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今晚想跟大家聊聊嚴敏導演的新節目,《我可以 47》,一檔生存競技類綜藝節目,包括我在内的觀衆應該都期待蠻久了,豆瓣大家都用 " 這種題材 " 來稱呼這個節目。
但是這檔節目開播之後,它的口碑呈現出了一個神奇的變化曲線。
翻翻評論區就會發現,第一期節目播出後,大多是誇題材、誇導演的五星好評。
但第二期、第三期更新之後,原本給出好評的觀衆開始批評節目,大量一星兩星出現。
但等到最近播出了第四期,好評又回來了,重新出現了誇節目精彩的聲音。
呈現出來的這種曲線變化,其實是一個很好的觀察視角。
它所反映的,在這種題材觀衆所期待的到底是什麽,反感的又是什麽。
這檔節目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它聽勸,有接受觀衆的批評的态度。
所以這篇文,我們就借這檔節目做對的和做錯的,來聊聊 " 這種題材 " 以及 " 這種态度 "。
《我可以 47》
正文
接着上面那條網友留言,先說說 " 什麽時候才有這種題材 " 的期待。
我們就以《我可以 47》的第一期 " 卷王之王 " 爲例,來聊聊大家期待這種力量型競技類綜藝的原因。
第一期 " 卷王之王 " 是一場攀岩比賽,47 位選手要在循環轉動的攀岩牆上不斷向上攀爬,低于基準線則被判定爲失敗,最後根據選手的攀爬時長進行排位。
随着比賽進行,體能各異的選手開始紛紛落水,參與總數随之遞減。
但與此同時,關卡難度還在不斷升級。比賽進行到四分鍾時,攀岩牆開啓負角度攀登模式,機器出現傾斜,甚至到了後面,轉速也在升級,對選手的抓握力、耐力等的考驗也越來越大。
在這種體能比賽中,挑戰者展現出來的絕對力量與絕對速度,能給我們觀衆帶來非常燃、非常爽的體驗感。
這種體驗感的實現,首先得依托節目打造的懸念感。
在 " 卷王之王 " 的比賽裏,伴随一秒接一秒的時間流逝,比賽人數不斷減少,留到最後的選手也越來越凸顯。
我們會逐漸産生越來越強烈的追問:他 / 她能堅持多久,以及誰會堅持到最後。我們被這些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問題緊拎起來,沉浸在整個比賽過程裏。
比如第一期,張雨涵從最開始堅持到成爲場上最後一位女選手,後來成了單号組裏的最後四個人之一。對于我們觀衆而言,整個觀看過程交織着她能堅持多久的追問,與希望她堅持更久的興奮。
這種爽感還來自于一種對抗性。
一個是生理對抗。
戶外的攀岩,其對抗性在于人與自然,而在這檔節目打造的奇觀化場景裏,對抗性則體現在人與機器的對抗。
除了第一期無法跨越的高牆,第二期巨人的棋局以及第三期鐵索高橋,都是通過極限場景的打造,讓這種生理對抗發揮到極緻。
但無論是戶外,還是棚内,生理對抗的精彩都在于人在極限運動中消耗與釋放自己的體能。
" 卷王之王 " 裏一直堅持到最後的瞿海濱,在戰勝了最後一位對手之後,仍然選擇繼續攀爬,從二十分鍾,至二十五分鍾,甚至堅持到最後三十分鍾的紀錄。
在不斷突破自我極限中釋放力量,這所展現出來的就是人向外的對抗與征服,接近極限,酣暢淋漓。
另一個是心理對抗。
競技比賽其實就是一個較勁的過程,和别人較勁,也和自己較勁。
同樣是第一期比賽,幾乎所有挑戰者決定爬上那面攀岩牆時,都有不想當第一個落水者的念頭,這種心理會外化成人的行動,或凝聚成最後一搏的刺激。
比如馬家俊在攀岩中途下滑,幾乎接近基準線,但擡頭看見對手還在繼續向上時,選擇再奮力一搏,蓄力往上攀爬。
所以,在看《我可以 47》這類競技綜藝節目時,我們之所以始終保持高度緊繃的狀态,就在于深切感受到力與力之間産生的碰撞與抵抗。
