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6 月 28 日電 題:富士康造車十幾年爲何至今未實現量産?
作者 白毅陽 招銀國際研究部副總裁
白毅陽
富士康的造車之路再次遭遇波折。近日,富士康持股的美國造車新勢力洛茲敦汽車 ( Lordstown Motors ) 申請破産保護。洛茲敦汽車還指責富士康故意并反複地未能按照約定的戰略推進生産和投資,并對富士康提起訴訟。
2023 年以來,富士康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布局明顯加快。1 月富士康與拜騰汽車、吉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近日,富士康又斥資 10 億元在鄭州成立富士康新事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聚焦電動汽車、電池、機器人等新興産業的發展。
事實上,作爲消費電子代工巨頭的富士康,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在電動車領域布局。時至今日,雖然已打造了幾款車,但均未實現量産。
富士康爲何執着造車?筆者認爲,首先是,近幾年,手機市場面臨增速放緩等情況。IDC 數據顯示,2022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爲 12.1 億台,同比下降 11.3%。據 TechInsights 發布的數據,2023 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14%。其中,蘋果出貨量同比下滑 4%。這也影響了富士康的業績。2023 年一季度,富士康的淨利潤大幅下滑 56%,創下三年來最大的季度跌幅。其次,富士康的布局主要還是跟消費電子行業發展邏輯相一緻。總體來看,蘋果占富士康收入約一半左右,因此從業務布局角度來看,富士康最初造車更可能是想爲蘋果汽車代工做經驗積累。
截至 2023 年 5 月,富士康共發布了五款車型,分别是 Model C 原型車、Model E 轎車、Model T 電動巴士、Model B 和 Model V。目前來看,富士康自己的幾款車還沒有看到詳細的細節和參數。筆者預計,富士康或先會聚焦在中國台灣地區銷售,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推廣不會太快。
在消費電子代工領域,富士康無疑是叱咤風雲般的存在。我們都知道,造車需要較大的成本投入,作爲代工巨頭,富士康在資金方面應該沒有問題。那爲什麽富士康造車十幾年卻至今沒有實現任何一款車的量産?個人認爲,原因是汽車制造與手機制造還是有所區别的。兩個不同的産業有各自的産業鏈、供應鏈,汽車的制造也要比手機複雜得多。富士康的代工模式預計将會在未來 2-3 年仍處于試錯階段,短期内前景不是很明朗,這是影響其造車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從長遠來看,富士康更可能是在初期聚焦于部分地區市場,銷售自有品牌,但是在制造及供應管理成熟後,或會轉而代工主流品牌的汽車,放棄自有品牌。換句話說,富士康前期自有品牌的打造或隻是爲了積累生産經驗。
總之,筆者認爲,跨界造車成功的核心是專注,有所爲而有所不爲,在某一環節發力。富士康在代工和自主之間的猶豫不決,也是其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 中新經緯 APP )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産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内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宋亞芬
作者:萬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