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Sean Ye 圖丨源自網絡
第 408 篇原創文字,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全文 5800 字,建議閱讀時間 15 分鐘
✎ 寫在前面
2022 年,你是怎麼扛過來的?
防疫政策從年初的封控,走向了年末的放開。
而企業們從年初的裁員,走向年末的裁員——沒準年中還夾了一次裁員。
大環境不好,我們都知道。
我的公衆号後台,收到了很多粉絲的分享和回複,有人想不通,有人精神緊繃,有人看不到未來。
2023 年,生活依然要繼續。
有哪些行業能夠不受或者少受危機的影響呢?哪些行業,甚至可以逆勢上升呢?
本文合計 5831 字,内容覆蓋了互聯網、高科技、消費品、醫療保健、B2B 企業服務等多個大行業,以及内容平台、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在線醫療、保險、美食、寵物、戶外等細分行業。
閱讀全文可能需要 10-15 分鐘時間,希望這 10 多分鐘,能夠幫助大家略微了解 2023 年的市場行情。也歡迎大家收藏轉發。
先強調一下,我的所有判斷,基于我 14 年的外企人力資源行業,和 4 年多來的互聯網行業從業經驗,不太能覆蓋所有企業情況。
另外,我也并不主張一定要加入所謂的熱門行業。曆史已經一再證明,在一些看似普通的細分行業裡,如果能做到極緻,依然有機會站着把錢給掙了。相比熱門行業,更重要的是我們對事業的熱情,以及如何打造我們在行業内的影響力。
好了,以下是神棍時間。也歡迎大家今晚 8 點來聽,我和唐老師的直播《2023 年,應該如何擇業》,唐老師擁有 20 年 + 的從業經驗,是通曉多個行業的 HR 專家。
1
尋找屬于你的趨勢
任何時代,都有自身的行業趨勢。
雷軍曾經說過:人不應該推着石頭上山;應該先跑到山頂,然後往下踢石頭。這句話後面演變成了「站在風口的豬」。
但雷軍的本意是,我們應該順勢而為。
如今能讓資本瘋狂投入的「勢」,已經不存在了;但這不意味着沒有趨勢,依然有趨勢,依然有企業在投入,依然有市場在挖掘人才。
我在《如何判斷行業有沒有「錢途」》提過,行業發展分三種:
技術驅動的發展;
消費結構驅動的發展;以及
人口結構驅動的發展。
翻譯成人話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行業,有三類。
高科技行業;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始終有尖端科技研發會得到資本支持;
消費品行業:作為人,我們有正常的需求,我們需要衣食住行,消費品行業滿足我們的需求;
醫療養老健康行業:作為中國人,我們很清楚,我們在變老,老齡化社會馬上就要來到了。
高科技行業是我們人類仰望星空的行業。
雖然發射火箭登陸火星,似乎不是每個人的需求,甚至絕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這種需求,但這不妨礙馬斯克的 SpaceX 成為估值高達 1370 億美金的超級獨角獸。
消費和醫療養老,是我們腳踏實地的需求。
在新冠來襲的這段日子裡,各種藥品、保健品被搶光,說白了,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是咱老百姓的剛需。
2022 年老東家 Mercer 發布的最新年度調薪調研報告,顯示 2023 年各行各業的調薪都會有下降,但相對來說,2023 年高出 5% 的行業還是:
高科技行業:6.3%;
生命科學(醫療保健):5.6%
互聯網:5.5%
消費品:5.1%
當然,這種趨勢太粗了,我們還要接着拆分。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身邊的一些現實案例裡,找到一些背後的趨勢。舉個例子,2022 年,你喝過奶茶嗎?你有發現 2022 年的奶茶會有什麼變化嗎?