而且難度越大,強度越高,抵抗越極緻,效果也就越強,就像壓到底又蓄力反彈的彈簧,這也是競技類綜藝能夠破圈的關鍵。
理解了觀衆期待這類題材的原因,我們再來看節目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就會發現其中或多或少存在了一些問題。
第二期與第三期是關于第二個關卡," 巨人的棋局 "。
但第二期節目卻将選人組隊、選手的宿舍生活、對手選擇權挑戰賽作爲主體内容,正式的競技比賽反而被延後了,于是從整體而言,節目的節奏也被延緩了許多。
主次安排上的失衡,加上 " 巨人的棋局 " 這一關卡本身策略性體現不充分,相對削弱了競技比賽的對抗性和緊張感。
好在《我可以 47》是一檔非常聽勸的節目。
新更的第四期,是新關卡 " 鐵索橫江 "。在這期節目裏,很明顯的是,節目有意識地針對之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調整和修正。
像前面提到的節奏問題。
第四期把主體位置留給 " 鐵索橫江 " 這一正式比賽,在必要的前情提要之後,快速進入正題。贊多退賽、團隊重組的具體前情則被放置于正片之前的加更内容。
這樣一來,比賽項目重新成爲節目重點,主題也更加明晰。
爲了凸顯競技比賽,剪輯上也在強化選手與選手之間的對抗性。
在 " 鐵索橫江 " 這一關卡裏,比賽的勝利不止于鋪橋與物資運輸的完成,而是在此之後還要拔掉對方旗幟并插上己方旗幟,遊戲規則的設置就在有目的性地強化對手之間的競争關系。
對于選手心理變化與行爲變化的呈現,也能深描賽場上的緊張感。
比如第一場比賽裏,通過沈雅潔的視角,我們更清楚看到兩隊之間在比賽進行時的差距。
利劍隊由于一次失誤,連鎖式地影響鋪橋,而對岸的吃飯不排隊隊則通過人員合理的策略性調度和分工安排保證了橋面的平整,并且在流程與速度上領先于前者。
這樣一來,我們既可以在感受彼此落差中體驗與對方比賽、與時間比賽的拉鋸,還可以通過對選手的觀察帶入他們的心理與行爲。
因爲這種同理,我們才能更明白所謂輸赢,所謂競技。
另外要提的,還有《我可以 47》的關卡設置。
裏面的關卡并不局限于單純的力量考驗,而是聚焦于領導力、策略力、應變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的綜合。
像新一期的 " 鐵索橫江 ",需要領導者根據每位隊員的優劣勢進行任務的分配與安排。
比如鄭毅是克利伯環球帆船賽總冠軍,航海過程會頻繁使用繩索,于是主要負責整理繩子鋼索和打繩結;而紮提可以發揮自己自重大的優勢來調整高低平衡輔助鋪橋。
包括第二期 " 巨人的棋局 ",既需要挑戰者會下象棋,也需要有足夠的體能來搬移重達一百五十公斤的棋子。
這種柔與剛的融合,所要求的則是腦力、體能、容錯能力與判斷力等多項能力的綜合。
透過這些關卡與規則的設置,其實可以看到節目所想要诠釋的——強者的多面性。
對于強者的衡量,并非完全依賴于某一專項力量的數值,而是體力、智力、意志力等各種力量的綜合。
真正的強者,不隻在于體積上的突出,更是容積上的平衡。
《我可以 47》其實也是一個蠻好的範例,它讓我們看到在競技類綜藝中,觀衆期待什麽,又無感什麽。
而且在看見與觀察之餘,更重要的是針對觀衆的反饋進行調整與修改。
綜藝與電視劇的播出形式不同,後者是打包式的産制與播出,而綜藝節目則是邊錄制邊剪輯邊播出,這種靈活性可以讓綜藝節目根據觀衆口碑和市場回饋進行适時調整。
但 " 自由 " 慣了的綜藝,在很長時間内反而忘記了行使這項權利。
《我可以 47》的出現,也是一次自證。聽勸,作爲綜藝節目發揮自身優勢的有利選擇,不該退化成稀缺的品格,而是本該展現的态度。
配圖 /《我可以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