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乘“蛟龍”入大洋“趕海”
并兩度搭“雪龍”南極破冰“尋寶”
是中國第一位
兼具大洋深潛和極地科考
兩項經曆的女研究員
她就是唐立梅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員唐立梅
在總台青春分享節目《@青春 2023》中
講述她前往地球自然秘境考察的經曆
分享她所理解的“悅己”
2013 年,唐立梅随“蛟龍”号載人潛水器去往西太平洋下的采薇海山勘察,成爲中國首位乘“蛟龍”号進行大洋深潛的女科學家。進行大洋深潛時,唐立梅所在的潛水器裏隻有 3 個人,裏面還有高清拍攝系統、拍照系統、生命支持系統等設備。由于空間狹小,執行作業時,唐立梅基本上是半跪在觀察窗前觀察、記錄、拍照。
△唐立梅在“蛟龍”号載人艙内。唐立梅回憶,第一次從水下看海面,陽光透下來,在一片湛藍中泛着白光,随着“蛟龍”号繼續下潛,陽光消失了,世界一片漆黑。
當“蛟龍”号到達 350 米時,發光生物出現了,有的像流星從面前劃過,有的像螢火蟲一串串飄過,又像是燦爛的煙花,在潛水器旁邊肆意綻放。
這次勘察讓唐立梅見識了非常多的深海生物,回來後,她憑記憶将它們記錄在了工作日記裏:
“海底的固着生物最神奇,它們有根,像花一樣長在海底,有的晶瑩剔透,純淨無比,如天山雪蓮。”
“還有一種海綿,形态像極了一隻長筒襪,但卻淨白無比,輕盈透亮,如同一絲一絲銀線織就。”
“最難忘的是一種從沒見過的海葵,它的身體裏住着一隻寄居蟹,紅色的爪子露在外面,身體在裏面,帶着海葵向前爬 …… ”
唐立梅說,那是人生中過得最快的 4 個半小時,不僅眼睛看不夠,樣本也帶不夠。最終,她在 2774 米大洋深處“趕海”并“瘋狂掃貨”,帶回 8 升近底水樣、11 塊岩石、2 管沉積物,還有冷水珊瑚、海葵、海膽、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 11 種生物樣品。
看到的奇景雖然讓人印象深刻,但這背後的付出更令人難忘。
“蛟龍”号每次下潛時間是 10 小時,中間不能上廁所。這在普通人看來是難以做到的,唐立梅卻覺得是小事一樁。
“我自己早上隻吃了一個煮雞蛋和幾塊餅幹,水是一滴不敢喝,畢竟想要在小小的船艙裏放一個衛生間,那簡直就是奢望。我甚至在出行前把水杯藏了起來,來對抗自己想喝水的生理本能。”
△唐立梅随“蛟龍”号深潛後出艙。
從深海返航後唐立梅并未止步,又将探索與科考的腳步深入到冰雪覆蓋的南極。南極大陸上壯觀的地形地貌和豐富新鮮的岩石樣本讓唐立梅無比專注和興奮。
作爲可以合法采集岩石樣品的科學家,每到一處罕見的地質現象和斷面,她都想采集:“不遠萬裏跑到野外去采集樣品,我當然是鉚足了勁兒,要采集更多的樣品,它們是成果的來源。”
唐立梅曾四次穿過“魔鬼西風帶”,這是南緯 45° 到 60° 的區域,風浪特别大,船員們專門編了一個順口溜,叫“一言不發,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髒六腑,七上八下,久久卧床,十分難受”。
那段時間,船員們就算是躺在床上,也得緊緊扒着床沿,要不然就很可能會被翻下來。
△參加南極科考時的唐立梅。這些危險從未讓科學家們停下在未知區域探索的腳步。唐立梅的同事曾在日記中寫下:我們在南極跨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人類的第一個足迹,也有可能是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步。
離開了神秘的深海和遙遠的南極,回歸科研工作的日常,唐立梅也會面臨很多現實問題。平時,她需要研讀大量的文獻,追蹤本領域科學研究前沿,撰寫學術論文進行投稿,被拒稿後再改再投,直到發表。她也要不停地去思考下一個要解決的科學問題是什麽,現有的研究如何繼續,下一個研究項目如何申請。
“在科研的世界裏,無論是快樂、精彩,還是困難和瑣碎,它們都承載了我的熱愛,也都是我必須走過的經曆”,在面對這些瑣碎的時候,唐立梅也會焦慮、郁悶,但每每回看起難忘的經曆都會重新獲得力量,在經曆中因爲熱愛不顧一切、竭盡全力的自己是更珍貴的收獲。
“隻要我們不丢失自己,保持熱愛和專注,去經曆,去盡力,便能不留遺憾,坦然面對一切”,這就是唐立梅現在理解的“悅己”。
△唐立梅在雲南爲孩子們講課。如今,唐立梅會被邀請去做一些科普分享,在去各個學校科普的時候,她會告訴學生:“隻要有所熱愛,有所執着,盡心盡力,問心無愧,竭盡所能,你們也能收獲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