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謂一支串帶火一座城!
小餅烤爐加蘸料,靈魂燒烤三件套," 火車站都是大學生,空氣裏全是孜然味兒 "…… 淄博燒烤熱持續高燒不退。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最新視頻新聞 " 淄博老闆娘爲趕高鐵小夥 1V1 烤串 ",一度登頂微博熱搜榜。底下的留言贊聲一遍," 吃出了家的味道 "" 這個淄博燒烤是非吃不可了 "" 現在買票去淄博還來得及嗎 "…… 據工人日報,有統計表明,近來每到周末,有 10 萬 + 外地人去淄博吃燒烤。
爲了應對瘋狂湧入的遊客,淄博可謂全城聯動,連夜修路、增加觀光車、打通景點通道、增開 " 淄博燒烤專列 "、文旅幹部上車服務,開展燒烤零工季招聘活動、有地區甚至對商家開展了星級評定 … 通過一系列措施來接住這火爆的流量。
與此同時,一則 " 清華北大在校生五一可到淄博免費遊 " 的消息,也引發了衆多網友關注。
據報道,4 月 13 日,淄博市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上述消息屬實,此次活動共安排 4 條線路,參與活動的清華北大學生隻需要購買往返淄博的車票,其他吃住以及遊玩等費用均由政府出資。
圖片來源:網信淄博
清華北大在校生五一出遊淄博
吃住玩均由政府出資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 今年五一期間,清華和北大的在校學生到淄博遊玩,景區和指定酒店住宿可以全程免費。"
每經小編搜索發現,上述消息出自淄博市委網信辦官方微信公衆号,于 3 月 2 日發布的一篇題爲《淄博市委書記馬曉磊向北大、清華學子發出誠摯邀約》的文章。
文章中寫道,3 月 1 日,淄博市參加 2023 年春季 " 山東——名校人才直通車 " 北京站引才活動,淄博市市委書記馬曉磊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作城市推介和青年人才政策宣講,向廣大學子發出誠摯邀約,期待更多青年才俊擁抱淄博、築夢淄博。馬曉磊熱情洋溢地說,今年 " 五一 " 期間,淄博将對北大、清華在校生實行景區、指定酒店住宿全程免費,歡迎大家到淄博聽韶樂、訪聊齋,踢蹴鞠、品魯菜。
馬曉磊邀請清華和北大學生到淄博遊玩 圖片來源:網信淄博
據報道,淄博市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上述消息屬實,目前活動共設計了 4 條線路,參與活動的大學生僅需購買往返淄博車票,其他吃住以及遊玩等費用均由政府出資," 不過目前方案還沒有最終确定。"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羨慕清華北大的學生," 怎麽就清華北大,浙大複旦表示不滿 "," 還得是清華北大啊 "," 西安的大學生有點羨慕 "。
還有的網友出來解釋稱," 這是 3 月 1 日在清北有一個推介會的時候面對在校生現場承諾的,那會兒沒火,現在燒烤才火的,沒有什麽學曆歧視 "。
公開資料顯示,淄博燒烤是淄博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需用一方小烤爐親手烤制菜品和小餅卷肉而聞名,上到雞鴨魚羊、下到蔬菜菌菇,皆可燒烤。浙江宣傳将之總結爲 " 淄博燒烤走出了差異化的路線—— " 小串 + 小餅 + 小蔥 " 的靈魂吃法,加上在外部形象上 " 一桌一爐一卷餅 " 的獨特儀式感,讓淄博燒烤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新的 " 流量入口 "
給當地招才引智帶來新的契機
淄博這座老工業城市,是中國近代工業發轫地之一。從上個世紀初期在博山發現鐵礦煤礦開始發展工業起,淄博近現代工業曆史已有 120 多年。然而前些年,淄博面臨着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雖然奮力轉型,但年輕人仍不斷流失。
而如今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正不斷湧入淄博,讓淄博成爲了網紅城市。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每逢周末,淄博各大火車站、汽車站、燒烤店都擠滿了慕名而來的大學生和外地遊客。省内外許多大學生利用周末時間乘着高鐵到淄博,體驗淄博燒烤的魅力,也讓淄博站周末客流陡然升溫。據統計,三月以來,淄博火車站周末發送旅客量連創 3 年來單日新高。其中 3 月 18 日,淄博站發送旅客 23767 人次、到達 33024 人次,合計 56791 人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就在 " 淄博燒烤 " 出圈的同時,淄博全方位的引才活動也在悄然進行中。
日前,淄博人社局發文《在淄博吃燒烤,還有這些福利》,推介淄博 " 人才金政 50 條 "" 技能興淄 26 條 " 等人才政策,智慧型人力資源市場、" 直播帶崗 "、大學生 " 就業體驗日 " 活動等就業政策。
圖片來源:淄博人社
與此同時,淄博還舉行了第三屆 " 百所高校進淄博 " 暨科技 · 就業雙促洽談活動,吸引省内外 81 所高校相關負責人實地出席," 許多帶隊負責人說,一聽是淄博都想來看看。"
這本身就是淄博 " 流量 " 效應延續的體現。淄博市委書記馬曉磊在活動現場表示:" 我相信有年輕學生以及青年人和這座城市的雙向奔赴,淄博的未來就會更加燦爛。"
目前,淄博 " 三年十萬大學生集聚計劃 " 提前完成。2022 年下半年,淄博又有了新目标,力争五年内全市新引進大學生突破 20 萬人。
編輯 |程鵬 杜恒峰
校對 |王月龍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每經 app(記者:淡忠奎)、工人日報、紅星新聞、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邵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