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方 IC)
項兵 / 文 筆者在 2021 年曾經觀察過影響一個經濟體全球競争力的 " 三種能力 ",這三種 " 硬能力 " 指實體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獲利能力(簡稱 " 賺錢能力 "),金融機構在全球管理财富及轉移财富的能力(簡稱 " 偷錢能力 "),國家在全球依靠軍事力量捍衛其全球經濟、地緣政治等戰略利益的能力(簡稱 " 搶錢能力 ")。美國到目前爲止是全球唯一一個同時具備 " 賺錢 "" 偷錢 "" 搶錢 " 這 " 三種能力 " 的國家。在企業層面,不僅僅是企業的治理和管理水平,毋庸置疑,美國在全球無論是 " 掙錢 " 還是 " 偷錢 " 的能力,目前都是無與倫比的,美國在全球霸權的支撐點之一是其對具有全球視野和全球競合能力的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吸收。包括中國在内的任何一個新興大國要與美國競争,表面上是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競争,到最後還是人才的競争,正如中國領導人強調的集天下英才爲我所用。
有鑒于此,長江商學院的夢想和曆史使命之一是爲中國培養一批可以競合全球的企業領軍人物。而這些領軍人物的産生是構建中國企業整體具有在全球 " 掙錢 " 和 " 偷錢 " 這兩種能力的一個先決條件。在過去的二十餘年,我們和衆多的中國商學院一起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爲培養人才做了一些貢獻。雖然中國内地企業在《财富》500 強中的上榜數量于 2021 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但是能夠在全球 " 掙錢 "" 偷錢 " 的企業還是少之又少。在全球掙錢和管理财富的能力方面,我們與美國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過去二十餘年的時間裏,印度在具備全球競合能力高級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或許值得借鑒。
首先,在政治領域,印度裔高級人才在印度以外尤其是在西方的成就讓人刮目相看。
在美國内部,達利普 · 辛格 · 桑德 ( 1899 年 9 月 20 日 -1973 年 4 月 22 日 ) 是第一位當選爲國會議員的亞裔美國人(1957-1963 年)、印度裔美國人和印度教徒。鮑比 · 金達爾(Bobby Jindal)是路易斯安那州第 58 任州長(2008-2016 年),并憑借美國當時最年輕州長和第一位印度裔州長的記錄載入史冊。美國曆史上首位女性副總統卡瑪拉 · 哈裏斯(Kamala Harris)有非裔和印度裔血統。2023 年 2 月 15 日,印度裔的美國第 29 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2017-2018 年)和第 11 任南卡羅來納州州長(2011 – 2017 年)、共和黨的妮基 · 黑莉 ( Nikki Haley ) 正式宣布參加 2024 年總統大選。
在美國以外,2022 年 10 月 25 日,裏希 · 蘇納克在白金漢宮接受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正式任命,成爲英國新任首相。這是英國曆史上首位亞裔首相,也是英國自 1812 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2022 年 3 月 30 日,号稱 " 裏斯本甘地 " 的科斯塔(Ant ó nio Lu í s Santosda Costa)第三次擔任葡萄牙政府總理。2021 年 12 月,父母都是印度醫生的安妮塔 · 英迪拉 · 阿南德(Anita Anand)出任加拿大國防部長。穆罕默德 · 伊爾法恩 · 阿裏(Mohamed Irfaan Ali)在 2020 年 8 月當選圭亞那第十任總統。昌 · 單多吉(Chan Santokhi)任第九任蘇裏南總統(2020 年 7 月至今)。普裏特維拉傑 · 辛格 · 魯蓬(Prithvirajsing Roopun)則在 2019 年 12 月當選毛裏求斯總統。新加坡現任總統哈莉瑪 · 雅各布 ( Halimah Yacob ) 的父親是印度裔新加坡人,以守門謀生,母親是馬來裔新加坡人。《印度時報》在 2020 年 10 月 26 日發布新聞,塞舌爾自 1977 年以來首次選出一名反對派候選人印度裔韋維爾 · 拉姆卡拉萬(Wavel Ramkalawan)擔任總統。
從這一點講,印度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美國,至少迄今爲止還沒有美國裔政治人才能夠在别的國家出任首相、總統或者副總統。
其次,在學術領域,蘇尼爾 · 庫馬爾(Sunil Kumar)出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務長(2016 至今)。在管理教育方面,曾經擔任過世界知名商學院院長的包括尼汀 · 諾瑞亞(Nitin Nohria),他曾任哈佛商學院院長(2010-2020),此前曾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院長(2011),迪帕克 · 傑恩(DipakC.Jain)曾任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院長(2011-2013),此前擔任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院長(2001-2009 年)。目前還擔任院長的有蘭加拉詹 · 孫達拉姆(Rangarajan Sundaram),他是紐約大學斯特恩學院院長(2018 至今),保羅 · 阿爾梅迪亞(Paul Almedia),他是喬治城大學麥克多諾商學院院長(2017 年至今),2022 年七月,蘇米特拉 · 杜塔教授出任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的新院長,他原是康奈爾大學康奈爾 · 約翰遜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和創始院長。
