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魏笑
編 輯丨孫超逸
圖 源丨視覺中國
随着我國新冠感染者人數激增,相關醫療器械産品需求量激增,呼吸機正是其中之一。
呼吸機作為一項能人工替代自主通氣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普遍應用于 ICU、神經内科、神經外科、病房等區域。
在醫用呼吸機方面,據中國政府采購網信息,自 2022 年 12 月 12 日至 2023 年 1 月 12 日的一個月内,記者搜索發現有 163 條公開招标公告。例如 1 月 9 日,茂名市人民醫院發布公開招标公告顯示,其拟采購呼吸機(A)、呼吸機(B)等一批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設備,預算金額為 1238.53 萬元。
因需求量激增,目前尚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态。深圳某醫用呼吸機生産企業副總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我國醫用呼吸機供不應求。" 從十幾萬元到三四十萬元不同檔次的呼吸機均是如此,很多醫院想買也買不到。"
上述深圳呼吸機企業高管表示,目前行業企業正全力擴大産能,但距離緩解供應緊張的問題尚需要時間。" 最近很緊張,企業全體員工加班加點,這十幾、二十天幾乎把以往大半年的事情做完了。近期企業産能甚至達到以前同期的 10 倍至 20 倍。"
該高管透露,因企業業績提升明顯,且近期員工工作強度較大,公司年終獎金有望提升至往年的三到四倍。
廣州和普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也向記者表示,目前企業有兩款主銷産品,一款是無創呼吸機,另外一款是呼吸濕化氧療儀。尤其是呼吸濕化治療儀,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呼吸濕化氧療儀的訂單已經排到了節後,包含耗材也是。
對此,和普樂公司全線運轉,在保障生産的同時要保障産品品質。在業績方面,該人士表示,近期企業銷量見長明顯,對企業業績持有較好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呼吸機行業分工明确,核心原材料以進口為主。醫療器械研産銷大聯盟聯合創辦人王強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進口部件不能及時供貨将直接影響中遊企業生産,因此,行業未來發展關鍵是實現核心部件國産化。
激增:呼吸機供不應求
按使用方式分,呼吸機通常分為有創呼吸機和無創呼吸機,其主要區别在于呼吸機與患者的連接方式的不同。凡需要通過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方式進行機械通氣的稱為有創機械通氣;通過鼻、面罩、接口器等相對無創方式與呼吸機連接的通氣方式稱為無創通氣。
随着相關疫情管控措施的放開,新冠感染者數量激增,呼吸機等醫療器械需求也随之大增。
12 月 26 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制定了《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 " 乙類乙管 " 的總體方案》,其中提到,要 " 加大醫療資源建設投入。重點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準備,配足配齊高流量呼吸治療儀、呼吸機、ECMO 等重症救治設備,改善氧氣供應條件。三級醫院要強化重症醫療資源準備,确保需要時 24 小時内重症監護資源增加一倍。"
在醫用呼吸機方面,據中國政府采購網信息,在 2022 年 12 月 12 日截至 2023 年 1 月 12 日的一個月内,記者搜索發現有 163 條公開招标公告,544 條中标公告。
呼吸機的采購人通常是各地醫院。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為例,2023 年 1 月 11 日,其發布公告顯示采購急救和生命支持設備高檔呼吸機,預算金額為 105 萬元;1 月 9 日,茂名市人民醫院發布公開招标公告也顯示,其拟采購呼吸機(A)、呼吸機(B)等一批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設備,預算金額為 1238.53 萬元。
2022 年 12 月 27 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公布無創呼吸機采購公告,預算金額為 500 萬元;12 月 25 日,福州市中醫院公布新冠救治應急設備緊急采購項目,預算金額為 1303. 萬;12 月 23 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發布有創呼吸機緊急采購項目緊急采購公告,預算金額為 760 萬元。
深圳某醫用呼吸機生産企業副總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随着新冠感染者人數激增,近期企業醫用呼吸機供不應求。" 很多醫院想買也買不到。"
家用呼吸機同樣受到追捧。記者搜索某寶平台發現,家用呼吸機主要品牌包括怡和嘉業 / 瑞邁特、魚躍、瑞思邁、可孚等。其中,怡和嘉業 / 瑞邁特旗下的 " 雙水平呼吸機 ST 家用老人肺氣腫慢阻肺無創睡眠打呼噜止鼾器 " 銷量最高,月銷量達 1000 台以上;魚躍醫療旗下的 " 家用老人睡眠止鼾器全自動呼吸暫停打呼噜呼吸器 YH-450" 銷量最高,月銷量達 700 多台。
廣州和普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也向記者表示,企業的呼吸濕化氧療儀處于供不應求階段。" 呼吸濕化氧療儀的訂單已經排到了節後,包含耗材也是,完全沒有庫存。"