接下來,我會在「消費行業」篇章裡重點以奶茶行業的一些變化,來分析背後的市場趨勢,我們先看高科技行業。
2
高科技行業
高科技行業幾家歡喜幾家愁,想要找到合适的高科技行業加入,一方面看高科技如何商業化變現;另一方面看國家政策如何支持。
高科技行業也分情況。
以前些年爆火的人工智能行業來說,日子并不是那麼好過。
2017 年,AlphaGo 先後吊打李世石和柯潔,讓我們一度以為具備超級學習能力的,人工智能進入生活,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
如今 5 年過去了,人工智能行業,雖然發展得如火如荼——去年,人工智能畫圖,也一度讓我們大開眼界——但如何商用(賺錢),還是一個疑問。
當年動辄估值幾百億上千億美金的人工智能大廠,比如背靠中科院,有國家隊背景的雲從科技,IPO 後如今隻有 100 億 + 人民币的市值,和預期差距太大了。
但另一方面,同樣和人工智能有密切關系(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卻受到了市場的重度關注,如今市場上常常提到了新能源汽車三小強「蔚小理」,目前都處于虧損狀态,但依然活得不錯。
理由大概有這幾個:
1)汽車:下一個上網終端
如今小米、華為等大廠都在試圖加入到造車行業,因為在大廠眼裡,汽車,會是智能手機之後,我們連接互聯網的下一個終端設備。
從電腦聯網,到手機聯網,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網民人數暴增。電腦不是每個人都有,但如今無論城鄉,手機是人手一台的。所以互聯網用戶從 2010 年的 4.5 億,翻番到了 2021 年的 10 億 +。
好了,這波過後,互聯網「用戶規模」,是很難進一步挖掘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身邊老人孩子都用上手機了……
接下來,能夠進一步挖掘的就是「使用時長」,而衆所周知,開車目前是不能上網的,但未來如果有了無人駕駛技術,那麼開車時,也能上網。
現在做汽車,就是為了成為未來的蘋果。
2)政策趨勢:節能減排 + 國家重視
我們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2060 年實現碳中和,這個目标不容易。
不僅如此,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對于節能減排,國家更是表态要做「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引領者」。
我們要做 leader,那麼新能源汽車就是實現這一條路徑的重要方式。不僅如此,新能源汽車也大概率是我國在汽車行業彎道超車美日德等老牌汽車強國的最佳途徑。
2022 年前 11 個月,我國汽車出口 278 萬輛,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一倍。
而新能源汽車的國産驕傲,比亞迪在 2022 上半年,以 64.14 萬輛超過特斯拉的 56.4 萬輛,再次奪得全球銷量冠軍。
這種振奮人心的消息,也得到央視的重點報道。國家的重視,可見一斑。
在這種大背景下,不僅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變得更好,上下遊供應鍊企業日子也不錯,舉個例子,比如做電池的甯德時代,比如生産車規芯片的半導體企業……
3
消費品行業
發現下一支「口紅」——如果希望加入消費品行業,務必關注消費降級的大趨勢。那些逆勢尋找中産階級的企業,裁員概率不小。
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緻口紅熱賣,也叫「低價産品偏愛趨勢」。
在美國,每當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
理由是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奢侈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消費欲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奢侈品。
一方面,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需品」,可以對消費者起到「安慰」的作用,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
