁的調查報告,認爲針對迪亞斯的 16 項學術不端指控均能成立。今天我們就借這件事,來講講學術不端。
學術不端在科研圈可是大忌,是指在學術研究、出版和教育活動中違反科研誠信和倫理标準的行爲。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種形式:造假、抄襲、剽竊、不當署名、重複發表等。
《自然》雜志,兩次撤稿
2020 年 10 月 14 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蘭加 · 迪亞斯(Ranga Dias)團隊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論文,聲稱發現了人類史上第一個 " 室溫超導 " 材料——一種含碳、硫、氫三種元素的化合物,在 267 萬個大氣壓下會出現 15 ℃ 左右的超導電性。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這項研究一直争議不斷,特别是關于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受到領域内專家的廣泛質疑,論文最終于 2022 年 9 月 26 日撤稿。而 2023 年 3 月 9 日,迪亞斯等人又匪夷所思地更進一步,發布了第二篇 " 室溫超導 " 的研究,這次的材料是镥 - 氮 - 氫三元化合物,僅需要 1 萬個大氣壓就可達到 21 ℃ 左右的超導電性,然而該論文結果很快被同行證僞,并且發現數據存在大量的問題,論文在 2023 年 11 月 7 日撤稿。
在 2021 至 2022 年間,羅切斯特大學對迪亞斯的第一篇室溫超導論文進行了三次 " 自查 "。第一次調查由于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 Jorge Hirsch 提出的磁化率數據問題啓動,但最終認爲沒有進一步調查的必要。第二次調查應 Physica C 主編的要求啓動,但也未能導緻正式調查。第三次調查在 Nature 表達撤稿意向後進行,但同樣未發現需要正式調查的證據。這些自查過程被認爲沒有充分解決迪亞斯的數據問題,引起了外界對調查過程的失望和批評。
2023 年 3 月,迫于多方壓力,羅切斯特大學終于組建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迪亞斯發表的兩篇關于 " 室溫超導 " 的論文,以及另一篇撤稿論文結果展開了詳盡的調查。近日,這份獨立調查得出了最終結論,一份長達 124 頁的調查報告詳細地描述了這場 " 令人震驚的造假曆程 "。至此,迪亞斯的彌天大謊與學術不端已經蓋棺定論,曆時三年多、幾經曲折的超導風波終于落下帷幕。
引發複制熱潮的 "LK-99"
迪亞斯的關于室溫超導性研究的兩次撤稿事件,是科學界的一個重要學術不端事件,也迎來了他命運的結局。而 "LK-99" 室溫超導的故事卻還尚未落下帷幕。
"LK-99" 烏龍事件始于 2023 年 7 月。由首爾初創公司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uantum Energy Research Centre)的 Sukbae Lee 和 Ji-Hoon Kim 領導的團隊稱 LK-99 是一種在常壓和至少 127 º C 溫度下的超導體,并展示了室溫環境下該材料在磁體上方半懸浮的照片和視頻。
這一消息很快得到了科學愛好者和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引起了全球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甚至有許多不主要從事超導研究的人也嘗試複現 LK-99 實驗結果。
然而論文數據給出的三條關于 " 超導 " 的證據均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引起了領域内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的強烈質疑。他們對該聲明的謹慎态度源于對超導電性研究的曆史和 " 室溫超導 " 巨大挑戰難度的了解。盡管超導現象已發現百餘年,有上萬種超導材料不斷被發現,但目前常壓下超導體的最高臨界溫度紀錄僅爲 -139 º C,遠遠低于 27 º C 左右的室溫環境。
接下來,全球的科學團隊試圖複現 LK-99 實驗的結果。複現是科學方法的基石,是驗證新的研究發現有效性的關鍵一環。然而,各國科學家們盡管進行了多次嘗試,盡管有類似半懸浮的實驗現象能夠被複現,但卻沒有一個團隊能夠獨立給出韓國團隊報道的所有結果,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說明該材料純度極差,而且根本不超導,甚至可能高溫下是完全不導電的絕緣體。這些複現的失敗引發了對 "LK-99 常壓室溫超導 " 原始發現有效性的嚴重質疑。
德國馬克斯 · 普朗克固态研究所合成的 LK-99 純晶體。來源:Pascal Puphal
2023 年 8 月《自然》雜志也發表評論提出了質疑,鑒于對 " 常壓室溫超導電性 " 越來越多的質疑以及獨立研究團隊無法複現結果的事實,韓國超導低溫學會也随後發表聲明:LK-99 的超導電性目前證據不足。截止到目前,該論文的研究團隊尚未有進一步的回應或更新的進展報道、複現。
無論是迪亞斯的高壓室溫超導,還是韓國常壓室溫超導,關于室溫超導研究的多次撤稿以及無法複現是關于科學研究挑戰和複雜性的一個警示故事。它反映了科學的動态本質,其中聲明必須經得起複現和驗證的審查,才能被接受成爲科學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室溫超導之所以會這麽火,因爲在室溫下實現超導電性一直是物理學中長期追求的終極目标之一,不僅能極大降低電磁應用中的巨大損耗,還能實現強磁場、高精度探測和各種尖端量子器件。雖然室溫超導的問題論文幾番撤稿,人們對室溫超導夢想的追逐是不會停下腳步的。而在其他領域,又充斥着多少有問題的論文呢?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如何防止學術不端?
針對學術不端事件,國外的科學家和教育界人士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下面摘錄一二,或對我國科研團隊避免重蹈覆轍有所幫助。防止學術不端事件的發生需要從多個層面入手,包括制度、教育、監督和文化等方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
1
強化倫理教育
研究人員培訓:對科研人員進行定期的科研倫理和誠信培訓,強調數據的真實性、透明性和可複制性的重要性。
學術誠信課程:在高等教育機構中開設必修的學術誠信課程,教育學生關于抄襲、僞造數據和篡改數據等行爲的後果。
2
加強研究監督和評審
同行評審:加強同行評審過程,确保評審人員具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并對提交的研究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
數據共享:鼓勵或要求研究人員公開原始數據和研究方法,以便其他科研人員可以驗證研究結果。
研究透明度:提倡研究透明度,要求研究人員詳細記錄研究過程,包括實驗設計、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
3
制定嚴格的學術不端處理機制
明确規定:制定明确的學術不端行爲定義和處理程序,包括投訴、調查和處罰措施。
獨立調查:在受到學術不端指控時,由獨立的委員會進行調查,确保調查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公開處罰:對于證實的學術不端行爲,公開處罰結果,以起到震懾作用。
4
建立科研誠信文化
領導榜樣:科研機構和大學的領導者應當以身作則,強調誠信的重要性,爲青年研究人員樹立榜樣。
鼓勵實質性貢獻:改變評價體系,重視研究的實質性貢獻而非僅僅是發表的數量或影響因子,避免過度競争導緻的不端行爲。
開放讨論:鼓勵科研人員就倫理和誠信問題進行開放讨論,提高對學術不端行爲的認識和警覺性。
結語
學術不端會對科學界産生深遠的影響,不僅損害相關個人和機構的聲譽,也對公衆對科學研究的信任造成了影響。因此,避免學術不端行爲,維護科研誠信是每位科研人員的責任。
策劃制作
作者丨 Denovo 科普團隊
審核丨羅會仟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校對丨徐來、林林
相關推薦
3.長期 16+8 輕斷食使死亡率暴增 91%?别被忽悠了!
點亮 " 在看 "
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