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 2021 年的車展上,極星播放了一段對多個設計師的采訪視頻,不管是對于設計工藝的追求,亦或是從生産環節中也要盡可能降低碳排放的 " 零碳計劃 ",都讓我狠狠驚豔了一把,從而對這個品牌印象深刻。
這次有幸與 Max 面對面,并提前見到了極星 3。聽到 Max 對于這款車的設計解讀,再次讓我驚爲天人。
極星 3 内斂的外觀下對概念車大面積的設計保留,以及設計師們工藝難度高依然堅持實現并量産的設計精神,得以滿足我對超豪華定位車型的構想。
比如前後擾流闆設計,将傳感器整合在一起的 Smart Zone,側面車窗的造型流線和輪毂樣式等等都盡可能與概念車保持同步,同時融入了對其可量産化的考量。
比如将毫米波雷達和前攝像頭整合于前臉的 Smart Zone,設計師們需要考慮以下問題:
毫米波雷達由于體積偏大,需要考慮位置布局。
毫米波雷達需要能隔着裝飾闆正常發出信号。
毫米波雷達需要在冬天雨雪天氣保持正常工作。
不能破壞車頭的一體化型面和美感。
碰撞保護問題。
以上問題在極星 3 上不僅全部得到了解決,設計師們還讓這些對應的解決方案成爲了車頭造型上的亮點,将 " 形式追随功能 " 的原則貫徹到底。
值得一提的是,Smart Zone 在傳感器組合前面選用了多層的材料闆,最外面兩層是金屬和樹脂玻璃。
在保持一體化型面與車身同色的同時,還克服了在樹脂玻璃上印字的工藝難度。這一點也是讓我震撼的地方,放在國内的車企身上,遇到這種問題一般都會選擇退而求其次的降本方案。
前擾流闆設計也是如此,大家從正前方看隻能看到完整的車頭,設計師将前擾流闆與前引擎蓋部分完美融合了。
另外,瑞典金的卡鉗、輪胎上的氣門嘴與座艙内的氛圍燈、安全帶相互呼應,在這簡單色調上的點睛之筆來的恰到好處。
而 22 英寸的輪毂、後面比前面更寬的輪胎,搭配流線造型的側窗、車内儀表與方向盤酷似賽車的布局,加上标配的 CDC 和雙腔空氣懸架,都爲這輛純電 SUV 賦予了更多的運動性能。
很有意思的是,車輛的性能參數像 Smart Zone 的水印一樣被标注在了輪胎旁邊的車身上。設計師也将碳排放的成績用同樣的方式标注在了車内的座椅上,增加了交互的直觀性與趣味性。
總的來說,"Pure Luxury" 的設計理念确實讓極星 3 看上去更加純粹,沒有侵略性的造型和車内多數可持續的自然材質也讓用戶 " 從自然走進自然 " 的品牌理念得到展現。
第一眼看到這款車你會覺得它很簡單,和 " 豪華感 " 沒什麽關系;但實際上它是用 " 豐富内涵 " 塑造不會過時的豪華感,這才是理想狀态的極簡風格。
之前總是有人問我:" 極簡設計 " 與 " 極陋設計 " 的邊界在哪裏呢?
我想極星 3 已經很好的解釋了這兩者在概念上的區别。
如果你選擇了極星 3,那你一定是懂它的人。換句話說,這款車用設計爲自己篩選出了最适合的用戶,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挑選。
這大概也是極星 3 設計的精髓所在了。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