另一方面,經濟的衰退會讓老百姓的消費能力降低,原先花大錢的行業,比如買車買房旅遊這種大錢開支,往往就被砍掉了。手中反而會有些閑錢,可以去買「口紅」這種廉價的享受方式。
中國也有類似的非必需的低價的奢侈品,舉個例子,奶茶。
在過去的 2022 年裡,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奶茶裡的有趣現象。
1)高端品牌在降價
高端品牌說的就是「喜茶」。喜茶在 2022 年伊始就開始裁員,規模不小。高價的定位,并不能讓喜茶實現高利潤。随後,喜茶開始降價,把 30 元以上的奶茶基本調回了 15-29 元之間。即使如此,喜茶全年依然關店 80 多家。
另一方面,蜜雪冰城、Coco 這種低價奶茶,依然保持着比較高的市場份額。
2)大桶奶茶開始流行
不僅如此,在今年,大桶奶茶開始逐漸流行,「大桶茶」一度被媒體稱之為讓奶茶業浴火重生的産品
8 月份的時候,外賣平台有一組有趣的數據:7 月份大桶奶茶産品種類激增,同比上漲 254%,其中 80% 是水果奶茶。除了常見的 1 升桶裝容量,有的奶茶店還将奶茶容量升級至 6 升,不少網友直呼過瘾。
雖然「大桶茶」容量變大,但價格沒有明顯上漲。有的平時均價 30 元以上的主打高端奶茶品牌,也推出了 20 元以内的大桶奶茶産品," 性價比 " 相對較高。
這是清晰的消費降級趨勢——消費者要在降價的同時,要求更多……
大家也可以從自身的行為來判斷一下,在日子越來越緊巴的 2022 年,我們還是希望享受生活的,如果不能旅遊享受,那就吃一段好的;如果出門吃飯也不方便,那就外賣一杯高性價比的奶茶,也是可以的。
2023 年,消費品行業中,我比較看好的是:
智能家電(在家的時間越來越長,對掃地機器人等科技産品的需求更多)
寵物行業(如今的年輕人甯可養寵物,也不養娃,雙十一為數不多銷售額增長的品類)
不太看好的消費品行業:
手機電腦(換機的頻率從 1 年多降低到了 2 年多,市場競争激烈)
美妝行業(2022 年行業業績滑坡,高利潤帶來了衆多玩家内卷,2023 面臨業績壓力)
不負責的盲猜:
2023 年中,我們大概率能看到部分數碼大廠的裁員,也會看到美妝行業部分上市企業的裁員。
這個預測先拍在這裡,年底回來看結果。
還有部分行業,比如代餐,2022 年規模在擴大,但多多少少和封控有些關系;再比如戶外行業,今年無論是釣魚、露營還是飛盤都很火,但 2023 年能持續嗎?不好說。
有一個簡單有用的方式,大家可以學習:在雙十一和 618 之後,查一下具體京東和淘寶的銷售數據,往往會對行業趨勢有更深的理解。
京東淘寶掌握着最新的消費數據,也都會定期發布一些消費趨勢報告,這些報告,對于我們找工作确定行業,有着很高的價值。
建議都要看。
淘寶長于服裝美食,京東強于數碼家電,隻看一個,看不到全局。
4
其他行業
1)互聯網平台
典型企業:抖音、快手、B 站、小紅書
推薦理由:高薪
存在挑戰:大概率裁員
最後回到我比較熟悉的互聯網行業。
互聯網行業本質上隻有三種變現方式:
廣告:信息流(抖音)、内容廣告(B 站小紅書)、搜索廣告(百度)
服務:純線上的如遊戲;線上線下結合的如打車、外賣;B2B 如企業微信
電商:京東、天貓、拼多多
而在過往這些年裡,各家互聯網公司在字節跳動的率領下,就開始瘋狂擴軍策略。
字節 2019 年做了一次盤點,評估為什麼自己能在短短 5 年之間迅速超越大部分互聯網公司,成為和騰訊、阿裡并駕齊驅的大廠,一個重要的分析結論是:
我們人多。
即便是在 2020-2021,全國企業狀況都不太好的時候,互聯網企業還在瘋狂擴招——封控導緻互聯網流量進一步上漲,互聯網更好講故事了……
然而,2022 年情況都變了。
資本市場突然發現,不能再聽互聯網公司講故事了。于是乎,各家互聯網公司的股價在中美混合雙打面前,來了一波雪崩。
如今的互聯網上市公司,有一個算一個,無論是美團、快手都在争取盈利。而那些還沒有盈利的公司,知乎 B 站,也在減員增效,希望在 2023 年實現盈利。
所以,一個簡單的建議:在拿到 offer 的時候,先看看這家公司是否盈利了,如果還沒有盈利,先等等。
盈利以後,這家公司才值得加入;盈利之前,不是說完全不能去,但需要清楚,一家沒有盈利的互聯網公司,随時可能裁員,而沒過試用期的員工,是裁員的不二人選。
2)保險行業:
典型企業:健康保險公司
推薦理由:現金流好,盈利好
存在挑戰:從業者收入不高,行業産品同質化
從大趨勢來說,雖然 80 後 90 後一代開始進入中年,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會考慮自身養老問題。