在經濟學領域,被泰戈爾取名的阿瑪蒂亞 · 森(Amartya Sen)是 199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61 年出生于印度孟買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的阿比吉特 · 班納吉(AbhijitBanerjee)則步其後塵,獲得 2019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人文領域,曆史學家杜贊奇(Prasenjit Duara)是芝加哥大學榮休教授、杜克大學教授,曾任美國曆史學會會長,他的名著《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 年的華北農村》,曾先後榮獲 1989 年度的 " 美國曆史學會費正清獎 " 以及 1990 年度的 " 亞洲研究學會列文森獎 "。
複次,在歐美知名公司擔任高管的印度裔高級人才也是進步顯著。2014 年,薩提亞 · 納德拉(Satya Nadella)被任命爲微軟首席執行官。2015 年,桑達爾 · 皮查伊(Pichai Sundararajan)被任命爲谷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2017 年 7 月,谷歌母公司字母表(Alphabet)宣布任命谷歌首席執行官桑達爾 · 皮查伊加入董事會,2019 年,Alphabet 宣布其兼任 Alphabet 的首席執行官職位。2018 年 6 月,尼科什 · 阿羅拉(Nikesh Arora)擔任 PaloAltoNetworks 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此前他曾擔任軟銀集團(Soft Bank)總裁(2014-2016 年),他在谷歌工作十年,曾任資深副總裁。2021 年 11 月底成爲推特(Twitter)首席執行官的帕拉格 · 阿格拉瓦爾(ParagA-grawal)是标準普爾 500 強企業最年輕的首席執行官。2021 年 12 月,香奈兒首席執行官空缺六年以後,此前是 " 聯合利華第一位女性、亞裔、最年輕的 CHRO(首席人力資源官)" 的莉娜 · 奈爾(Leena Nair)脫穎而出,成爲這個奢侈品巨頭的新任掌門人。2022 年 10 月,拉什曼 · 納拉辛漢(Laxman Narasimhan)上任星巴克首席執行官,2023 年 4 月正式接替霍華德 · 舒爾茨。
此外,還有獲得印度政府頒發的三等 " 蓮花獎 " 的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2007-2012 年)維克拉姆 · 潘迪特(Vikram Pandit),新加坡星展集團(DBS)首席執行官(2009 年至今)皮尤什 · 古普塔(Piyush Gupta)," 奧多比 "(Adobe)總裁兼首席執行官(2005 年至今) 山塔努 · 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諾華制藥首席執行官(2018 年至今)瓦桑特 · 納拉西姆漢(Vasant Narasimhan)。
印度裔高級人才在國際組織裏也取得進展,比如 2023 年 2 月被拜登政府提名爲世界銀行行長的阿賈伊帕爾 · 辛格 · 班加(Ajaypal Singh Banga)曾任萬事達卡的執行董事長(2020-2021 年)、總裁兼首席執行官(2010-2020 年)。
如果從中國看印度,中印人口規模在伯仲之間。據統計,印度和中國在 1978 年的 GDP 相差無幾,都是 1400 億美元左右,中國人均 GDP156.4 美元,印度 205.7 美元,印度人均 GDP 是中國的 1.3 倍多。但是經過不到兩代人的時間,中國在經濟發展的整體成就遠超印度。現在中國的 GDP 是印度的五倍多,印度人均 GDP 從超越中國 30% 的優勢逆轉爲不到中國 20% 的劣勢。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無疑是 " 完勝 " 印度,确實值得驕傲。
但是,如果從全球對全球的視野來看,一個國家的影響力或許不能僅僅從 GDP 來看。一談到印度,大家一般注重其 GDP 的發展、人口的規模或者豐富多彩的天竺風情,而對印度裔高級人才的關注并不多。或許人才優勢比經濟優勢更有 " 影響力 ",印度裔高級人才在全球的 " 影響力 " 遠遠不能夠被印度 GDP 所反映,向全球 " 出口 " 高級人才是印度最大的亮點。有人說莫迪總理在 2023 年 6 月份訪美的時候組織的企業家見面會堪稱 " 老鄉見面會 ",因爲大部分知名企業的 CEO 都是印度裔。
總之,以全球應對全球的能力方面,在過去 20 年裏,美國無疑是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在其它國家中,以全球應對全球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的國家非印度莫屬。近年來,印度裔高級人才在英美乃至全球的政、商、學三界脫穎而出,展現出 " 上将千員、征戰全球 " 的風景線,值得我們觀察、借鑒和學習。
展望未來,培養、發展、吸納一批具有能夠征戰全球、能夠在全球掙錢和管理财富的高級管理人才是我們國家的重點之一。培養這類人才是商學院教育的使命,是我國管理教育的一個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系長江商學院教授,創辦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