其中,呼吸濕化氧療儀有兩個型号,分别是醫用和家用。醫用的是要接在醫院裡的中央氧源,相當于可以直接向患者的肺泡中輸入有濕度、溫度适宜,且含有氧氣的氣體。以在疫情中出現的白肺患者為例,其可能出現低氧血症情況,可在醫院裡直接使用該醫用呼吸機,流速可以切得很高。
家用型号可在家中接制氧機,也能形成較為舒适的氧标,如患者在家裡出現急性缺氧的情況,可在第一時間作為救治方式。
擴産:企業單月産量暴漲
未來随着感染高峰期過去,市場對于呼吸機的需求是否會驟減?針對未來預期,上述企業人士認為,未來對呼吸機的需求量不會降低。
因為我國人均呼吸機數量較少,未來使用到呼吸機的場景會增多,目前還存在很大缺口;此外,随着我國疫情管控措施的放開,新冠感染者、重症患者将持續增多,對呼吸機的需求也将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國内阻塞性呼吸暫停症(OSA)和慢阻肺(COPD)存量患者基數龐大,分别約為 2 億人和 1 億人,但 OSA 診斷率不到 1%,COPD 診斷率和治療率僅為 27% 和 20%,和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有業内人士曾表示,以前大家認為入睡後打鼾說明睡得香,但其實打鼾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的典型症狀之一。" 如果伴随呼吸暫停,在睡眠監測時,就會發現脈搏血氧飽和度有所下降,睡覺打鼾有風險,需要及時就醫。"
相關呼吸機市場潛力巨大。據 Frost&Sullivan 數據,全球家用無創呼吸機市場規模将從 2020 年的 27 億美元增長至 2025 年的 56 億美元,CAGR 為 16%;其中中國市場規模有望從 2020 年的 12 億元增長至 2025 年的 33 億元,CAGR 為 22%。
據怡和嘉業招股書,2020 年家用呼吸機的前五名分别為飛利浦、瑞思邁、怡和嘉業、魚躍醫療、律維施泰因,市占率分别為 28.4%、26.6%、15.6%、7.3%、5.5%。
以主營業務為呼吸機的怡和嘉業為例,受疫情影響,其業績大漲,為企業成功上市帶來重要推動力。2017-2019 年,怡和嘉業營收複合增速分别為 35%。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受疫情需求拉動,其雙水平肺病呼吸機帶動營收同比增長 117%。
2022 年 11 月 1 日,怡和嘉業成功登陸 A 股創業闆,成為第一家中國自主品牌的呼吸機上市企業。據公告,預計其 2022 年實現收入為 14.44-15.44 億元,同比增長 118%-133%。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飛利浦呼吸機召回事件或對行業影響深遠。怡和嘉業認為,召回事件對飛利浦的品牌和渠道産生一定負面影響,給國内相關企業帶來全球化進程加速的機遇。
上述深圳企業高管表示,目前行業面臨的較大問題是供不應求,企業正全力擴大産能。" 最近很緊張,企業全體員工加班加點,這十幾二十天幾乎把以前半年到一年的事情做完了。近期企業産能甚至達到以前同期的 10 倍至 20 倍。"
同樣對未來抱有良好預期的還有怡和嘉業,其也計劃擴大産能。2021 年,怡和嘉業家用呼吸機生産量約 30 萬台;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上市募投項目中,該公司還計劃新增年産 30 萬台。
擔憂:核心配件高度依賴進口
此前,在全球呼吸機市場中,有創呼吸機市場以國外品牌為主,我國有創呼吸機市場以進口品牌為主,進口市場份額占到 80% 以上。
近年來,國産品牌,包括邁瑞、誼安、普博等企業迅速崛起,在國内外搶占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目前我國呼吸機行業以國産為主,90% 都是國産品牌。" 該企業高管向記者表示。
但上述企業高管也表示,該企業呼吸機的核心原材料仍以進口為主。家用呼吸機龍頭企業怡和嘉業也存在該問題。據其招股書顯示,在呼吸機生産過程中,其核心零部件、核心原材料均為外采,僅核心軟件進行自主研發。
值得注意的是,國内外呼吸機廠家均是如此。
" 目前呼吸機行業的分工已較為明确,做 CPU 是做 CPU 的企業,做機器是做機器的企業,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德國呼吸機廠家,核心配件都是從那幾家半導體公司買,自己工廠也不生産,所以國内外企業是一樣的。"
據興業證券,呼吸機行業産業鍊由上至下可依次分為上遊原材料和軟件芯片供應商、中遊本體制造企業以及下遊流通和應用場景。生産一台有創呼吸機需要 1000 多個零部件,其中的核心部件涉及音圈電機、渦輪風機、傳感器、芯片、比例閥等,大都由歐美企業生産供應。
以芯片為例,其主要用于保證呼吸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主要供應商為瑞士的 ST 公司、德國的英飛淩公司、美國的德州儀器、美國的微芯,以及美國的亞德諾半導體;再如用于輔助患者呼吸的渦輪風機,其主要供應商為德國的 EBM 公司、美國的托馬斯、美國的格南登福、瑞士的 Micronel 和中國台灣的台達。
因部分上遊核心配件受國外幾家供應商限制,或給中遊呼吸機制造商産能帶來一些不确定性。王強向記者表示,進口部件不能及時供貨将直接影響中遊企業生産,因此,行業未來發展關鍵是實現核心部件國産化。
南京晨偉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相關人士曾向媒體表示,正常情況下,如果元器件齊全,隻要一天就能組裝一台無創呼吸機,加上整機測試時間,生産周期不超過三天。但如果缺材料,供貨周期起碼都要一個月左右。" 原材料供應不上來,也很難承諾短期内可以交貨。"
因此,道彤投資董事總經理林祯成曾對此表示,未來上遊将會成為醫療硬科技投資的重點賽道之一,解決醫療器械的核心零部件,減少核心材料依賴進口,從産業鍊和供應鍊上去投資布局是對醫療企業的新命題。
E N D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向添雨
百萬讀者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