國家新出台了養老金的政策,但我們都知道,養老錢,說到底是治病錢。如今一些絕症的治療費用高企,大病保險是老百姓的剛需,也是過去幾年,百萬醫療險成為熱門的一個原因。
保險行業更是依靠精算成功的行業,這麼多年來,除了 911 那年虧損之外,保險行業從來沒有虧損過,屬于能夠活得下去的行業。
但保險行業從業者,如果你不在高階崗位的話,往往薪資并不算高。而且保險行業屬于強監管行業,所有産品都需要報備,理論上,幾乎沒有什麼企業能做出别家做不出的産品。
3)在線醫療:
典型企業: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微醫
推薦理由:用戶規模激增
存在挑戰:變現存疑
疫情的原因,這兩年要去醫院,大概率都需要在線預約,否則北上廣三家醫院的大門,能很難進去。門衛就直接把你擋在外面了。
不僅如此,因為疫情封控,很多醫院也自我進化,推進了自身互聯網醫院的研發,好用不好用另說,至少現在拿着過往的醫療記錄,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不去醫院,就可以開藥了。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年活躍用戶數達到 7250 萬人,增長率達 29.2%。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已達 2.98 億,占網民整體的 28.9%,
基礎盤已經有了,而且不小。如今盡管疫情逐漸放開管控,但好醫生,永遠是稀缺資源。
前段時間的北京,就有協和副主任醫師關于兒童感染新冠的問診錄音流出,電話問診價格是 499 元。
類似的服務,我也給我爸買過,線下挂專家号,300+,排隊 3-4 個小時,聊 3 分鐘……線上 500,預約一個時間,能和醫生聊 20-30 分鐘,把所有問題都問清楚。
當然,這個行業的問題是沒有盈利。就連家大業大的京東健康和阿裡健康,2021 年還是虧的,2022 年年中報也是剛剛盈利。其他公司,大多是虧損的。丁香醫生都轉型去做自媒體了……
4)企業數字化轉型
典型企業:各種咨詢公司,SAAS 公司
推薦理由:B2B 業務,業務穩定性高,屬于熱門話題
存在挑戰:不賺錢
2021 年,是 SAAS 的黃金時代,國外的 SAAS 巨頭市值猛漲,國内 SAAS 企業紛紛上市。
但 2022 年,很多國内 SAAS 機構就開始裁員了。
在我看來,SAAS 企業,是可以加入的,尤其是和我經曆類似的 B2B 行業的外企人,SAAS 企業更講究科學,數據和服務,有适合外企人生存的土壤。
但選擇公司依然有講究。從現在的情況來說,SAAS 是一個大的産品,作為企業客戶,你很難隔三差五的換供應商,别說供應商那邊有阻力,公司内部阻力也是極大的。
所以,SAAS 玩家規模越大,往往競争力越強。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諸如企業微信、阿裡釘釘、飛書這樣的機構。
它們已經逐漸侵占了部分 SAAS 企業的生存空間。我在之前測評過企業微信上的多個企業文化相關的應用(原文:裁員疫情之下,企業文化将走向何方?),騰訊樂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其他家應用都在收費的時候,樂享帶着騰訊的光環,居然還是一個免費工具……
如果一家企業擁抱了騰訊的生态,那麼騰訊樂享就和企業微信、騰訊會議等一樣,成為了這家企業的标配。類似的飛書也提供除了飛書本身之外的多種工具,比如:飛書 OKR,飛書 360 績效,飛書會議等工具。
另外,還有一個明顯的趨勢是,SAAS 産品靠錢越近,活得越好——靠近錢的客戶管理 SAAS 機構,往往就比後端的财稅、人力資源,OA 相關的 SAAS 企業活得更好。
這個道理也很明顯,如今的企業更加功利,明确你能給他帶來業務收入,他才可能給你支付服務費……
其他的,能砍就砍,不能砍項目,也要砍預算。
✎ 寫在最後
梁甯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
世上最悲催的事,就是你在做一個十足勤奮的人,但你所附着的經濟體正在下沉。
當趨勢發威的時候,絕大部分職場人,往往無力掙紮。
我一直堅信,作為打工人,我們不應該僅僅埋頭于每日的日常工作,更要做一個細心的人,做一個善于發現身邊的趨勢的人,做一個善于發現規律的職場人。
你身邊的小趨勢,往往可能最後彙集成行業的大趨勢。
我的觀察,未必準确;但你身在行業中,一定應該對于行業有更深刻的認識。不要等到船要沉了,才意識到需要跳船。
擴展閱讀:
《哪些迹象,告訴我們,公司可能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