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犯了錯,還不讓别人批評,怕别人批評,甚至還有人替他遮掩。你見過這樣的領導嗎?
在《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兩千多年前,齊宣王趁着燕國内亂之際,僅僅用了 50 天的時間,就占領了燕國全境。
志得意滿的齊宣王,開始在燕國 " 刮地皮 ",使勁地搜刮。大量的财富,被運回齊國。
而當時孟子他老人家給齊宣王提意見:你去燕國,燕國人民開門歡迎你,是覺得你是去拯救他們的,但是,你去了之後卻這樣做,顯然不是他們想要的。你這樣做又怎麽可能持久呢?
但是,齊宣王并沒有聽孟子的意見。
本來想把燕國變成齊國地盤的齊宣王,最後還是搜刮了一大批的金銀财寶,在諸侯的幹預以及燕國内部四處烽煙的情況下,齊國軍隊不得不退出了燕國。
退出燕國之後,齊宣王有一段時間心情很低落,有一天他自言自語地說道:" 哎,當時如果聽孟先生的話,那就好了,孟先生的話真是說得太對了。"
但是,齊宣王身邊有一個叫陳賈的大臣對齊宣王說:" 大王,你完全沒有必要這麽想。這不是您的錯。"
而陳賈還找到孟子,把自己的觀點證實一下。
他問孟子:" 請問周公是聖人嗎?"
孟子說," 當然是聖人。"
陳賈就說:" 那麽,周公知道他的老哥管叔會跟商王朝的遺民首領武庚一起叛亂嗎?"
孟子聽了搖搖頭," 自然不知道。"
陳賈這話什麽意思呢?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連聖人周公都會犯錯誤,更何況咱們齊王呢?再說,咱們齊王犯這麽點錯誤,那就不叫錯誤。這就是典型的爲領導的錯誤做掩飾。
孟子卻很不客氣,說出了一段名傳千古的話: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爲之辭。
孟子這話的意思就是說 : 古代的君子有錯就改,現在的君子有錯誤 , 也不去改正,反而聽之任之,甚至還要掩蓋起來。古代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老百姓不是沒有看不到,不是看不見,但是,這些君子把錯誤改正過來,反而會赢得百姓的尊敬。現在的君子呢,不僅僅将錯就錯,還要爲錯誤做解釋和掩飾。
不知道齊宣王聽到孟子的話,又是怎樣一副表情。
事實上,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領導。覺得自己犯錯了,讓底下的人看到了,難免心裏有點不舒服,覺得對自己的名聲不好,所以,盡量去掩蓋這個錯誤,甚至不願意聽别人批評的意見、不同的意見。凡是對自己提出意見的人,總是要排擠、打擊,這可以說是非常沒有氣度和格局的。
(想出書,來找我↑)
怎麽判斷一個領導的格局大小?看他對待錯誤的态度和方式,以及他身邊的人怎麽對待他的錯誤。
而《資治通鑒》中,孟子這段話,其實也是告訴我們:犯了錯立刻改正,這才是最正确的應對方式和解決方式,最好的危機公關就是知錯就改、完善自己。你覺得是這樣嗎?
更多《資治通鑒》的解讀内容,歡迎訂閱我的專欄,持續爲你解讀《資治通鑒》中的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
訂閱《資治通鑒》全部專欄内容,點擊下方藍字鏈接↓↓↓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